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讀後感_莫言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莫言《講故事的人》,把一個個故事串連起來,情感連貫,文脈通暢。讀完這本書,快去交流一下心得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講故事的人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篇一

與其說是講故事的人,不如說是編故事的人。看完了這篇講演稿,除了山東高密東北鄉和青島,不知道是什麼年代,什麼社會,;也不清楚是什麼人。就好像演戲一樣:台上的是瘋子,台下的是傻子。諾貝爾怎么也不會想到文學獎給了這樣的人。我不相信國人看了這篇演講會有什麼自豪感!倒是像伯顏說的那樣:一個醜陋的人——中國的!20xx年世界末日到來,廟塌了,只有他登上了諾亞方舟——被扔出廟外!江上春樹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被扔到廟外的他倖存下來——禍兮福所伏——諾貝爾獎的桂冠竟然幸運的落到他的頭上!繼續編吧!我反正是一本也不買,一本也不看!原因就是他不真實,讓我感到我們不是同一時代,同一社會的人;也許正是這個原因,諾貝爾獎才頒給了他。

演講廳中講故事,不知故事在何時。

高粱紅了酒紅了,小麥發青女發痴。

集市說書能領悟,江山易改性難移。

耳朵嘴巴換成筆,中國也出高爾基。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篇二

莫言坦稱“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講故事的人》里說的故事,有的是親身經歷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有的是民間傳說的虛構故事,這些不同的故事巧妙地組合到一起,就是故事的大串連,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現實生活“大雜燴”。

我與作者莫言有老鄉關係的地域鄰近感,有當兵經歷的戎馬生涯親近感,有可算作同時代人經歷生活感。所以,我讀《講故事的人》,有著感同身受,讀之感到特別有味,有一種不一樣的情感,不一樣的收穫,使我受益匪淺,為之動情。

《講故事的人》有獨特的個性,有鮮活的人物,有動人的細節,有令人深思的故事,有謙卑和深刻的語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在《講故事的人》里彰顯出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創作實力。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較大篇幅講了他母親的故事:莫言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他提開水因飢餓無力,失手打碎了熱水瓶,本以為會受到母親打罵,但母親並沒有打罵他,只是撫摸著他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莫言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他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里撿麥穗時,母親被看守人搧了耳光,多年以後,在集市上看到這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不讓兒子報復,並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莫言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經濟困難時期,他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莫言就端起半碗紅薯乾打發他,求乞老人憤憤不平,卻遭到了莫言的喝斥,母親阻止了他,把自己碗裡的餃子倒進了求乞老人的碗裡;莫言最後悔的一件事,他跟著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賣白菜的老人的一毛錢,母親難過的淚流滿面,對他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這四個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真實地刻畫了一位寬容的母親、悲憫的母親、正直的母親,充分展示了一位偉大母親的形象,讀了這幾段故事,使我聯想到了我已故的母親,與莫言的母親有許多相似之處,我一邊讀著《講故事的人》,一邊想像著類似的生活經歷,內心深處受到了無比的撼動,難以名狀的情愫在涌動,《講故事的人》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講了他童年輟學,因為年幼體弱,幹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灘上去放牧牛羊,飽受飢餓,放牛時感到離開群體痛苦的故事;他躺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周圍看不到一個人影,望著藍天上的白雲,學著鳥叫,感到很孤獨,很寂寞,心裡空空蕩蕩,便模仿著鳥兒的叫聲試圖與天上的鳥兒對話,有時候會對樹傾訴心聲,但鳥兒不理他,樹也不理他。後來,莫言把當年的許多幻想都寫進了小說,很多人誇他想像力豐富,讀了《講故事的人》後,我仔細揣摩,那是他生活的真實體驗。

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講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成長經歷,他沒有上過大學,國小都沒畢業,上的是民間大學,莫言輟學以後,混跡於成人之中,開始了“用耳朵閱讀”的漫長經歷,他聽著民間故事、說書人的故事長大,後來,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產隊的牛棚馬廄,在熱炕頭上,在馬車上,聆聽了二百年前,故鄉曾出現的一個講故事的偉大天才—蒲松齡的講的神鬼故事,成為他寫作豐富的資源,“高密東北鄉”一直成為他創造的不竭源泉。莫言在《講故事的人》里,講述從農村到部隊的經歷,與我的成長經歷非常相似,有些故事情節,確實耐人尋味。

莫言還在《講故事的人》里,講述了寫作《透明的紅蘿蔔》、《娃》、《豐乳肥臀》、《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的經歷,使故事與小說聯姻,從小說里回味原始的故事,讓讀者的想像更豐富。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篇三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里,滿含著人生智慧,映見著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一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

《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說普通人話的楷模。

不分國籍、年齡與性別,每個人提到母親都會引起共鳴。莫言巧妙地通過“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回憶了他兒時淘氣、甚至做錯了事情時母親對他的愛和包容;也表現了中國勞動婦女文化不高可品行端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不愧是文學大師,不用華麗的詞藻,卻是字字珠璣。

《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在母親為莫言兒時偷偷跑去聽書的行為給予支持後,作為回報,莫言將聽到的內容繪聲繪色地講給母親聽,這令人很自然地想到卓別林也曾為了讓母親開心而發掘自己幽默本領的經歷.正是對母親的"敬",成就了他從聽書,複述故事,添油加醋編進情節;到他後來入伍,入學,創建自己的文學領地;乃至今天獲獎的仕途.

《講故事的人》的成功還在於作者對聽眾(或讀者)心理的把握。當我讀到有些人因為重名而找莫言的親戚發泄不滿時,感覺有點贅述了,再往下看,作者馬上筆鋒一轉,“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厭煩的……請各位原諒。”我心裡暗自好笑,這文學的穿透力也太強了,他怎么知道我看得有些不耐煩了呢?

我最欣賞的是莫言的淡定,毫無功名利祿之心,能把自己這個被爭議的對象,當作與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難得!我還認為莫言在文章中講的眾多故事中,最後一個故事最精彩!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篇四

“莫言” ,這個我以前不太關注的名字,最近已經成為熱點,幾乎是家喻戶曉。他在瑞典學院發表的20xx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講故事的人》,更是成為了熱門書籍。今天,我也讀了這篇文章,領悟了莫言是如何奮鬥在成功的路上的。

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動世界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莫言就是如此,他能獲得如此高的殊榮,功勞的大部分得歸功於他的母親---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培養出了一代天才。

在莫言的成長過程中,最令他痛心的事情就是小時候跟母親一起去撿麥穗,被看守的人發現了,母親因為沒來得及跑,被看守的人打了一個耳光。莫言看著母親絕望的眼神,下定決心要報仇。好多年過去了,那個看守的人已經成為了一個老人,莫言碰到時想要衝上去為母親報仇,但卻被他母親攔住了,說:“當時那個看守的人和現在的老人不是同一個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母親寬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使他最難忘的,就是那箇中秋節的夜晚,一個乞丐的到了莫言母親的半碗餃子。吃餃子,在莫言家一年也沒幾次,但他母親卻捨得把這半碗餃子給乞丐。從這件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莫言的母親是一個擁有著慈悲之心的人。

要說讓莫言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失手打碎了他們家僅有的一個熱水瓶,他嚇的不敢回家。傍晚,母親找到了他,沒打他也沒罵他,只是輕輕地嘆息。雖然這嘆息聲中沒有語言,但正是這聲嘆息,讓莫言深深的記住了這件事。

使莫言一身都不能忘記的事就是:他在賣菜的時候多收了人家一毛錢,回家後他的母親淚流滿面的說:兒子!你丟了你娘的面子.”這件事讓莫言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守信。

母親的淳淳教誨無時無刻不在教育激勵著莫言,為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也讓他從一個愛聽故事的人變成了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篇五

莫言在演講中首先想起母親,他想把得獎的榮譽分享給母親,可是不可能了。由於鐵路的修建,不得已將母親的墳墓移走,可是母親的骨殖融入了泥土之中。就這樣,莫言盡不了對母親應當的孝道,他對母親是愧疚,是思念……

他回憶了與母親有關的幾件事,充滿溫情的事。我深深體會到生活不富裕的母子倆的艱辛。母親不要莫言去找當年打她的人報仇,她寬容,大度,不希望孩子被仇恨蒙蔽。母親將自己好不容易吃上的餃子給了一個陌生的老人,她善良,對老人尊重。莫言多算了買白菜老人的錢,母親沒有打罵他,她淚流滿面,她認為為人應當清清白白。

之後,母親患了肺病,她依舊那樣堅強,她珍惜她的生命。母親不會嘲笑莫言相貌的醜陋,她只希望莫言可以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她看到的是心靈的美麗。

母親的種種做法,莫言深受教育。

之後便是對寫作經歷的回顧。

開始莫言在家讀書,去街上偷偷地聽書。

為了報答母親,莫言把故事講給母親聽,漸漸地,也進步了許多。

他喜歡說話,不符合“莫言”的名字。

他喜歡上寫作,他的作品表現自己的思想。

莫言的《生死疲勞》也讀了一二,由人一再轉世,以牲畜的角度來揭露當時的歷史。

莫言善於講故事,而他的故事都是事實。而讓他堅信真理和正義的將是一個個源源不斷的故事的發生,也就是他走下去的經歷。

在照片新聞上也常看到莫言,幾乎都是笑著,沒有想過他背後的辛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