琦君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琦君散文集》主要寫作者對兒時的回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琦君散文集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琦君散文集讀後感篇一

上個星期天,上午,陽光溫柔地灑進女兒的臥室,李老師的兒子在我家裡寫作文,我布置了題目,他在靜靜地寫,我就捧起琦君先生的散文《母親的菩提樹》靜靜地讀,沉浸在琦君的那個世界中,讓我我想起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想起了母親的溫婉寬容,覺得琦君像慈愛的母親一樣有著一顆清澈溫暖的心靈,永遠那么透明,那么潤物無聲,在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中,點亮讀者的心燈,讀她的文字,總是讓我們多一些對美好的珍惜和對淳樸初心的呵護,以及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艱難困境的從容超越,她是真正以愛心同情和點化人間苦難的菩薩心腸。對於人性中的普遍弱點,她不譴責,不控訴,而是充滿深邃博大的悲憫情懷。

這一點,讓我想起珍珠的形成過程,——大家知道,珍珠的形成過程充滿艱辛(一如我們的生命),一粒沙子侵入牡蠣體內,牡蠣為了要排除這入侵的障礙物,辛苦地蠕動著身體,而障礙物並不能排除,牡蠣體內就開始分泌一種液體,慢慢將沙子包裹起來,液體凝固以後,就成了圓潤的珍珠。排除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大,形成的珍珠就愈大愈圓潤。

融合,包容,就是愛的真諦,琦君的文字就是充滿包容精神的溫潤珍珠,或者說,琦君的心靈是充滿晶瑩美善之光的璀璨珍珠,她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在溫潤著我們。

我在拜讀的過程中,總是情不自禁地用女兒的水彩筆細細地劃下來她的金玉良言,誦讀再三,珍藏在心,每每捧讀,愛不釋手。

琦君的散文不管寫什麼,都是真實中充滿慈愛,比如一般人自視清高不屑去寫的廁所,她也寫,讀著她的散文《 思”廁“幽情》,更令人感到她心靈的高貴純淨和善解人意,比如她對童年時打掃廁所衛生的師傅充滿親切感,因為他們開著玩笑唱著歌以愉悅的心情天天辛勤負責的處理人人每一天都要排出卻人人掩鼻而過的污物,在農村,讓污物成為天然的肥料,繼續造福生命。(讀到這裡,我想起父親在世時,我經常和父親一起處理豬圈裡的糞便,父親在豬圈裡用鐵杴往外鏟,我則推著小車,送到街上,等以後再送到自己的菜園地里,長出的菜總是綠而肥。)後來,她的小叔叔結婚,新娘子是非常富有的家庭,看到新娘子家裡的馬桶都是用”芸香“薰過,她就跪在馬桶的木匣上,欣賞上面手工繡的麒麟送子圖,琦君的心靈純淨,所以處處看到的都是沒有污染的溫馨純淨。——就像童心,那么清純,那么陽光,那么欣喜,那么沁人心脾,是一種真正的天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會遭遇或多或少的困境,看到人性中的弱點,看到衝突和不善良的行為,看到善與惡的較量,會難免困惑,而且看到善良的親人去世,會覺得人生無常——既然再美好的生命都要消失,上帝為什麼要讓她存在呢?上帝為什麼要讓生命在塵世走一程,遭遇種種艱難困苦呢?善與惡為什麼如此頻頻地掙扎在我們心靈深處?

我想,善與惡往往處於互相轉化之中,好人也往往做出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人有時也做好的事情,是因為處的角度不同,不存在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世界上肯定有惡劣的行為,比如戰爭和衝突,但是最終還是正義的一方獲得勝利,無魔不成道,總有夜黑風高,天若無霜雪,青松不如草!所有生命中的困厄,都是上天對我們的磨難,只能夠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美麗,就像珍珠的形成過程,在不斷克服受到的傷害中,以偉大堅貞的包容之心,最終形成了照亮自己同時溫潤別人的晶瑩璀璨的珍珠!

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說,上帝創造這個世界,基於最大的多樣性原理。我深深贊同這一洞見。生命為什麼如此複雜?善與惡為什麼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若即若離?我想,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體的存在,萬物雖然在本質上是一體的,而在大千世界中必須有著參差多態的不同表現形式,——正因為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這個世界和這個浩瀚的宇宙色彩斑斕,變幻無窮,才能永遠充滿活力,生生不息。

善與惡其實不在遙遠的未來,而是在當下一念間潛伏,一念之間,天堂地獄隨時為我們每一個生命打開。當我們怒火中燒時,我們很可能在一念之間進入地獄,當我們心懷善念心懷感恩時,天堂之門即是已經為我們開放——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每一個生命都不容易,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悲憫和呵護,道高龍虎伏,德高鬼神欽,只有不斷向善向美,我們才能不斷接近愛的真諦,不斷接近宇宙大道,才能生如夏花,愛如秋葉,才能圓滿我們在塵世生命過程的輪迴。

當年核子彈蹂躪過的長崎,纖弱的小樹苗如今竟然都長成了參天大樹,每一年樹影婆娑,生機盎然,說明自然界有著令人震撼的再生功能,天道永恆,自然大道是任何惡勢力都改變不了的,因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琦君散文集讀後感一年級作文。

生命和世界如此豐富,我們不能只是學習,只能以感恩之心薰習,有親切感才是懂得,不然只是知道而已。

不是因為懂得才慈悲,——而是因為慈悲,所以懂得。

跋涉億年萬年,今天默默照臨。

一路上,有你,有你

琦君散文集讀後感篇二

第一次讀琦君的散文,有種沒看夠的感覺,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好的散文了。對琦君其實很陌生,當初之所以買她的書,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選到國中教材里,二是這本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想來應該不錯就買了。現在看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讀,我還打算再買她的書來讀,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細流,能滋潤人的心田。

《母親的金手錶》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關於母親、親人、老師、家鄉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寫的質樸、真摯,尤其是她寫自己的母親,勤勞善良,總為別人著想,就連自己離開人世也不願打擾外出求學的女兒,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沒見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時候要不是多多長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輩子,勤勞了一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姥爺去世後,就在三個兒女家輪著住,沒有自己固定的窩,工資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沒什麼心可操,也沒什麼人說話,於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痴呆,再加上前兩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癱瘓在床,所以現在生活得一點兒質量都沒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讓我特別心疼琦君散文集讀後感琦君散文集讀後感。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沒糊塗,沒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如果我有時間和精力,我願意照顧姥姥,只要能讓我每天看到她,為她做點什麼,那我心裡會好受多了。有時想到姥姥也會想到我小時候的事,想到小時候姥姥給我做好吃的、餵我吃好吃的,陪我和弟弟玩,哄我睡覺。有一次我印象特別深刻,中午睡覺前媽媽把我罵哭了,我心裡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著,是姥姥陪在我身邊一邊安慰我,一邊給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記煩惱很快就睡著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諒我這么長時間沒去看您,我愛您,永遠愛您,在我的心裡您比媽媽還重,希望能早日見到您。

琦君散文集讀後感篇三

《琦君散文集》主要寫作者對兒時的回憶。文章寫了哥哥和我短暫而快樂的時光;寫了做錯事被媽媽罰跪的經歷;寫了鄰居家的弟弟心靈受傷害後那敏感的童心;還寫了媽媽那秀氣的”三寸金蓮“小腳。

但讓我最有感受的是她寫的《秋花遠比春花淨》。文中寫到:作者自幼遠離家鄉在上海完成了大學教育。他鄉遊子,十分想念母親,但回去後才知道母親逝世已有半年了,悲慟之餘回憶起了與母親的點點滴滴;回憶起母親最愛的花——桂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聞到了桂花香,想起母親常讀了詩句:秋花遠比春花淨,春月何如秋月明。於是寫下了《故鄉的桂花》一文,以寄她對母親的思念。

看了這本書,讓我想到寫作的題材選擇,我平時寫作時都要用半天時間想題材,要么覺得太簡單,沒什麼可以寫;要么覺得太平凡,沒什麼亮點。但看了琦君的文章之後,我發現,她的文章題材都很簡單,比如聞到桂花香,就可以想起和母親一起的點點滴滴。雖然有時我們會覺得生活平淡、無趣,但是生活處處是題材、處處都精彩……

就如媽媽常對我說的:寫作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的大事,小事也能寫出好文章。重要的是要做到注意觀察生活、多積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