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2000字以上3篇

讀後感20xx字以上1

昨天,我讀了曹禺的名作《雷雨》。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讀一個劇本。記得我原來看過《白毛女》的片斷,那時我只是覺得劇本很難理解,看不懂。現在我才知道只要用心去讀,劇本這種題材也是很吸引人的。

曹禺曾說:“我從小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心靈上是十分孤單而寂寞的”。這句話讓我知道他的一生並不是順利的,平坦的。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正是這些痛苦的經歷,才使他產生了偉大的作品,訴說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難。

《雷雨》描寫了一個大家庭的崩潰。周朴園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統治者,也是一個資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壓抑的苦悶,與繼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係。受過一定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然而缺乏反抗勇氣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擺脫與繼母的這種不倫關係,又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婢女四鳳,而蘩漪的兒子周沖也愛上了四鳳。出於嫉妒,蘩漪通知四鳳的母親侍萍來領走四鳳。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園引誘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而後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第二個兒子魯大海又正在周朴園的礦上做工,作為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園面對面地展開鬥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周萍和四鳳終於知道他們原是同母兄妹,一場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而死,蘩漪的兒子周沖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痴呆了,絕望的蘩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罪惡的家庭崩潰了。

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嘆於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並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著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為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閱讀的。

曹禺曾說:“《雷雨》的主題不是以道德敗壞和亂倫為主題的,也不是寫因果報應,《雷雨》寫的是一種情緒,是情緒的發酵,情緒的洶湧推動著我誹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所顯示的是我所覺得的宇宙間的殘忍,相信種種宇宙鬥爭的背後有一個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創作時候並沒有一種明確的主題,而是處於本能地一種傾訴,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表現一個世界。

無疑的,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於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沖,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里,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為自己作品集寫後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後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

從周魯兩家的衝突上,表現了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的衝突。侍萍和四風是舊中國兩代勞動婦女的典型。但是同樣她們有很強的局限性,以至於很多時候是她們的軟弱造成了自己悲慘的命運。這也是一個時代賦予婦女的不幸,世界沒有告訴她們:她們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負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卻只認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裡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許她應該讓自己心理負擔的少一點,而不必把社會造成的悲劇由自己獨自承擔。

我想,這裡面還是有一定的宿命論思想,很多東西歸於命運。我覺得這沒有什麼不好,也沒有影響作品的深刻性。我當然不會認為世界上存在什麼天命的因果報應。但是社會和家庭給予一群人的悲哀,卻正是這樣才被展現地淋漓盡致。他們的確可以在黑夜裡去尋找一個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對於他們已經太難了。

周朴園是一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專制思想的新興資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徵,主要是通過他與侍萍、蘩漪兩位女性形象以及他與魯大海等人物的關係表現出來的。周朴園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受新思想影響的年輕人,也曾有過想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要追求自由戀愛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對侍萍的愛是有過真情實感的,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與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最終又回到封建的陣營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蘩漪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個受傷甚至近乎於變態的女人身上,我隱約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樣純真的愛。蘩漪與周朴園一樣,也是一位新舊結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愛情,又無力擺脫家庭的牢籠,甘願受周朴園的凌辱。蘩漪陰差陽錯地愛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爺,在無人可愛中尋找自己唯一的愛人;這是錯誤的愛,痛苦的愛,卻也是深刻的愛。她是一個被愛折磨卻沒有出路的人。如果對於一個人來說,愛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許這也是她對丈夫、對自己不尊重的一種變態了的報復。

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裡,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讓我想起一句話:愛和憐憫都是罪。

讀後感20xx字以上2

第一次翻開《簡·愛》是在中學時代,那時候學校沒有圖書館,想看點什麼書,就只能找同學借,要么自己買,也就是那個時間買了不少書,大學後每次想看點什麼就去圖書館,因為有時間限定,每次只能草草看過。自己買的就不一樣了,可以有時間精讀細讀。《簡?愛》是我最早買的一本書,也是讀的時間最長最用心的一本。從那裡我看到了很多,關於男女平等,關於愛情。

而在這部小說中主要表現是男女在愛情上的平等地位。女主人公簡·愛是一個孤兒身世平凡無奇,而男主人公剛開始是個貴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高富帥,就身份而言兩人完全不是同一層級的,就像灰姑娘與王子,當王子與公主相愛,我們永遠只會羨慕灰姑娘的幸運,看一個最下層的普通姑娘,被英俊、智慧、多金的王子看上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啊!就像中了巨額彩票一樣,灰姑娘睡夢中也是笑著的吧。也有人會鄙夷王子的眼光,明明有那么多和他身份、地位、容貌相匹配的女孩兒,為什麼他卻挑中了平凡的灰姑娘。那又有誰會說,其實王子才是那個應該感激上天賜予他幸福的人,幸好他遇到的是善良淳樸的灰姑娘,要是令他傾心的是灰姑娘的那兩個外表美麗高貴卻內心歹毒的姐姐,那么他就要向上天祈禱,他們的那些隱於表皮下的罪惡手段不會用到他的身上。

簡·愛和羅切斯特起初的相愛,就像世人所理解的灰姑娘似的完全不登對的戀愛模式。而簡又豈是一般的灰姑娘,就如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所說的,簡的外貌是矮小丑陋的,但她卻能和別人塑造的任何一個漂亮的女郎相媲美。真的是這樣,她雖然只是一個出生貧苦的孤兒和一個家庭女教師,但她卻有著自己內心高尚的道德與追求。就如她對愛情的態度,要求男女平等,堅決扞衛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當她明白了對羅切斯特的感情是愛時,她大膽地愛上了他,並沒有顧及什麼身份與地位的差異,只是憑著內心的感覺走,愛了就愛了。但她的理智並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當兩人之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阻隔時,她還是毅然地抽身,這就體現在當兩人已經踏上了婚姻的殿堂時,得知羅切斯特已有妻子後,她斷然的離開了。並且對羅切斯特說出了,這樣一段經典且耐人尋味的話“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如果上帝賜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您難以離開我,就象此刻我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跟你說話,不是通過習俗,慣例,甚至不是通過凡人的肉體--而是我的靈魂同您的靈魂在對話,仿佛我們都經過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是的,如此平等!”當簡得知羅切斯特雙目失明變殘,失去妻子之時,她卻回來,找到了他並主動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因為這時的他們不僅在靈魂上平等了,身份地位上也相差無幾。雖然,這不是簡所期待的,但他們最後的在一起,既融合了世俗的眼光,也符合了他們內心的要求。

人們常說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缺失愛情的人生是永遠也無法完美的,當然這無關乎愛情的圓滿不圓滿。不同的人關於愛情有著他們各自的看法,而我對於愛情的見解,基本來源於夏洛蒂的這部《簡·愛》。大部分人都未經歷過所謂的刻骨銘心似的愛情,就我看來,很多戀人都僅僅停留在對對方的喜歡或是好感,一時的心動,互訴衷腸,然後順理成章地在一起,但這不是真的愛情,因為這種種感覺絕大多數不會維持恆久。各自的方方面面,會在時間的刷洗下逐步顯露在對方面前,這些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陷。人是追求美的生物,對美的事物,我們會欣賞,有能力時也會儘可能占有,而對於不足,往往是敬而遠之。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包容你的缺點,只有這樣的人,對你有所求,想要從你這得到些什麼;還有就是無私愛你的人,這就是那些真心愛你的人,有父母或許還有真心愛你的人。

羅切斯特對簡的愛開始有點自私,因為有些事對簡沒有坦白,比如他把自己已婚並擁有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妻子的事掩蓋了,如果不是他妻子的弟弟公布了這件事,簡可能會被蒙蔽很久,然後就這樣成了他的妻子。真正相愛的兩人,會在對方面前勇敢地坦白對方理所應當知道的一切,然後是會在包容對方缺陷同時,彌補自身的不足。兩人相處,本就需要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有些情侶總會為了些小問題爭吵不休,然後分分合合,雖然說沒有問題的感情是不存在,但矛盾發生後,總是把分手長提嘴邊的,這本身就是對這份感情的不負責,這絕對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愛情。真愛,一個人一生能遇到幾回,茫茫人海,誰才是你的另一半呢?就算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真感情,那么最後又真的能毫無阻礙肯定確定的在一起嗎?真的愛人能輕易說分手嗎?

其實我也不太贊成簡在知道羅切斯特有妻室後,過於堅決的態度,難道這之後就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嗎?簡是瀟灑的走了,內心即使有了苦痛,有不得不離開的理由,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將這攤亂麻扔給了羅切斯特。男女主人公最後是真的走到了一起,故事結局也是幸福的隱喻,那場火災奪走的只是羅切斯特部分身體的健康,如果是他的整個生命呢?這樣下去結局還會是圓滿的嗎?生命中充滿了太多的不可知,可能前一秒還活生生在你身邊的人,下一刻可能就去了另一個,你永遠也無法知曉的世界。我只想說,珍惜這一份難得的感情,更珍視那個給你這樣感情的人,不要輕易說放棄,說分手,這么大的世界,獨獨讓我們遇見並且相知,然後相愛,是多么的不容易,不管結局怎么,擁有時,就要學會擁有的態度。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喜歡是一個人的事,愛才是兩個人事。兩人相愛,在某些方面一定得達到某種平衡,是兩個靈魂的相互吸引,相互愛慕;而不是兩人的家世,外表的相契合。愛需要擺在對等的位置,真正相愛的兩人,雙方付出的愛應該是相當的,就像天平的兩邊,一重一輕是永遠也無法達到平衡的,愛情要正常發展,而不是畸形的對立,平衡的愛情天平才有可能維持恆久。

讀後感20xx字以上3

《活著》,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徐福貴的老人的故事……

他是一個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卻因為賭博、上妓院,而輸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把祖祖輩輩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親因為兒子的不爭氣,氣得病重,最後因為從村口的糞缸上掉下來而摔死。自此,他從一個富貴人家的少爺變成了一個要從別人手中租田的佃戶;他開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實實地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一家人。

他的母親也老了,最後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幾塊銀圓讓他去城裡請郎中。可郎中沒請成,卻被一個國民黨的小小的連長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個沒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見到明天太陽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艱苦的,他們的糧食都要爭搶著吃。好在認識了兩個朋友,生活也就不會太過乏味。

他們這一連的炮兵從不打仗,卻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個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國解放,他領了共產黨團長給的盤纏,踏上了歸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這兩年玩命似的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這個小茅房。他看見了他的女兒、他的兒子,還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當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摟著妻子在門口看著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來了。

悲慘的生活從此開始。

他的母親在他離開的兩個多月以後就死了,現在他要和妻子一起養活兩個孩子。可是他的兒子徐有慶畢竟要讀書,家裡的口糧就成了問題。他的女兒徐鳳霞因為小時發高燒,留了後遺症,從此變成了聾啞,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齡不會沒人來提親。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兒送人。

他的妻子雖然不捨,卻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兒送給一個老夫婦那裡幹活。他的女兒偷偷跑回來了,可他送女兒回城裡,就快到時,他卻忽然心疼他的女兒了:他的女兒很懂事,他不捨得送人。於是,便背著女兒回家。當晚,他告訴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他們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卻緊接著傳來。他的妻子得了當時無法醫治的軟骨病,漸漸地乾不動活,又變得走不動路,最後連一根針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為她會先行離開家人。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兒子才10歲,小小年紀便魂歸西天。

他們村的縣長的妻子因為生孩子時大出血,急需輸血。但卻沒人的血型對得上。碰巧,他的兒子的血型正好相同,於是,醫生便開始抽血。本來現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許獻血的,且獻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當時的醫生是極度不負責任的,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道德。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來了。他可憐的兒子徐有慶就這么被活活地抽乾血,死了。

埋了他兒子,他始終不敢告訴他妻子。但最後他的妻子還是知道了,哭得傷心欲絕。時間是治癒心病的最好良藥,漸漸的,想起他們的兒子也只是悲傷一下了。他們便開始煩惱怎么才能找個好婆家,把他們的女兒嫁出去。終於,在同村村民的幫助下,他的女兒鳳霞嫁了個好丈夫。女兒雖然是個聾啞,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愛他的女兒。不久,他的女兒就懷孕了。

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們家就成了喪事。他的女兒分娩時,卻也因為大出血,而永遠離去。

女兒生了一個男孩。他的妻子看著她的外孫這么可憐,剛出生就沒了媽,便給這個男嬰起名為"苦根".

真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他的妻子原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卻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女雙雙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後,她也撒手人間。

他的女婿自從他女兒死後,就把苦根當命看。他的女婿是個搬運工,天天上工都背著苦根。好了,等到苦根會說話、會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時候,苦根的父親也丟下他命歸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兩跨水泥板活活壓死的,整個人被壓得扁平,成了一攤肉醬!

他就承擔起了養育小外孫的責任。

苦根一天天長大,也漸漸懂事,會幫他外公做一些田裡的活了。這自然讓他十分高興。可天不盡人意,苦根有一次發高燒了,他卻渾然不知,等到燒得厲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孫生病了。當時家裡多窮,跟本沒錢買藥。聽說薑湯可以治感冒、發高燒,他便去弄了碗薑湯來。可有覺得這樣太苦太辣,就又向村里人借了一點糖。本來要還,別人知道他家的處境,可憐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孫喝了薑湯自然好了許多。他就為自己原來外孫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內疚。於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還放了點鹽。他可憐的小外孫,就因為這么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撐死!

自此,這么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個人還活著。

於是他買了一隻原本要宰殺了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死"就這么過著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願在回首。可這位老人卻依舊如此詳細得同作者娓娓道來,仿佛在活了這么一段人生。

且不說這個,許多人,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況是老人遇到的這種艱難: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可老人依舊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實、快樂。所以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解決的,我們不可能要做一隻膽怯的蝸牛。

想必,這就是作者余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要知道,活著,就是在創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