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草房子》有感500字

說起曹文軒的《草房子》,大家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一個淘氣的桑桑,而我不那么認為。

這本書描述的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在油麻地一片草房子裡的孩子們的故事。主人公桑桑是校長的兒子,和他的小夥伴們在油麻地國小度過了“不平凡”的六年。他總是有很多鬼點子,雖然不乏一些淘氣的把戲,但也時常能用他的奇思妙想幫助到別人。他是被過繼來的江南孩子細馬唯一的朋友,因為細馬奇怪的外鄉口音沒有辦法在油麻地念書和交朋友。

我覺得,桑桑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鬧出了不少笑話,而在他背後默默支持著他成長的,是他那純潔且充滿童趣和想法的心。從一入學遇到的同學禿鶴,到最後離別他心愛的草房子,六年的經歷,真讓他受益匪淺。一開始以摸摸同學的禿頭為樂,到後來去跟學生開始有點懼怕、校長拿她沒辦法的秦大奶奶作伴,再後來體驗到大人們之間的感情糾葛,又感覺到了人與人永別的痛苦,最後迎來了他也許一生最不捨得的離別——他將永遠地告別與他朝夕相伴的這片金色的草房子,告別他的朋友們……這一幕幕,都是他成長的足跡。而每一次成長,又是離成熟更近了一步,離稚氣未脫更遠了一步。或許,等我們長大以後,會體會到作者在扉頁寫的那句話,“也許,我們誰也無法走出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