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時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漢事跡優秀觀後感範文精選

近日,中央宣傳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不知道大家看後有什麼感受呢?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優秀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xx時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漢事跡學習

昔日沙趕著人跑,如今人頂著沙進。

38年,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接續加入治沙行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建成了防風固沙綠色長廊,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

21.7萬畝,治沙造林面積不斷擴大,綠色在八步沙延展。“六老漢”三代人的堅守,在大漠深處開花結果,當地民眾有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沙丘向著村莊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壓田地,埋莊稼,‘一夜北風沙騎牆,早上起來驢上房’……”捋著花白鬍須,向記者說起當年的八步沙,張潤元臉上雲淡風輕。

張潤元乃“六老漢”之一。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灘。他們一年接著一年乾,一代接著一代乾,三代人苦幹38年,至今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

1981年,在土門公社當過大隊支書或生產隊幹部的6位農民,不甘心將世代生活的家園拱手相讓,向沙漠挺進。他們獻了自身獻子孫,一代接著一代乾,被稱為八步沙“六老漢”。

老支書石滿第一個站了出來:“多少年了,都是沙趕著人跑。現在我們要頂著沙進,治沙,我算一個”

古浪縣是全國荒漠化重點監測縣之一。

1981年,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古浪縣著手治理荒漠,對八步沙試行“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政策。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談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補貼,不知多少年後才會有“收益”。政策出台後,應者寥寥。

“多少年了,都是沙趕著人跑。現在,我們要頂著沙進。治沙,算我一個!”漪泉大隊56歲的老支書石滿第一個站了出來。

緊接著,同大隊的賀發林,台子大隊的郭朝明、張潤元,和樂大隊的程海,土門大隊的羅元奎積極回響。他們以聯戶承包的形式,組建八步沙集體林場,投身治沙造林。他們6人所在村莊都緊挨著八步沙,相距不過三四公里。

訊息傳開,有人疑惑:別人承包良田,他們承包沙漠,是不是精神出了問題?

外人冷嘲熱諷,家人也扯後腿。老婆勸:這把老骨頭,要把命搭進沙漠裡。兒女攔:又不是不養活你們,別受那份罪。

“六老漢”不由得吹鬍子瞪眼:八步沙治不住,今天享清福,明天你們就喝西北風!打定主意,老漢們捲起鋪蓋、背著乾糧,走進沙漠深處。

按照計畫,第一年先治1萬畝。6個老漢跑遍了附近和鄰縣的林場,只解決了一部分樹苗,剩下的怎么辦?最後,他們在自家承包地上種上了樹苗。

6個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陣,在浩瀚大漠裡栽下一棵棵小樹苗。

到了來年春天,樹苗成活率竟然達到七成,“開始我們高興極了,沒想到幾場風沙過後,活下來的樹苗連三成都不到。”造林不見林,“六老漢”心急如焚。

“只要有活的,就說明這個沙能治!”“六老漢”沒有灰心,轉而採用“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辦法,成活率得以提高。

“父親臨終前叮囑,不要埋到祖墳,祖墳前有個沙包,擋著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著我們繼續治沙”

沙漠離家遠,為了省時間,“六老漢”吃住都在八步沙。張潤元說,每人帶點麵粉、乾饃饃和酸菜,用幾塊石頭支起鍋。更艱苦的,是沒有住處。沙地上挖一個深坑,上面用木棍撐起來,再蓋一簾茅草。這個當地人叫做“地窩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漢”的家。

經過10餘年苦戰,“六老漢”用汗水澆綠了4.2萬畝沙漠。八步沙的樹綠了,“六老漢”的頭白了。1991年、1992年,賀老漢、石老漢先後離世。後來,郭老漢、羅老漢也相繼離世。如今,當初的“六老漢”中,四人走了,兩人老了乾不動了。

組建林場之初,“六老漢”就約定,無論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後人,把八步沙治下去。為了父輩的囑託,石銀山、賀中強、郭萬剛、羅興全、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相繼接過了父輩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現在,郭萬剛的侄子郭璽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護八步沙的未來。

現任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當年被父親郭朝明“逼”著回家治沙。當時,他在土門供銷社上班,端的是“鐵飯碗”,父親要他回來治沙時,郭萬剛極不情願:“治理幾萬畝沙漠,那是你們幾個農民幹的事?能治過來嗎?”

“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郭萬剛,直到1993年5月5日,才打消了回供銷社上班的念想。“那天我正和羅老漢一起巡沙,中午地上突然就起了‘黃浪’,有50多厘米厚。羅老漢有經驗,告訴我要跳著走,哪怕拔得稍微淺一點,就被沙塵暴埋住了。”郭萬剛回憶說。

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羅老漢和郭萬剛,直到深夜才摸回家。從那之後,郭萬剛一門心思撲在造林上。

昏倒在樹坑旁的賀發林,被送到醫院時,已是肝硬化晚期。彌留之際,當著老夥計們的面,賀發林安排後事。“娃娃,爹這一輩子沒啥留給你的,這一攤子樹,你去種吧。”他對兒子賀中強說。

石滿老漢生前被評為全國治沙勞動模範,去世時年僅62歲。他的兒子石銀山說:“父親臨終前叮囑,不要埋到祖墳,祖墳前有個沙包,擋著他看林子。要埋在八步沙旁,看著我們繼續治沙。”

儘管有過猶豫、有過彷徨,郭萬剛已在風沙線征戰30餘年,在大漠深處寫下答案。到20xx年,通過喬、灌、草結合,封、造、管並舉等措施,“六老漢”及其後人建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使7.5萬畝荒漠得以治理,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八步沙變成了樹草相間的綠洲。

歷經“六老漢”三代人38年的堅守,八步沙已從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當地民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沙漠裡栽樹,三分種、七分管,管護是重中之重。八步沙地區在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曾集體植過樹,但都因為無人管護而前功盡棄。

“樹栽上以後,草長得好,有人偷著放牧和割草,好不容易種下的草和樹,一夜之間就會被附近村民的羊毀壞。”張潤元說,“我們就每天早上和晚上擋著不讓牲口進去,幾乎整宿不睡覺地看護,甚至很多天顧不上回家。”為了護林,郭萬剛、石銀山曾連續6個春節在沙漠中度過。

程生學現在看護的,仍然是父親當年親手栽下的樹。“面積將近2萬畝,騎機車轉一圈,至少4個小時。”

20xx年,近200隻羊鑽進了程生學看護的林區。“先人們辛苦栽下的樹,你咋捨得讓羊啃哩!”他追上羊倌理論。“這裡不放哪裡放?”羊倌並不示弱。

說話間,程生學就把羊往外趕,沒成想羊倌照頭就是一棒。所幸,賀中強及時趕到,並報告了森林派出所。羊倌最終被處罰。

林場要發展,就不能只守攤子。20xx年,八步沙7.5萬畝治沙造林任務完成後,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主動請纓,將治沙重點轉向遠離八步沙林場25公里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風沙口。截至20xx年,他們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4萬畝,封沙育林11.4萬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20xx多萬株。“治理區內,檸條、花棒、白榆等沙生植被鬱鬱蔥蔥。”郭萬剛說。

黑崗沙等地治理完成後,“六老漢”的後人繼續向距離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區進發,開始治理那裡的15.7萬畝荒漠。同時,八步沙林場還先後承包了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等項目,並承接了乾武鐵路等植被恢復工程,“我們帶領周邊民眾共同參與治沙造林,不僅壯大了治沙隊伍,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郭萬剛說。

綠色在八步沙不斷延展。如今的八步沙林場,歷經“六老漢”三代人38年的堅守,已從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變成了當地民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20xx時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漢觀後感

《時代楷模發布廳》播出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先進事跡,中共中央宣傳部正式授予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全社會向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學習。當日夜間,武威各界、古浪縣眾多幹部民眾收看了“時代楷模”發布節目,社會各界對此反響強烈。

武威幹部張偉文說,30多年來,以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為首的村民們,積極投身治沙造林、守護家園的偉大事業中,用心血和汗水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用愛和信仰堅守家園夢想,用青春汗水鑄就金山銀山。他們的豪情壯志,他們的“愚公”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並把這種精神運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

武威民眾古永天說,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跡,不僅很好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理念,而且更加明晰了我們當代人的責任與使命。就衝著“六老漢”、“三代人”的精神,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勇敢奮鬥。

武威市古浪縣林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胡多海說,八步沙人在困難面前,不忘初心,接力前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勞動的價值和奮鬥的意義。作為一名林業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們將傳承八步沙精神,全力推動林業和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古浪做出更大的貢獻。

古浪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毛琪中說,中宣部授予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是古浪人民的驕傲。我們將積極組織系統內幹部職工繼承和發揚“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立足本職工作,堅定不移地守好自然資源,守護綠水青山,為構築構建生態美、產業優、百姓福的和諧古浪做出貢獻。

古浪縣縣政府辦幹部任忠說,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先進感人事跡、矢志不渝頑強拼搏的精神,引人思考、催人奮進。我們廣大黨員幹部應該認真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在工作中要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為古浪的發展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古浪縣縣發改局幹部胡振學說,八步沙三代治沙人治住了風沙的肆虐前移,創造了沙漠綠色奇蹟。今後,我們將以八步沙治沙人的精神作為工作的動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浪縣縣產業辦副主任李煥仁說,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的治沙造林事跡,讓我們深受鼓舞,頗為感動。作為農業幹部,我們要學習和傳承楷模精神,立足本職崗位,認真履職盡責,積極進取,紮實工作,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做出應有的貢獻。

20xx時代楷模學習心得

3月2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發布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的感人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八步沙林場昔日風沙肆虐,侵蝕周圍村莊和農田,嚴重影響民眾生產生活。為保護家園,上世紀80年代初,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6位村民,義無反顧挺進八步沙。38年來,以“六老漢”為代表的八步沙林場三代職工,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動書寫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為生態環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責任。如何把理念體現到行動之中?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以治沙造林的奮鬥業績,以不畏艱苦建設生態家園的奮鬥精神,給了世人以響亮的回應。“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向他們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傳承“時代楷模”的精神價值。

時代楷模是時代的標桿,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同其他時代楷模一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也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在他們身上,卻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奮鬥精神。面對風沙侵蝕家園的嚴峻形勢,他們沒有退縮,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發起和組建集體林場,積極投身治沙造林、守護家園的偉大事業。38年來,“六老漢”三代治沙人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為構筑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事跡,令人震撼。他們不畏艱苦、鍥而不捨、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治沙造林、改天換地的實幹精神,敢為人先、唯實創新、建設生態家園的奮鬥精神,成為激勵人們奮發有為、接續奮鬥、不斷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六老漢”精神的背後,是堅定的信念。支撐六位老人、祖孫三代堅持38年治沙造林的,就是實實在在的責任擔當。這份責任擔當就來源於對信念的堅守。如果說信念是生命的燈塔,那么,只有敢於負責並為之奮鬥的人,才能真正去擁抱夢想。在八步沙林場,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中的四個相繼離世,如今健在的兩位老漢也都年事已高幹不動了,而八步沙的治理工作卻從未停止。第二代、第三代的治沙人接過了治沙的擔子。如果沒有對堅定的信念、對精神的傳承,恐怕難以堅持下來。正因為他們堅守理想信念,把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融為一體,才為他們的事業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激發起百折不撓、開拓進取、攻克難關的責任擔當,在“苦”和“難”中歷練人生,擁抱夢想。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始終貫穿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因為不斷傳承革命戰爭年代誕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精神”,才有了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特區精神、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時代精神。“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也是這些精神在不同時期的體現。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無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以及各個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都需要傳承“六老漢”三代人甘於奉獻、頑強拼搏、治沙造林的開拓精神、奉獻精神,以此轉化為促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激發各行各業艱苦創業,不懈奮鬥,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