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熱映喜劇片《綠皮書》觀後感怎么寫 《綠皮書》影評精選

20xx最佳影片《綠皮書》講述了兩個來自不同世界的人找到共同點的故事。關於《綠皮書》觀後感如何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最佳影片《綠皮書》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最佳影片《綠皮書》觀後感

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綠皮書》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的三個獎項。

今天,這部影片已在全國上映了。

誠摯地推薦給大家,真的很好看。

你不用管美國媒體的評價,你就從中國觀眾的角度看,就可以了。

在超級英雄3D電影滿天飛的當下,這樣本身就不貴的2D電影,真的是良心之作。

好電影一年看不了幾部,去影院觀看吧!跟我在我的破筆記本電腦上看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可以用兩個詞概括:funny & touching. 幽默有趣,感人至深。

我永遠記得大學時的系主任給我們上精讀課時,跟我們說過的一句話:反差越大越是美。尤其是喜劇。一黑一白,黑的是拿到三個博士學位的鋼琴演奏家,白的是連字都認不全的"白丁".反差如此之大,兩人三觀碰撞出來的大火星子呼呼地冒啊!一個白人受僱於一個黑人當全職司機,現如今是很正常也很平常的事,但故事的背景偏偏設在1962年,那時,種族隔離制度還沒有被廢除……各種反差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本著對大家負責的原則,我不能劇透,僅僅舉兩個反差的例子。

影片中的黑人鋼琴家對自己有著很高的要求,堅決不肯降低專業水準,他只演奏古典音樂作品,什麼李斯特啊,蕭邦啊,根本不關心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他也不關注流行音樂圈。但照常理來說,黑人最擅長的應該是爵士樂,這就是一種反差。所以,影片最後在那個黑人專屬的小酒館裡,黑人鋼琴家雖然打破自己的原則演奏了爵士樂,但他卻特別開心。他對於自我身份的糾結得到了暫時的釋懷。爵士樂最大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大家看的時候可以注意一個細節,酒館裡的表演者們先演奏了一個調,然後黑人鋼琴家開始跟上,這就是知音,你起個頭,給個調,我就可以跟你合奏了。

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吃肯德基炸雞的那場戲,爆笑。時光倒退到上世紀90年代,要是中國的老百姓能吃上一頓肯德基,得高興一個月,可以成為自己炫耀的資本,因為很貴!!!曾經一度,中國老百姓覺得肯德基也算是"高端食品"了。反差之下,在美國,肯德基不是什麼高端食品,肯德基店也被認為是黑人常去的店。《綠皮書》中的黑人鋼琴家是不吃炸雞的,黑人不吃炸雞,這本身就是一種反差。反而男主白人司機狂吃炸雞,這也是一種反差。

炸雞被提及兩次。第二次在南方莊園,主人用炸雞招待黑人鋼琴家,他臉上的表情非常不自然。

"炸雞",在影片中是有特定含義的。

男演員馬赫沙拉-阿里,憑藉這部影片剛剛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就在兩年前,他憑《月光男孩》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的小金人,也是最佳男配角。厲害啊!演技真的是好!影片中的幾段鋼琴演奏場景,每一個場景,鋼琴家的情感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每到一個州,每到一個城市,遭遇都各不相同,這些遭遇會影響他每次演出的心情。作為一個黑人,面對各種歧視,他一貫選擇的是隱忍和接受,但從長期來講,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最後一次,他終於爆發了……

影片的節奏把握的非常好,語言也特別好。

好劇本,好演員。

總之,各種反差是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沉重的主題用喜劇的形式呈現,看著不沉重,溫暖感人。就像一場春夜喜雨,潤物細無聲。

好電影,再一次傾情推薦。

《綠皮書》影評

可以給《綠皮書》貼上很多的標籤,包括:種族歧視、義大利裔美國人、同性戀、階層、雙雄、公路等等。但《綠皮書》的好處就在於對於這么多的矛盾衝突,影片始終以一種淡淡的、溫和的態度來描述一切,既沒有無視,也沒有將各種矛盾激化。

一黑一白兩個人在美國南方的八星期旅行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六十年代白人至上階段美國的各種社會現象,或者說美國白人心理深處的固執概念:對黑人客氣,並不代表尊重他們。

影片循序漸進地將情節慢慢推進。從鋼琴師和司機剛上路時的交鋒,到酒吧里的衝突,到幸運石、炸雞和寫信的橋段,以及鋼琴師對黑幫招人的擔心,直到回紐約時司機在后座上的睡眼朦睲等等。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從冷冰凍的僱主關係,逐漸發展為相互幫忙、進一步相互照顧、再進一步相互引導。這一條“情感”基線沒有大起大落,卻逐漸平滑。兩個人心靈漸近,獲得了生命的大和諧。

影片的另一條“成就”基線是下中社會階層的義大利裔司機和上下社會階層的黑人鋼琴師地位之間的逐漸變化。鋼琴師在影片開始時是處於高高在上地位的。居高臨下的寶座、命令的語氣和司機無可奈何地遵從無不顯示了這一點。

但在兩個人的交流中這種情況逐漸起了變化。教吃雞、教寫信,用義大利家庭喧喧鬧鬧的溫情表現引出司機對鋼琴師孤獨生活方式的評議。從司機逐漸學會羅曼蒂克的寫信方式,不再需要鋼琴師的指教可以看到雙方地位的逐漸接近。鋼琴師離開寶座,離開空空蕩蕩的房間,來到司機家過聖誕,司機以主人的身份接納鋼琴師,也是雙方成就的象徵。兩個人相擁一抱,獲得了生命的大和諧。

種族歧視和同性戀歧視是《綠皮書》很重要的一條“矛盾”基線。從北方到南方,逐漸清晰的歧視環境和歧視態度在聖誕夜最後的一場演出之前到達了高潮,也一直被觀眾所期待著。但這個高潮其實並不高,衝突發生地並不大。最後出手為鋼琴師解決問題的人是義大利裔司機,這一切與美國白人無關。比較明顯的暗示在於兩名白人樂手明白一切卻從不作為,這是一種政治正確之外的另一種政治正確。

很多人不喜歡《綠皮書》,可能因為影片對黑人種族歧視的問題只描述沒控訴。但《綠皮車》至少比20xx年之前的《為黛西小姐開車》更進了一步,於脈脈溫情之外顯示了來自兩邊的嚴峻。

恭喜鋼琴師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但我更喜歡阿拉貢國王維果?莫特森的表演,沒獲獎有點遺憾。最能體現他演技的包括腆著肚子回家睡覺的片段、堅持自己名字的片段、樓梯上解釋不參加黑幫招人的片段和被叫醒從車后座上爬起來的片段,非常隨意自然,不做作不加戲,對影片保持溫和的整體基調非常有幫助。

130分鐘的《綠皮書》容納了很多的情節,除去開篇和結尾,在旅途中發生的片段至少有十四個。這也造成了所有的情節和衝突都是淺嘗輒止,鋼琴師或者司機剛剛對眼前的經歷剛剛發表了幾句有點深意的言論,立刻就被切換轉場,這維持了觀影的興趣和新鮮體驗,但讓人來不及深想。如果這是有目的性的刻意為之,那可能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優點。影片中也能看出很多經典影片的痕跡,包括《為黛西小姐開車》、《雨人》、《午夜狂奔》、《午夜牛郎》、《忠奸人》、《國王的演講》等等。

《綠皮書》很優秀,個人認為還到不了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而無可爭議的程度。但不管怎么樣,好萊塢對現實主義影片保持著一種不離不棄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