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泊桑一生讀後感3篇

讀莫泊桑一生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給宏兒推薦了一本莫泊桑的《一生》,《一生》是我很久以前看過的一本小說,小說的故事情節我早已模糊不清了,惟記得的是,作者用樸實自然,真切感人的筆調,描述著一個女子平凡而辛酸的一生,是一本很值得女人讀的書。

宏兒是喜歡這本書的。她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讀完這本長篇小說,讀完後,似乎還意猶未盡,並提出讓我與她一起寫出《一生》的讀後感。

再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為人母。少了彼時讀得的憤世嫉俗,多了些對人生的懂得與體會--生活既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好,也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壞。命運要靠自己去抗爭。

小說的主人公雅娜是位出於溫馨融融,喜氣洋洋貴族之家的獨生女,家道的殷實,父母的溫厚誠樸,樂善好施,使得她心地善良、純潔天真。她接受了父親的"順乎天性",母親的情感內斂,多愁善感,她又愛幻想,對未來生活有著種種美好的夢想與憧憬。

然而冷酷無情的現實生活將雅娜的夢想一一擊碎。儀表堂堂、風流成性的貴族青年於連成了雅娜的丈夫,雅娜面對於連的吝嗇貪婪,專橫跋扈、好色不忠,一味地忍讓遷就,沉默不語,她的善良懦弱並未感化到風流成性的丈夫,而是讓於連變本加厲地朝自私好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因奸被殺。雅娜想成為一個幸福妻子的夢想破滅了。

丈夫死後,雅娜把所有的生活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她毫無理由地寵愛著自己的兒子保爾,她的過分溺愛與教育不當,導致了保爾後來的自私無能、一事無成。為了兒子雅娜用盡全部財產,且賣掉心愛的白揚山莊。就這樣,雅娜的後半生被兒子折騰得身心疲憊,痛苦不堪。最後不得不與老使女一起過著淒涼節儉的生活。雅娜想成為一個幸福母親的夢想也破滅了。

美麗溫柔的雅娜是嫁錯人或命運不好么?不是的。我覺得她辛酸而動盪的一生源於她性格懦弱,不懂得自己的幸福應掌握在自己手裡,應該勇敢的去與命運抗爭,而不是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與兒子身上。嫁錯了人,可以收回感情,不該在自欺欺人的失望中尋找著幸福,不該對發生的苦難持有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

作為女人,本應擁有獨立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品,一輩子任人宰割。

宏兒自幼就在溫室里長大,未曾經歷過世間冷暖,總是一派孩子氣的天真。可是,你可知道,人生既不是太完美,亦不是太恐怖。它需要我們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它,當然平常心並不是一味的懦弱、一味的怕世。

希望這本書,能教會你自立自強,要學會與命運去抗爭。

畢竟,人生這顆橄欖,箇中滋味還得你自己去品味。

讀莫泊桑一生讀後感2

這部小說試圖通過一個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來剖析和探索人生。活潑漂亮的少女約娜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不願受教會的陳規陋習的束縛,具有民-主思想,熱愛大自然。母親多愁善感、愛好浪漫。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得她心地善良、純潔天真,她又愛幻想,對未來情有種種美好的夢想與憧憬,但冷酷無情的現實將她的夢想一個個的擊碎。主人公約娜是那種心地單純、溫柔善良的女性典型,既無狂暴的激-情,也沒有過分的欲望,她的全部追求,不過是成為一個幸福的妻子,一個幸福的母親。

然而約娜的善良帶來更多的是厄運——丈夫欺騙她,兒子拋棄她,她被兒子榨乾了全部財產,不得不賣掉心愛的白楊山莊,和老使女一起節儉度日。她超我的善良使她面對丈夫的吝嗇小氣、貪婪自私、好色不忠時,採取一味遷就,沉默不語的態度。她的溫順不但不能感化自私的丈夫,而使他變本加厲地朝自私好色的道路上走下去,他後來因奸被殺讓約娜孤兒寡母淒涼地生活。約娜的超我讓她自己封閉在純潔、善良、誠實的境界裡,以致於她看不慣世俗,無法和世俗合拍。她變得鄙視人類,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產生了厭世感,當丈夫偷-情被她發現後,她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要自殺,了卻自己的生命。毫無理性地寵愛自己的兒子,將他視為自己的一切希望,一切歡樂。她的溺愛導致兒子後來的極端自私,膽大又無能、一事無成的結局。她兒子給她後半生帶來的巨大痛苦是她自己善良的寵愛和不當的教育造成的。

整個故事就這樣敘述了一個女人的一生,綜觀她的一生,她好像是白白的度過了,一生動盪不安,卻又無情的陷於日常生活的單調和平庸之中。故事敘述的那樣的樸實自然,真切感人。

女主人公約娜的悲慘命運,原因好像是嫁錯了人和命不好。但我覺得,是性格的軟弱。她在面對困難和不幸遭遇時選擇是逃避和息事寧人的態度。嫁錯了人,就收回感情;在巨大的失望的過程中尋找著自欺欺人的幸福。她嚮往美好的生活,又把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丈夫或者兒子身上,對於發生的苦難持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不懂的去反抗,希望命運自然而然的變好。但是,命運的小舟不會因為渺小和可憐而獲得上帝的寬容和撫愛,獲得一場風平浪靜的旅行。在昏暗的天空下,在濁浪滔天的,陰雲密布的海上,小舟隨時有可能顛覆,沉入海底,成為永恆的遺蹟;甚至,在海水的沖刷下,這遺蹟也會消解以致無形。人啊,實在是這世間最脆弱的東西,因為人是有感情的。但是,人應該勇敢的和命運抗爭"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的這句發自心底的對生命的渴望,這種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是人之為人的支撐。

像魯迅一樣,莫泊桑只是以一本書反射一個時代的人們的特點或許約娜只是那個時代的人的縮影.她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的特點。在這部作品中,我覺得莫泊桑對他筆下的主人公約娜基本上是持同情態度的,也透露出了或多或少的批判的態度。約娜事事靠父母,對生活一竅不通。她在一生中的重要抉擇均是由他人決定,自己從來做不了主。當她不能原諒丈夫的不忠時,神父勸說讓她忍耐,她最後便妥協了。當她發現丈夫再次偷-情時,她所想做的也是漠然視之。而且她對兒子過分溺愛,這也是造成她的悲劇的另一重要原因。

通過讀《一生》讓我再一次積蓄起搏擊的力量。只有在對苦難,恐懼的戰鬥中,才能培養起真正的自信。當你對困難踩在腳下的時候,才會生出人之為人的驕傲。躲在角落裡戚戚的呻吟,對於困難不屑一顧的轉身逃走,永遠不會消解命運的苦難,只會換來命運對你的輕蔑的嘲笑和一生的窩囊。 堅強不需要理由,我也曾發出這樣的豪言壯語。但是,在生活中,又時時說服自己選擇逃避來消解矛盾,消解面對困難時的選擇。消解矛盾是沒有意義的,只能讓自己更加的懦弱,更加的不堪一擊。只有在對風雨的戰鬥中,海燕才會生出堅強的翅膀,才能在陰霾的天空下發出劃破長空的長鳴。

讀莫泊桑一生讀後感3

這是一個可憐女人的一生,她叫雅娜。

故事是從雅娜十七歲離開修道院那天開始的,由於男爵希望女兒一直保持天真無邪的狀態而在雅娜十二歲時把她送入修道院。現在這個年輕美麗的少女懷著對一切事物美好的憧憬,在一個大雨的一天,駛入她一生記憶的駐紮地,白楊山莊。

在剛回到白楊山莊的那段日子,那個憧憬愛情、擁抱幸福的雅娜也許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面朝大海的臥室、濃蔭的林間小道、農園上的奔跑、自由的游泳、時而遊歷、親愛的父母、美麗的願望。

後來她遇到了英俊、優雅、風度的於連,簡直是她心中白馬王子的形象,他們相愛了,在認識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以為就可以這樣一直幸福下去。誰知痛苦在蜜月旅行中就已經初露端倪。於連對待辛苦勞工的苛刻、討價還價、對肉慾的難以克制,只是現在他還偽裝的很好。(其實我懷疑,整本書中,“於是”等一些詞,於連到底愛沒愛過雅娜,不過就算在相識時愛過,雅娜這種單純的女子也無法駕馭他、留住他。)在蜜月結束的最後,於連把雅娜的20xx法郎的零花錢攥到了自己手裡,而在她要給父母朋友買禮物時,僅僅是給了她100法郎,最後只得給旅行中認識的朋友買一把許諾了的手槍。

再度回到白楊山莊,於連更是摘下了溫文爾雅的面具,露出了卑劣淫邪的嘴臉、貪婪自私的本性。把山莊大權集於一身,限制雅娜的花銷,對岳父岳母沒有禮貌、苛刻對待農工、家丁。更在回來第一天晚上就找雅娜使女羅莎莉野合,而早在他來白楊山莊的第一天太久和使女做了這種勾當,那一切從相識到結婚又含有多少真情?

使女生下了於連的孩子,卻讓他暴跳如雷,覺得損害了山莊和作為主人們的臉面,絲毫沒有想到孩子的父親是誰。而雅娜、男爵夫婦則沒有想這些問題,而是想揪出那個男的,讓他和羅麗莎結婚。最後孩子送給鄰居撫養,而雅娜也在偶然中發現於連和羅莎莉姦情,從而揭開事實真相。男爵決定以一座價值2萬法郎的山莊給孩子的名義把羅莎莉嫁出去。於連知道後跟男爵夫婦大吵一架,認為給1500法郎就足夠了,之後男爵夫婦變提前離開白楊山莊去了,只留下懷孕的雅娜。(如果沒有這個孩子,雅娜會跟他的父母離開寡居嗎?無疑雅娜是願意離開於連的,但孩子呢。但是比科神父說男爵的那些話“男爵以前應該不比這差吧,應該知道這是男人的通性吧,又怎么能要求女婿呢”,男爵夫人雖然傷心哭泣但是心軟的寬容的不了了之)

之後雅娜夫妻進入白熱化,也沒有阻擋住於連的肉慾。他和富維爾伯爵夫人奇蓓特野合,二人經常騎馬到樹林中幽會。最後帶雅娜發現真相,對奇蓓特夫人閨中密友似的友好及人性的深度思考。從此裝作一無所知,關上心扉,只愛兒子和父母,對世間各種情感不為所動。

最終,姦情被厚實但粗野的富維爾伯爵發現,將兩個野合的人連同流動牧屋一起推下滑坡,跌得血肉模糊、肢離破碎。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就是肥重的男爵夫人年輕時可是個美人,她一直珍愛的“念心兒匣子”,裝著的書信,時不時要看看。在她離世後,雅娜拿出來想燒給母親,看到的內容更崩潰了她對世界的認知,除了祖父祖母的信還有一個沒有署名言佳句語曖昧至極,不,甚至可以確認卻有私情的男人,竟然是父親的好友保爾德的人。(我都懷疑,在那個世界,除了可憐的雅娜,還有一塊乾淨的地方嗎?當地的風俗是大多少女先生子後嫁人)

於連的死訊讓雅娜一心求來的女兒早產成為死嬰。此後,雅娜整個心思寄在兒子保爾身上。男爵和麗松姨媽和雅娜被稱為孩子的三媽媽,溺愛程度可想而知,從小到15歲一直呆在親人身邊,幾乎不離左右。對他以後接觸現實,從而養成濫賭、嫖娼的習性也是有很大影響的吧。(而使女的兒子,在長大後雖然沒有多么出類拔萃,但是也是孝順、踏實的人。每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於後來親人、師長、自身的環境和素質而已。)

保爾在15歲最終被送入學校,雅娜後來被勒止探視因為頻率太勤,在20歲時跟朋友學會賭博而不常回家,最後跟一個娼妓私奔。七年沒回家,結局也沒明確寫。可想而知雅娜後半生的淒涼,男爵在賣產業幫保爾抵債的路上身亡、麗松姨媽也不久逝世。雅娜最後只得在老使女羅莎莉的幫助下賣掉白楊山莊。(我想,雅娜的悲慘更多的在於沒有自身的主見和自強自立的信仰,不應該在那么倉促的時間就和不完全熟悉的於連結婚,雖然他看起來很可愛;就算結婚了,在發現事實真相時,也應該決絕的走出悲涼的境界,就算一個人生活帶著孩子又怎么樣,最起碼她不用勞作度日,她大可以選擇自己想過的任何生活。)

羅莎莉幫助雅娜規劃資產,進行抵資、日常籌算、生活開銷計算,而這些雅娜一無所知。羅莎莉不準雅娜再給兒子一分錢,這是很好的做法。她說“沒有錢吃飯,他大可以回來,這永遠是他的家,但就是不能給他一個子讓他揮霍。您會被他吃乾的,到那時您還能再幫他還債嗎?”老使女陪她過著淒涼的後半生(在兒子孝順生活富足的情況下,不求薪資的照顧這老了的雅娜)

我記憶最深的是,雅娜離開二十幾年居住的地方,為了尋找來到巴黎的跟娼妓跑了的兒子,那個被娼妓操控7年沒回家的兒子,那個一直在跟母親要錢說馬上回家擁抱她的兒子。來到巴黎,兒子卻不知所蹤,被兒子債主追債,在還債後,羞愧的老了的雅娜連一家餐廳的門都不敢進,最後買了麵包在公園吃,卻被那些衣著華麗的俊男美女們嘲笑的無地自容的老太太雅娜,和那個剛出修道院、蜜月旅行的雅娜,是多么的天壤之別啊。(如果她嫁的不是於連,而是像富維爾伯爵那樣疼愛妻子的厚實人,或者其他給她幸福的人,哪怕還是這樣不跟潮流,但至少會是生活幸福的吧,哪怕是隔世的平凡的生活在鄉村中。不會像今天這樣悲哀吧)

最後兒子來了最後一封信,“娼妓死了,生了個女兒,但沒錢回來,希望母親能夠養育這個女孩”雅娜再也走不動了,羅莎莉去了巴黎,雅娜在那兒淒切的等著火車,只迎來了抱著孫女的羅莎莉,她高興的親吻她,雖然她也許記不起她多么憎恨她那個娼妓的母親。羅莎莉說他的兒子將在料理完娼妓妻子的葬禮做明天這班車回家······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