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忠誠與背叛》觀後感

篇一:

《忠誠與背叛》這部影片真實而藝術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創立中央監察委員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通過真實可信的歷史故事,豐富生動的畫面,展現了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楊鮑安等紀檢戰線革命先驅,為忠於黨的事業,維護黨的純潔性,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英勇果敢的光輝形象。

1927年4月,中華大地腥風血雨,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無辜民眾,面對困境,登報脫黨者有之,投敵叛變者有之,腐化墮落者也存在,已經發展到五萬九千多名黨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建立中共中央紀律檢查機構,加強監督、純潔組織,成為當務之急。時任全國鐵路總工會書記的王荷波,中共廣東區監察委員會的楊鮑安等,以中共五大代表的名義向大會提出議案,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誕生。無數的革命先烈,在那白色恐怖,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從不因處境險惡而耽誤黨的工作,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執行好黨交給的一切任務。回望歷史,革命志士為信仰而戰的真實場景歷歷再目,革命先烈雖已化作千古忠魂,但這種精神的偉大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我們新時期的共產黨員,應當奮發的工作,將先烈們播下的精神火種接過來,讓它發出耀眼的光芒,將這燃燒的火炬永遠的傳下去。忠誠,源自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對共產主義理想崇高的信仰。忠誠,源自共產黨人高尚的情懷、堅毅的品格。

鑒往思今,革命先烈冒著生命危險努力為黨工作,如今我們的條件如此優越,沒有任何理由不發奮進取,乾好工作。影片中有一句話被反覆引用,即:“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句話很深刻,作為革命繼承者的我們更應當牢記革命先烈的遺志,牢記自己曾經在黨旗下承諾過的誓言,不以個人的榮辱為得失,永遠忠誠於黨、忠誠於黨的事業。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考驗,時刻保持警惕,保持自己信仰的純潔,做到“政治上清醒堅定、作風上公道正派、經濟上清廉乾淨、道德上純潔高尚”,贏得社會的尊敬!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同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使得歷史的傳承得擬延續,歷史的期望得以實現?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永遠熱愛我們的教育事業,堅定理想信念,增長知識本領,錘鍊品德意志,矢志奮鬥拼搏,在人生的廣闊舞台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盡情展現人生價值,讓生命在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篇二:

忠誠與背叛》將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鬥的鬥爭場面展現在我們面前,許許多多的優秀共產黨員因為叛徒的告密,死在了敵人殘酷無情的屠刀之下,他們的犧牲,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它是用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應該永遠懷念這些革命先烈,學習他們對黨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銘記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和人民的幸福而作出的偉大犧牲。《忠誠與背叛》充分闡釋了始終保持和維護黨的純潔性的重大意義,熱情謳歌了王荷波、楊匏安等黨的第一批紀檢幹部不畏艱險、忠實履職,以生命和熱血維護黨的純潔性的光輝事跡和忠誠品格。 《忠誠與背叛》告訴我們,一個政黨如果沒有鐵的紀律,失去了純潔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不僅同拿槍的敵人進行嚴酷的革命鬥爭,同時,還同黨內意志薄弱者、黨性不堅定者以及腐敗分子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最終才取得了政權。但是,在執政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少數黨員幹部卻淡忘了這段歷史,對保持黨性純潔、政治純潔、思想純潔、組織純潔的重要意義認識不清。保持黨的純潔性,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要求。 早在 1945 年,毛主席就提出要建設一個“思想上純潔的、組織上純潔”的黨。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從嚴治黨,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的保證”。可以說,純潔性是一個黨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黨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黨團結、合作、共同奮鬥的基本保證。我們黨在奪取全國革命勝利之前,保持黨的純潔性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壯大革命隊伍的必要措施。

為了中國的獨立富強民主,我們需要這樣的人。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個事業必將永遠存在。這個事業不以政權的更迭為改變,不因政黨的存廢而轉移,不為金錢權勢地位所動搖。誰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犧牲小我,誰就能夠贏得民眾的支持。誰以這個事業為最高追求,誰將永遠存在於世界和民眾之心中。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關於忠誠和背叛的反思,是居安思危的警鐘,更是堅定信心,一往無前的精神支撐。回望歷史,我們的先輩們付出了一切,他們偉大的精神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我們要時刻保持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和信念,不斷砥礪自己,拒腐防變,自覺抵抗社會中各種糖衣炮彈的襲擊,不做黨和人民的背叛者。要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節操,奮發的工作,將先烈們播下的精神火種接過來,讓它發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