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守自盜紀錄片觀後感作文五篇

監守自盜這部影片系統的揭露了金融危機爆發的種種原因。在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你在此部影片本身找到了答案:正義沒有死掉。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監守自盜電影觀後感

“真正的工程師造橋,金融工程師造夢,一旦變成惡夢,其他人為他買單。”影片結尾中國人說的這句話,成為我所有感想的源頭。

影片是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評價紀錄片有個很重要的因素——拍攝者的立場。我一直覺得中立是紀錄片應持有的態度,而影片中對商界人士如劍出鞘咄咄逼人的提問,卻使得影片處在了中、低階層人民的立場。但或許在這部影片中帶有這樣的立場也是可以接受的,犀利一點的提問,才能用核心問題直抵問題的核心。於是影片中多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眼看問題就要揭開一個謎團時,鏡頭前的人也將太極打到了極致。

看完全片,感覺監守自盜並非真正描述20xx年的金融危機或闡述經濟問題,它真正著眼點,是披在金錢外衣下的人性與道德,以及面對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時的抉擇。對人性和道德的探討讓全片升華。本次的道德拷問,槍口指向了美國上流階級——銀行家、華爾街寵兒和政府高官們。

然而拿道德的眼光審視經濟能有多大意義呢,我不知道。作為學生,我的道德建立在中、低產階級的立場上,雖然代表著大多數人的東西興許就是正義,但帶著偏頗的道德去質疑他人,總讓我不能理直氣壯。換成上層階級的立場,眼前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上、中、下階層的人們,各自持有自己的立場,他們站在立場之上看待著問題,獲得自己的利益,守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相當正常的行為。我相信能量和物質守恆,一個人獲取利益時必將一定程度損害另一個人的利益,無所謂階級。銀行家、資本家們,他們其實和我們一樣做著同樣的事,只是他們獲取利益時傷害了更多的人,於是需要被批判。

我承認他們需要被批判,但使用道德這個武器進行判斷和批評,並不顯得那么正義。換成那幾個主張監管的人或者道德水平更高的人來管理,世界就會平安無事嗎?“保護最底層者的利益,並不是他們的偏好”,但其實保護其他階層的人們,也不是我們的偏好。我們打著“大多數人”的旗號,似乎考慮到了大部分人的利益,但我們真正擔心的只是“大多數人里自己”的利益,依舊自私,並不比上流的經濟流氓們更高尚。問題根源在於社會讓我們有著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階級,我們也只是憑此行事。挖掘之後發現根於社會,令人頓感無奈與無力。也許共產主義,才是解決人吃人社會的終極方法了。

明白了需要吃中藥慢慢調理治本時,也應該吃點西藥治標,表面的症狀仍需要解決。首先是監管。縱觀美國對於金融的監管法律,監管還是放鬆監管一直都相爭不下,如果前一個法案是放鬆監管,那么通常會出現危機,導致政府不得不重新監管。而等一切都平復下來,政府又被利益集團遊說著放鬆監管,說市場經濟由市場自由解決,政府不能多加干預。每一次金融市場的放鬆監管,幾乎都是自由派經濟學家遊說政府(或者自己成為政府決策者,如保爾森成為財政部長)。而每一次對於金融市場的鬆綁,幾乎都會帶來嚴重後果。如果不是20xx年全球化金融危機爆發了巨大問題,美國政府也不會重新走上監管的道路——通過加緊對華爾街監管的法案。

其次想談的是大資本家們的算盤。又提到了這個階級,我需要指出他們的自私,儘管我並沒資格,但誰讓你傷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呢。保爾森先前是高盛的老總,格林斯潘以前做過多家投資銀行的董事,這些人或成為了總統顧問,或成為了財長部長,甚至是金融監管者。政府和華爾街的淵源,可以說比一條街還深。在國外,政府總是和大財團利益集團們聯繫在一起,互相牽制或幫助。正是這樣的人進入政府,他們帶著大資本家的立場,你不可能指望他們做出的決策真正考慮到中下資產階級,不帶偏向性。這裡有個我比較關注的地方,為何他們要放棄在公司的高薪,轉投政府呢?影片給出的答案是,就任財長後,保爾森之流可以冠冕堂皇地拋售股票,又可推遲納稅,因而商而優則仕何樂不為呢?影片提到了20xx年美國救市的法案,拿納稅人的錢,居然是去救濟保爾森所在的高盛和其他銀行,並且在退休之後,他們還可以回到華爾街和銀行里去。貪婪是人的本性,但是貪婪過度,就必須受到責罰了。

通貨膨脹,房價飛漲,兩極分化,教育昂貴,政經一體,權錢交融......其實提到這些四字經,讓我最先想到的不是美國,是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真的有必要以美國為鏡,好好目視自身現狀了。監守自盜,監者自然有不可推卸之責任。監管者相當明白問題和漏洞,格林斯潘說“金融市場已經複雜到金融制度很難監管”的論調太蒼白,監管者缺乏的不是金融知識,也不是觀察力,而是去改變現狀的動力。當經濟危機發生了,民不聊生時,他們才會因為輿論壓力而做出監管的樣子。而等市場一旦復甦,監管鬆綁,又將再度惡性循環。這是否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呢?

監守自盜觀後感

20xx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向人們展示了這場金融危機,是誰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誰。我看完之後明白了很多,感覺值得一看。

影片導演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從冰島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眾多的政治經濟學家,教授粉墨登場,以細緻的數據與條件邏輯分析,深入的討論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原因,那一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成的背後原因。影片匯集了許多國家的經濟學家的分析和見解,展示了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而來華爾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為藥物濫用者、心理障礙者、道德敗壞者、賭徒、嫖客,心理學實驗證明數錢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和吸毒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是一樣的。

片中經濟學家描述CDO,“以前購買房子需要抵押貸款,而現在放款人不必擔心借款人不能還款。”

在片中,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華爾街,美國從里根政府開始放開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政治遊說者有遊說國會放寬金融監管,監管兩個字不時的出現在影片中。華爾街的高管、國會遊說者、政府官員、信用評級機構和各類別的經濟學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龐大的利益集團。我們看到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入耳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少了監管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磁帶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影片中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所謂的金融工程師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師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真正的工程師建設橋樑,金融工程師構築他們的夢想,當這個夢想變成噩夢時,卻由別人來買單。

可悲的是真正製造CDO的鬼魁禍首卻擔當了歐巴馬政府官員,金融業背叛了社會,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去逍遙法外。

《監守自盜》觀後感

20xx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向人們展示了這場金融危機,是誰在受益,受害的有事誰。我看完之後明白了很多,感覺值得一看。

影片導演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影片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從冰島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眾多的政治經濟學家,教授粉墨登場,以細緻的數據與條件邏輯分析,深入的討論了華爾街金融危機的原因,那一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成的背後原因。影片匯集了許多國家的經濟學家的分析和見解,展示了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而來華爾街的那些高管被描述為藥物濫用者、心理障礙者、道德敗壞者、賭徒、嫖客,心理學實驗證明數錢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和吸毒使人興奮的大腦部位是一樣的。

片中經濟學家描述cdo,“以前購買房子需要抵押貸款,而現在放款人不必擔心借款人不能還款。”在片中,展示了一個真實的華爾街,美國從里根政府開始放開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政治遊說者有遊說國會放寬金融監管,監管兩個字不時的出現在影片中。華爾街的高管、國會遊說者、政府官員、信用評級機構和各類別的經濟學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大龐大的利益集團。我們看到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入耳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少了監管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磁帶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影片中的一個疑問,為什麼所謂的金融工程師的薪酬是其他工程師的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真正的工程師建設橋樑,金融工程師構築他們的夢想,當這個夢想變成噩夢時,卻由別人來買單。

可悲的是真正製造cdo的鬼魁禍首卻擔當了歐巴馬政府官員,金融業背叛了社會,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去逍遙法外。

《監守自盜》

其實我一直對紀錄片不怎么感興趣,因為覺得它很枯燥、乏味,聽到紀錄片總是讓我提不起精神。最近,應社會實踐部的要求,我們看了一部名為《監守自盜》的紀錄片。但是說實在,在教室里看的效果不怎么好,連畫面都看不清楚。不過為了完成“任務”,我又重新將影片看了一遍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

《監守自盜》紀錄片在20xx年2月27日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整個紀錄片採用了訪談的方式,受訪人物論述自己的觀點,結合各類數據分析,從華爾街,到政府,到經濟學家,受訪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國高級行政人員、諾貝爾經濟學家、頂級銀行家、金融分析師,大學教授和記者,甚至新加坡、中國和法國的政府官員等等。影片探討了20xx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本片一開始,從冰島的美麗風景和國家破產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一眾金融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粉墨登場,並以各種細緻的數據與不同的條理邏輯分析,犀利而又準確地揭示這場危機背後發人深省的缺陷與漏洞,揭示了美國次貸危機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真相。

邱吉爾在二戰結束後的“鐵幕演說”里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或許這句話用在這部美國金融風暴紀錄片《監守自盜》裡面再貼切不過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影片中給我們展現了金融危機錯綜複雜的產生原因和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的鬆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結構體系的弊病。我們能夠看出,這場危機可以說是由企業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學者共同造成的一場慘劇。他們是體制的運行者,也是體制的監管者,甚至其中有體制的創立者。但是可悲的是,他們明知此舉犯法,明知這是泡沫經濟,卻依然高唱讚歌,依然闊步向前。這些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以及那些依賴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使得這場次貸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終的結果,正如中文片名“監守自盜”一樣,他們自己竊取了自己看守的財物,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釀成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悲劇。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那些拿著高薪攪亂全球經濟的金融工程師,最後卻都賺得盆滿缽溢全身而退。

觀看完此片,我不禁聯想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我們努力工作,拚命賺錢,到頭來也許真的就只是一場空。華爾街和政府勾結,僱傭知名學者來遊說,但是這些導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卻能在這場浩劫中安然無事。甚至在金融風暴過後,繼續坐收名利。受害的,依然是那些普通民眾。也就是說,最後的最後,在美國,90%的財產落入了1%的人的腰包;而全世界的人都要為這1%人的行為埋單。在這裡,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為什麼?雖然我對金融方面的知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這絕對是不合理的。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欲望這個東西更是得到愈多愈難滿足。這些人對於財富的追求真的達到了一種讓人心驚膽寒的地步,他們人性中的良知在缺失,道德在淪喪。權力與資本的結合,力量是巨大的,也是極為可怕的。正因如此,世界的財富正不斷的從大多數人的手裡流向那極少數人。究其原因,就是金融領域缺乏廣大民眾的監督、缺乏強有力的巨觀調控。在如此強大的力量面前,我們這些弱勢群體難道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財富就這樣被無情的掠奪嗎?答案當然是“不”,我們要奮起反擊,齊心合力建立一種健全、公正、合理的秩序來保衛我們的利益。即使這個世界本身並不是很公平,但是我們依然要勇敢面對現實,勇敢的生活。

監守自盜觀後感

20xx年起一場興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地域上從美國迅速擴展到全球,產業領域上,從金融領域擴展到實體經濟領域。這場危機重創了世界經濟,時至這天,雖然危機已然過去,但其仍然拖累著世界經濟,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展,危機的陰影遠未散盡。而關於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麼?誰造成了這一切?危機的元兇為何?成為了許多人談論的話題,許多人思考的問題。

而電影《監守自盜》便為我們認識這一問題,帶給了一種思路和角度,能夠看出主創人員在極強的職責感下,經過超多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透過作品向大家展示他們眼中的真相。

從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種人文精神,他們力圖想人們展示真相的同時,期望為人們展示一種追求完美的價值觀念。

在闡述這個問題前,我首先想說透過這次金融危機,我們能夠驗證一個問題或者是一個例證,一國霸權的區里,最終確係於金融領域的霸權,美國一國的金融問題引起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動盪,其勢可見一斑。同時,經濟全球化確已深入發展,若說上世紀20、30年代的大蕭條動盪了僅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那么在如今市場經濟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場大的經濟危機所傷害的確實是整個世界了。

而在這樣的現實和背景下,我們完全能夠這樣認為,世界上有許多問題不再是限於某一個國度,它已經深入到各國之間,例如很多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點。雖然,不可否認,傳統的國家間的衝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國家利益的角逐、權力的博弈仍然為各國所重視。但現今世界,這一切紛爭與合作的目的,不應是也不再是為了少數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為了本國人民的福祉,為國民帶給一種實現發展、實踐價值、追求幸福的機會和環境,推而廣之,一切都應是為實現人類的普遍發展和普遍幸福。

誠然現實很殘酷,一國內部的利益劃分和權力爭奪、國家與國家之利益與權力的紛爭、全球性問題的擴大,這一切讓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悲觀與消沉。但是歷史是一個曲折中前進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也不就應是一個循環的死結,是的,循環必然存在,盛衰興亡也必然存在,但前進發展也定然存在,歷史不僅僅具有延續性,也具有變遷性。

在這種狀況下鑑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類的自尊嚴、價值和命運維護、追求和關切就顯得彌足珍貴和尤為重要。

此刻回到電影中,主創者透過藝術的手段揭示了一些真相,他們揭示了這次美國次貸危機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真相,其中不僅僅僅有對於美國國家、社會、民眾的關懷和職責,也透出了對於人類的普遍思考。作為藝術的形式,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展現著人類應有的智慧。

影片中給我們展現了金融危機錯綜複雜的產生原因和構成機制、監管體制的鬆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結構體系的弊病,但歸根結底,社會是人的社會,雖說人不能隨心所欲,但是人創造了歷史。確實體質、機制一經構成,就會相對古話,具有穩定性,同時成為了影響人的外部制約因素,但是這一切並不是牢不可破的。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的客觀因素對人的行為具有制約和限制作用,但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意識行為的作用有時也難以估量。

在看完電影之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場危機是有企業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學者共同造成的一場杯具和慘劇”,他們是體制的運行者,也是體制的監管者,甚至其中有體制的創立者,而最終的結果是,正如中文片名所言“監守自盜”。

在整個美國的金融體制中,企業高管、政府高官還有給他們充當顧問的一批學者,他們都很容易的成為了受益者,無論金融體系正常運行,還是金融泡沫破裂,而普通的民眾只有在泡沫膨脹時,做著致富的夢,但是當泡沫破裂之時,受害的也只能是普通的投資者。

這樣我想起我國的國企的狀態,不管這些國企是盈利,還是虧損,甚至有時拿著國家的補貼,但他們體制內的人,無論高管,還是員工,都是高工資、高福利,侵吞、蠶食國有資產,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我們的普通民眾連做夢的機會都沒有,而且很大的程度上,我們的問題確實出在體制上,但體制還是人定的,其變革也要靠人。

在美國的金融體系中企業高管與政府高管不斷轉換著主角,令人眼花繚亂,他們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時是美國政府的財政部長、美聯儲的主席,格林斯潘、保爾森、蓋特納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出此刻公眾面前,他們運行著金融體系,也監督著金融體系。我不明白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他們的監督會有效嗎?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評級機構,它們膠著在一齊,構成一條完整而複雜的食物鏈,能保證不在哪一環上出問題嗎?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些學者,那些所謂的經濟學家,他們有扮演了怎樣的主角?首先,我對大學教育和大學精神一向還是有些想法的,個性是最近是清華大學的百年華誕之際,關於這方面的討論又個性多。我一向很嚮往傳說中的西方大學的那種環境,學術自由、思想開放、精神獨立,有很純粹的學術氣息。而中國大學經常被詬病的也就是高校行政化官僚化、學術名利化金錢化,但是有不能否認在中國的大學中也有不少向好的因素,也有很多追求“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人存在。但問題是,電影中讓我們看到了外國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這些以前聽起來那么神聖的大學,但是就是這些大學裡的著名經濟學家們、經濟學教授們,在他們為政府、為金融機構擔任經濟顧問時,出賣了學術的純粹性,也出賣了社會,更出賣了自己的良知,他們用虛假的作偽的報告與評論,誘導著民眾,為金融高層謀取著暴利,也為自己賺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當看到他們在鏡頭前的語無倫次、惱羞成怒,是那么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讓人感到悲哀。他們是一流的經濟學教授,其中不乏校長、院長,但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只要是人存在之所,我想便無絕對純粹,中國如此,西方亦如此吧。

就是上面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戲,於是冰島破產了,於是許多人失業了,從美國到全世界,於是許多人無家可歸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歸路——失去了生命……於是,整個世界陷入了一場危機,但他們不會思考其他人,華爾街的高管們、華盛頓的高官們、經濟學院的教授們沒有想著去承擔他們的職責,依然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華爾街的高管們依然拿著高薪,華盛頓的高官們依然在他們的位置上(即使奧巴立刻台之後,也沒有發生本質變化),那些教授還是回去教他們的書,唯留下民眾在命運中掙扎……他們喪失了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金錢和欲望,他們心中沒有了敬畏,沒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這一切給了人們一個杯具的結尾,雖然如今經濟已然復甦,但是這些元兇首惡並沒有受到應有的制裁。

這讓我想起了120xx年前,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屠場》里德那個經典場景“食品加工車間裡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腐爛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鏟進香腸攪拌機;洗過手的水被配製成調料;工人們在肉上走來走去,隨地吐痰,播下成億的肺結核細菌……”那是怎樣一個場景,與當下不同的只是一個是金融領域,一個是實體經濟,一樣的道德淪喪、良知泯滅。但那本書促進了美國的食品安全建設,那這部影片會促進金融監管加強嗎?

由此想到當下中國的底線淪喪,在食品安全上退讓,在社會公平上退讓,在潛規則上退讓,在貪污腐敗問題上退讓,在信任誠信上退讓……那會無可退之時,該怎樣辦?

其實,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中國還是美國,我們存在差異,在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差異,但是也有許多東西是相通的,此如硬幣之兩面,有異必有同。而在應對問題上,有陷於“惡”的泥潭中的,也必有向“善”的方向努力奮鬥的。

我們能夠看到在金融危機中,也有另一部分經濟學家站出來針砭時弊,例如這不影片中便有,而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說明了這一點么?

根本上講,人類之所以從中古走向現代,實現現代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秉持這一種人文精神,維護人的尊嚴,實現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實現人的普遍幸福,完善人的人格,這是一種現實的進取與向上,不是精神的虛無與簡單的形而上。

我想,120xx年前美國人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如今必須也會解決金融監管,也許這個過程會很艱難,但是只要有人去做,我相信歷史終將前進,而不是倒退。這對我們國家而言,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好處,他們能夠解決問題,我們也能夠,但首先我們要有人文精神,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現代化,理念上的現代化。我們要的不僅僅僅是“以人為本”的口號,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轉變,實現真正的思想啟蒙,承認人的價值,既張揚個性,有能夠以規範紐帶職責。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務必有人去執著於理想,而不是淪落於現實。近來看到一則關於清華百年校慶的訊息,朱鎔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當年就任總理是的那句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何其慷慨!

想到電影中說“真正的工程師構建橋樑,金融工程師構建夢想”,我想這個世界上該有更多的構建真正夢想的人吧。影片結尾一句“Butsomethingsareworthfightingfor”,是的,這個世界有其他跟多的東西值得奮鬥,不僅僅僅是金錢、名利。

當人文精神回歸人心,我想無論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會迎來他們宣揚的完美社會和完美世界,因為“Thisworldisfineandworthfightingfor”——“這個世界如此完美,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監守自盜觀後感

20xx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監守自盜》(英文名稱InsideJob20xx)向人們揭示了這場金融危機究竟成就了誰,我看完之後明白了很多,感覺十分值得一看。影片的導演是查理斯·福格森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

影片蒐集了相當豐富的素材,從冰島經濟危機說起,到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巨頭,眾金融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粉墨登場,輔以細緻的數據與條理邏輯分析,深入探討那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發生的背後原因,試圖揭露金融危機的本質。影片匯集了來自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專家的調查和見證,從金融界內部尋找原因,展示華爾街真實的面貌。在片中,我們看到了所謂的金融工程師們是如何利用大眾的短視、貪婪、脆弱等心理來進行大規模的投機活動,最後給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我們看到了去監管化的自由經濟、金融衍生品的泛濫、依靠於金融政治的政客們等等都使得這場次貸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滅,而具有諷刺好處的是,那些拿著高薪搞亂全球經濟的金融工程師,最後卻都賺得盆滿缽溢全身而退。

美國的這場金融海嘯已過去兩年多了,美國的經濟也漸漸地在復甦之中,但這場金融海嘯中的幾個明顯特徵:通貨膨脹、房價飛漲、貧富分化、金錢政治、權錢交易、金融高薪等等,為什麼卻讓大洋彼岸的我們看著如此的似曾相識呢?我們就應從《監守自盜》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如何引以為戒?如何避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才是看完此片之後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影片帶給人們怎樣的啟示?

網友叔之騎士日記這樣總結:監守自盜——高級流氓的世界。

1、老百姓(人民)是最慘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向且永遠都是。

2、聰明人喜歡乾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風險但最終不必為之買單的事。

3、銀行家都是無節操的混蛋。

4、沒有權威,只有“造勢”。

5、有時候,路的終點是迷宮。

6、成熟的態度是——沒有立場,只有利益。

7、沒有一個政府是真正“為民”的,只是說,他們的利益與前政府衝突,天下烏鴉一般黑。

8、大德不德,是以為德。我朝雖然千般不是,但是他們不會欺負自己的人民以獲取利益。

9、當利益大到無法想像的時候,沒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明知故犯和揣著明白裝糊塗是聰明人的一大特點,曰之為: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