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後感範文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說過的著名行銷專家推薦為從事行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影響力讀後感範文,希望你喜歡。

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篇一

《影響力》一書從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六個原則全面闡述了人的社會心理行徑,從而為我們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無意識行為和買賣博弈,政商常用伎倆等行為作了很好的闡述。以下我分別從這六個原則來陳述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互惠原則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以說古今中外這種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觀念已深深的銘刻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甚至中國儒教倡導的以德報怨更是深化了這種意識!當然好的傳統美德,仍需繼續發揚光大。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別人加以利用,用於商道政道。若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好辦法!

互惠原理適用於強加的恩惠,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的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甚至可以觸發不對等交換,因為虧欠感讓人掛懷而且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試圖不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這很容易給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現在“服務至上”,這背後就是運用了“互惠原理”人類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於最後都不好意思拒絕商家推薦的東西和服務了。

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有時候也要懂得拒絕對自己無關緊要的東西和服務,果斷地說“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做到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企圖就置之不理。特別是面對互惠式讓步時,別人一開始可能對你提出一個你無法接受的請求,當你拒絕時他再提出一個小的請求,你會因為之前的拒絕而感到有所虧欠,轉而從不順從變成了順從,須謹防這樣的坑!不過大部分人對這些沒有免疫力,有時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願望!

二、承諾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鈎,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反之則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選擇或採取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來壓力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會想方設法以行動證明之前的決定是正確的。正如之前在電視劇中出現的場景一樣,經常會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對天發誓,這樣雖然在觀眾看來很可笑,但是當你身處發誓一方的立場時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

當我們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我們自然就會去捍衛這種選擇,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為向大家證明自己做的沒錯。所以有時候重要的並不是選擇本身,而是你為了這份選擇而去奮鬥並最終取得的成績。人具有惰性,在面對抉擇時經常像鴕鳥一樣想儘快把腦袋埋進土裡,再也不動腦筋了。所以人們這種不假思索的機械反應常常為某些人所利用,他們可以慢慢從你身邊的人入手,讓你做出對他們的承諾,再以他們的需求來向你們索取利益。

承諾可以改變一個人,我們可以用筆寫下甚至向眾人承諾的方式來逼著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比如戒菸戒酒等。承諾會影響行為,相反行為也會影響承諾,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就比如書中講到的美國學生加入學校兄弟會所需要的地獄周式的嚴苛入會儀式。雖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詬病但還是深得會員的認同。能夠成功入會的學生對兄弟會有著深深的認同感和惺惺相惜感。畢竟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環節和花樣也是很好地運用了這個道理,讓新進員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

三、社會認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為對多數人來說,很多意見都是人云亦云,抱著從眾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而沒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類卻很容易受到排擠,他們因為能看透真相而與眾不同,這也成為了招封殺的理由!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判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現在社會上很多別人有難無人幫忙甚至圍觀的事件都是因為大家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特別是在陌生人堆里,由於人多而使責任分散,大家見機行事,都不想做出頭鳥而導致多元無知效應,最後落得見死不救的悲劇。向相似的人看齊造就了著名的“維特效應”(“維特效應”指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例證。這些人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而決定自己怎么做。這也是導致自殺事件遭媒體曝光後,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頭笑聲”,選秀節目可以買到的“煽情”觀眾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體現。

弄清楚原理後,我們可以反過來為之所用。比如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以直呼某個人幫忙,這樣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為自己贏得時間!基於交通自殺事故曝光後,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出行方式,讓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當地自殺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樣。領導要善於安排群體內部條件等。

四、喜好

“愛屋及烏”,現在很多公司藉助鋪天蓋地的名人行銷而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在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好惡強兩倍!服務的宗旨就是讓消費者喜歡上你這個人,而不只是產品本身,這是冬粉經濟和發燒行銷的根本。當然讓人喜歡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說外表魅力,與他人的相似性,善於恭維,接觸與合作等。研究表明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點,比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我們也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會下意識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應。有時甚至誇張到我們在不認識選舉人時會選擇名字熟悉的人。

同樣的,根據條件反射和關聯原理,愛屋及烏的反面是糟糕的訊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祥。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訊息的人,哪怕報訊息跟壞訊息一點關係也沒有。天氣預報員就經常成了氣候變幻莫測的替罪羊。

包括飯桌談生意,體育冬粉關聯,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跡地方相連等都是希望藉助這種積極的聯繫來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儘量讓身邊正能量的東西多起來,因為大家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五、權威

“跟著權威走”,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權威可以從一個人的頭銜,衣著,身份標誌如名車名牌等來展示。畢竟,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文中講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館和陌生人閒聊,每當他一說自己是教授,人際交流的氣氛馬上就變了。前半個小時風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換了個人:他們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乏味透頂。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場激烈的討論,現在卻只能帶來一串文縐縐的附和。確實頭銜除了能讓陌生人表現得更恭敬,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裡顯得更高大。這也是喜好原理的體現吧,頭銜越大感覺長得越高大威猛。也難怪那些行騙之人總是把自己打扮的很乾淨和得體!

因此,要辨別真正的權威,不要被外在的這些蒙蔽了雙眼,要學會以知識辨知識,通過自己實踐檢驗來看清本質,況且現在很多磚家經常被拍磚!在還沒確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風!

六、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會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

商家很會玩弄這種手法,經常人為地製造缺貨的現象製造稀缺騙局來使消費者入網。什麼大甩賣之類的很多都是噱頭而已!究其深層原因,“物以稀為貴”的原理背後是人們自由選擇權的減少。人類追求自由有很久的歷史了,當很多事物還在的時候並不會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覺得可貴!最能說明這一原理的是經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這對年輕人感情和行為的強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聽憑這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他們的濃情蜜意說不定只是初戀時短暫的衝動罷了。正是兩個家族設定的龐大障礙激發了他們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即將失去的愛情的追求,自由愛情變得稀缺使情侶雙方覺得彼此更加相愛,更想結婚了。這同時也有承諾和一致原理的體現!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讓信息變得可貴,不一定非要封殺它,只要把它變得稀缺就行了。這也是人們對得不到的信息變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許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屢禁不止的原因吧。

為了避免在賣場或者在拍賣會上頭腦發熱,我們必須做到一旦在順從環境下體驗到高漲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提醒自己:說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須謹慎行事。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總體讀下來,感覺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學問”,跟《牛奶可樂經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還需要自己對身邊的世界多思考和觀察,做一個理性的人!

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篇二

剛剛讀完影響力。感覺體會還不夠豐富,就不直接發到評論區了。先存在這,慢慢改。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我毫不吝嗇使用這樣的詞句。

這本書給我的一個最大的體會就是:西方研究方法的說服力--數據加上實驗。

我很希望能夠學會這樣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用數據和事例,而不是用假設,以為,甚至是道聽途說的一面之詞。這是一個可怕的習慣。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有句老話叫,先做人,後做事。

誠然,不過我想套改一下的是,會做人,會做事。也就是說,連人都能做好了,做事情理論上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本書就是一本研究人的行為習慣的書。

很多的原則都很有意思,舉個自己的例子吧。

我今天到一個部門辦個手續,理論上只要自己帶了照片,就不用在那裡洗照片。拍個免費的數碼就行了。

雖然門上有這么寫。但是,我看到幾乎所有的人都拿了個交過錢之後的小牌牌。我就在想,喔,估計必須得交錢。

看到門上的字之後,我還是不放心。於是,就問照相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毫不猶豫的說,你的照片不行,因為你這是列印的。

於是,我毫不遲疑地就交了錢。

等到照片出來之後,我一比,和我自己帶的照片一樣。我可以不用交這個錢來辦照片的。

為什麼,我毫不遲疑地交了呢?

回到書中的幾個原則:

一是從眾。

二是盲從權威。

三是特定的“因為”句式。

在這三個因素的趨勢下,我掏了錢。雖然我很鄙視自己的這種行為,但是還是做出了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講的就是這些道理。你為什麼會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決定。

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篇三

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局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著多么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么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閱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說應該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著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持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況的不了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著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著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著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擇在我們的內心裡不停的盤鏇,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判斷要么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么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盲從。只是,希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著往前沖,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