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記憶》觀後感範文

範文一

平山——“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地方。1931年,平山籍的栗再溫、於光漢等革命先輩,回到家鄉創建黨組織,組建游擊隊。自此,中國共產黨就在平山這片英雄的土地上,點燃了民族救亡的火種,吹響了平山人民救國圖存的號角,譜寫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永遠值得銘記的光輝歷史。在全國人民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一部反映平山人民為中國革命英勇戰鬥和犧牲的大型紀錄片《平山記憶》,在中央電視台熱播後,產生了廣泛影響。這是我省貫徹落實xx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以文藝的形式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又一成果,對於凝聚共築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紀錄片《平山記憶》以開闊的視野,以深刻的歷史觀、價值觀,以樸實凝重並帶有鮮明地域特點的風格,講述了一個個鮮活人物的感人故事,真實再現了平山兒女“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的英雄豪邁和仁厚實在的人格品質。最難能可貴的是,該片沒有就平山說平山,而是把平山和中國革命大的背景形勢聯繫起來,使作品具有了史詩般的品貌。通過作品,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地方的革命史,而是太行老區的傑出代表,人民抗戰的生動典範,中國革命的歷史縮影,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透過作品,感悟那段歷史,冥思良久,有幾點體會,分享觀眾。

老區代表。xx總書記指出,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平山,作為太行山老區的傑出代表,是革命聖地西柏坡所在地,也是中國北方革命鬥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平山人民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可靠後方。從紀錄片《平山記憶》我們可以看到,在抗戰八年時間裡,平山縣累計繳納救國公糧4533萬公斤、軍鞋57萬雙、軍衣30萬套、軍被1440萬床。“最後的一碗飯,送去做軍糧;最後的一尺布,送去縫軍裝,最後的老棉被,蓋在那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這首感人至深的歌謠,就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正是有了像平山這樣許許多多的革命老區,為革命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使得我們的黨和軍隊能夠長期堅持鬥爭,並最終取得民族的獨立;正是有了像平山這樣許許多多的革命老區,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付出巨大犧牲,才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正是有了像平山這樣許許多多革命老區,才締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牢固基石。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以平山為傑出代表的太行山革命老區的光輝業績必將彪炳史冊,永放光芒;以平山為代表的革命老區精神,必將時刻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

抗戰典範。xx總書記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在這一章中,平山作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核心腹地和著名的“抗日模範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紀錄片《平山記憶》可以看到,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歲月中,平山縣有7萬多人參軍參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機關在平山度過三年零兩個月,平山成為晉察冀根據地重要的兵員補充基地。這裡湧現出平山團、回舍大槍班、“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等一批先進典型,栗政通、韓增豐等5000多名平山好男兒為國捐軀。平山的烈士人數位居河北省首位,走遍平山每一個鄉鎮,到處都有烈士的墳塋,到處都有英雄的壯歌。不僅如此,平山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犧牲,14700多名無辜平民被屠殺,大量房屋財產被燒毀。“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龍騰虎躍殺聲震,狼奔豕突敵膽寒”。面對殘忍的日寇,平山人民沒有屈服,而是越來越多的平山子弟拿起武器,奔赴前線,殺敵報國,展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心。平山人民的行動和精神,為全國抗戰樹立了典範。這種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當前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依然葆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歷史縮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建設新中國,紀錄片《平山記憶》中一幕幕飽含血淚的講述,一場場激烈的戰鬥,一個個年輕而悲壯的犧牲,不僅是平山革命鬥爭的真實再現,更是中國革命的生動寫照。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平山為中央指揮大決戰、籌建新中國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堅定後方,成為中國革命名副其實的“心臟”。這裡是中國共產黨迎接勝利的落腳點,又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出發點。黨中央在這裡,指揮了三大戰役、頒布了《土地法大綱》、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兩個務必”,勾勒出建設新中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進京趕考的新征程。放在歷史的洪流中,平山記憶,不僅僅是平山人的記憶,更是中國革命的記憶、中華民族的記憶。正如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說的那樣,“平山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梳理平山的革命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發現,平山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革命歷史,而是整箇中國革命歷史的一個縮影。時至今日,在這裡形成的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依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依然是黨領導人民取得更大勝利的精神支撐。

範文二

xx總書記指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在這一章中,平山作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核心腹地和著名的“抗日模範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紀錄片《平山記憶》可以看到,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歲月中,平山縣有7萬多人參軍參戰,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機關在平山度過三年零兩個月,平山成為晉察冀根據地重要的兵員補充基地。這裡湧現出平山團、回舍大槍班、“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等一批先進典型,栗政通、韓增豐等5000多名平山好男兒為國捐軀。平山的烈士人數位居河北省首位,走遍平山每一個鄉鎮,到處都有烈士的墳塋,到處都有英雄的壯歌。不僅如此,平山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犧牲,14700多名無辜平民被屠殺,大量房屋財產被燒毀。“巍巍太行起狼煙,黎涉路隘隱弓弦。龍騰虎躍殺聲震,狼奔豕突敵膽寒”。面對殘忍的日寇,平山人民沒有屈服,而是越來越多的平山子弟拿起武器,奔赴前線,殺敵報國,展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心。平山人民的行動和精神,為全國抗戰樹立了典範。這種偉大的抗戰精神,對於當前開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依然葆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歷史縮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建設新中國,紀錄片《平山記憶》中一幕幕飽含血淚的講述,一場場激烈的戰鬥,一個個年輕而悲壯的犧牲,不僅是平山革命鬥爭的真實再現,更是中國革命的生動寫照。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平山為中央指揮大決戰、籌建新中國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堅定後方,成為中國革命名副其實的“心臟”。這裡是中國共產黨迎接勝利的落腳點,又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出發點。黨中央在這裡,指揮了三大戰役、頒布了《土地法大綱》、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兩個務必”,勾勒出建設新中國的宏偉藍圖,開啟了進京趕考的新征程。放在歷史的洪流中,平山記憶,不僅僅是平山人的記憶,更是中國革命的記憶、中華民族的記憶。正如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說的那樣,“平山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梳理平山的革命歷史脈絡,我們可以發現,平山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革命歷史,而是整箇中國革命歷史的一個縮影。時至今日,在這裡形成的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依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依然是黨領導人民取得更大勝利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