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忠誠》觀後感

前幾日,閒來無事,一口氣看完了二十四集的紅色電視劇,《永遠的忠誠》。

“沈浩走了,其精神卻常存”,這個聲音地迴響在耳邊,常久不去。

《永遠的忠誠》向人們講述了這個從上面下來的男人,如何帶領落後的小崗村脫貧致富的故事。七八十年代,小崗村的名聲因為大包乾的壯舉而響遍了神州;然而,有著優質改革基因的小崗村,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里,沒能勇立潮頭,反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流中漸趨隱沒了先前的榮耀。眼界淺短的小農民,假公濟私的村官,明哲保身的帶頭人,還有不明就裡的外人。。。。。。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沈浩走馬上任了;面對這樣的複雜局面,這個男人有委屈,但卻從未退縮過,而是直面迎了上去。

沒有什麼豪言壯語,甚至於連話都說得不夠流暢——很長時間裡,我都在想,這個說話有點噎的男人,能有多大的魄力——然而,他卻著實地乾出了令許多人震驚的事來。這個人,就是用自己並不堅挺的的肩膀,扛起了小崗村奔走小康的希望;這個人,就是用自己並不熾熱的胸膛,點燃了小崗人尋求幸福的神經;這個人,就是用自己並不勁道的雙手,拉動了小崗村奮進不止的引擎。。。。。。

平凡如我輩,自然忍受不了妻離子別的傷痛,解脫不了老母親往子歸來的嘆息。我想,沈浩一定也有這些情懷;他之所以一次次失信於妻兒,一次次將對老母親的承諾落空,因為身後的那個村子更需要他。現在,我似乎有點明白劇名為什麼叫“忠誠”了,那是執政者對於民眾的承諾,那是對“為人民服務”的註解——這是新時代的聲音。

沈浩前無古人,其後必有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