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岩》觀後感精彩影評6篇

《徒手攀岩》講述的是亞歷克斯·霍諾德在20xx年的時候,就立下了一個目標,徒手攀岩酋長岩,為此他先後做了1000多次的嘗試和準備,在藉助繩索攀爬了接近60次的酋長岩之後,他追求卓越的完美,在無繩索保護下爬上酋長岩的故事。希望以下觀後感對您有所幫助!

《徒手攀岩》觀後感一

畫面震撼,敘事冷靜,去掉抓馬的“幕後”部分,只從這個頂尖選手自身愉悅角度出發,不產生刻意的共鳴,卻會被“沿途平常人看不見的美景”給感動。最重要的一天開始時,沒有任何刻意的儀式煽情的語言,才凸顯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最終freesolo的三十分鐘,在壯觀的鏡頭視角和清晰的呼吸聲音中,觀影體驗達到高潮,無不手心冒汗。電影紀錄也就在“挑戰”體能和頭腦中,爆發出生命來源於個體的自由,倍增攀登高處的意義。

有些人追求幸福,有些人尋求突破,多元化的世界才會活躍地健康發展。比如,親密關係的磨合,有時候就是在共同尋找這種認知落腳點。所以,征服這個世界之前,先征服自己。

《徒手攀岩》觀後感二

體育題材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講述極限冒險家艾利克斯徒手攀岩酋長岩,兒女情長沒有氣短英雄,如果說登山相當於極限運動的馬拉松,而徒手攀岩是極限運動中的100米短跑,是皇冠上的明珠,憑超高風險和死亡機率無異於"自殺",具備超常極限經驗和心理素質的非常人,需面對氣象等自然環境、客觀條件和心理生理機能的多重考驗,前方白骨累累,依然前仆後繼,這些人肯定不是腦子壞了只是謎一般信仰在精神層面深處推動事業感融入生命,作為紀錄片拍攝也存在難點,攝影機角位放置,敘事路線和角度,對白話語選取,介入事件的角度,考慮事故善後和鏡頭倫理,登頂後上帝視角的斜拉將渺小的人和陡峭險峻巨大花崗岩壁的對比的壯美表現到極致,主角心理活動展現平實,卻舉重若輕,也營造參與者和拍攝團隊極度緊張甚至悲壯的氣氛環境,挑戰死亡威脅下人性偉岸的光芒,主人公情緒高度平穩,自制力極強,壯舉之後接著日常慣例訓練的平靜和理性讓人"難以理解和置信",帶來另類心理衝擊和震撼,征服前無古人的記錄,又不以為然!!

《徒手攀岩》觀後感三

很久沒看過如此激動人心的紀錄片。全程屏住呼吸目瞪口呆驚心動魄,內心的震撼和感動,那種眼淚一直噙在眼眶最終卻沒掉下來的感覺很難用言語描述。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是天生為了自己的內心和夢想而活,他們的人生征途就是星辰大海。眼裡的光芒清澈純淨,如此有人格缺陷卻又如此有人格魅力的Alex,內心一定超級純淨和單純吧。這樣的神人,確實不是凡人女友能夠與之相配的。雖然作為一個其實很膽小的人,並不理解這樣的極限運動,也無法理解這樣的極限精神,卻對這樣的人生一萬個敬重。

Alex母親對兒子攀岩的態度很打動人,當她說,兒子攀岩的時候是他最觸及生命本真的時刻(原話記不住,大意如此),作為母親雖然擔憂卻又怎忍心反對和奪走那樣的感覺。這個母親其實很偉大,甚至讓人重新思考母愛的定義。母愛永遠不是把孩子禁錮在自己的安全範圍,而是讓他去感知真正的生命。

當片尾登頂成功,攝像機拉遠,Alex的身影越來越小,山峰和世界越來越大,那種壯麗、蒼涼和無盡虛空終於讓眼淚掉了下來。又見熟悉的金國威,想起上一部也曾如此感動過的《攀登梅魯峰》。金國威的紀錄片看似平淡,卻有一種神奇而真實的力量,不虛偽,不矯情,直面真實的內心,直面獨孤的靈魂,不管是猶豫,懦弱,真誠,虛無,還是勇敢。在《攀登梅魯峰》里,他不僅是導演,本身就是攀登隊員之一。大概也正因為作為登山家感同身受,才能拍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影片吧。

優秀的紀錄片真的可以比劇情片更加動人,很開心有機會在大熒幕看到了這樣的影片.——20xx.08.24 成都鹽市口博納影城,淘票票小劇場提前點映

P.S.本片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導演金國威純正中國血統,5年前的《攀登梅魯峰》讓我成為他的冬粉。

《徒手攀岩》觀後感四

徒手攀岩

整個過程非常震撼,即源於極限運動本身具有的吸引力,主創團隊作為專業的攀岩選手非常有專業性的極限運動和視聽語言結合。

首先,一個人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不斷挑戰自己,攀登新的巔峰,這很容易讓人激動。

埃里克斯說自己熱愛的事業能夠帶來收入,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的光芒。

非常喜歡的第一點影片開頭就放了他攀登酋長峰的最後幾步,他成功了,這個我們看電影之前都應該了解了。但是從頭頂往下看,幾乎垂直的陡峭懸崖,孤身一人,一樣很震撼,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後面都是過程準備,正式攀登只有關鍵鏡頭,但是即使知道結果他的每一次嘗試也扣人心弦。即使知道結果,過程也依然揪心。這讓我更佩服攀登者的勇氣,他們的開始就是面對未知,依然可以克服自己的恐懼。

然後就是主角的背景介紹,成功的履歷和成長以及性格。

埃里克斯說母親總是要求完美。埃里克斯也說真是如此,會不斷追求。

然而目前說埃里克斯的父親從小總是否定他,母親對比不認同,埃里克斯說不記得了,父親是泰迪熊,很親切,無論如何,是因為父親他愛上了攀岩。

影片裡埃里克斯說,一次完整的徒手攀岩是完美的體驗,也是自己追求的極致。所以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肯定有影響,但是都不重要了,或許也是解釋埃里克斯攀登的動機之一,但是影片沒有強求。

埃里克斯對於攀登的渴望是非常真實的,儘管他說有人格障礙,無法和人進行正常溝通,但是在攀岩這件事他非常清楚地表達了,對著攝影機。

家人是不互相擁抱,說我愛你,這些是埃里克斯自己學會的事,他說自己有人格障礙,好像也不是這樣,他說自己學會了擁抱和表達感受,能夠和桑尼保持穩定的感情,應該也得益於此。

影片本身也對紀錄拍攝本身進行了探討,總有那么相似的一類人,也借其它攀登者的口說了,他們攀岩的過程,更享受獨處,甚至大多數的死在路途中的人都是獨自開始的行程。

但是埃里克斯同意了拍攝,甚至也在不斷調試,中途因為拍攝的影響直接放棄過行程。

影片拍攝的難度也對效果產生了影響,這部電影非常難得。

還有一點非常喜歡。就是這樣的狂熱的極限運動愛好者非常的冷靜和理性,這和他性格的特質密不可分,這個領域絕對不乏激情性的人,這是一項激情熱血的運動,但是這個最後的動作前期的準備都是非常理性,冷靜。

他記錄每一個攀登的細節,因為每一個失手都是萬劫不復。儘管沒有科學的數據說明什麼是完美的時機,但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和直覺他永遠可以在感覺沒有準備好之前放棄。

激情運動的選手居然是冷靜型,這也是他可以更長時間在這個領域裡前進的原因之一吧!

《徒手攀岩》觀後感五

這是第一次在電影院看紀錄片,總的來說,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給我的印象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是我第一次知道徒手攀岩原來會一次一次掛繩索去熟悉路線,以前太天真了;二是對主角深深的敬佩,一個人能為了一件事經年累月的努力,這種毅力和堅持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三是對影片的一點不同的看法,剛觀影交流的時候有個觀眾說導演想要表達的核心是攀岩,其實我覺得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我覺得導演想表達的是主角這個人,攀岩只是主角做的一件事。主角生性孤僻,天性使他對攀岩全情投入以至於自己的生活都沒有,後來遇到了桑尼,才想起要買個房子,最後攀岩成功後喊的那句桑桑,讓我想起了將夜,我想他最後要把桑尼支開,也是已經發現桑尼成了自己唯一的牽掛,而攀岩是自己的夙願,所以在完成夙願後他就隱退和桑尼投入正常的生活了。

《徒手攀岩》觀後感六

讓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男主角瞪大著那雙小鹿般清純的雙眼,頂著凌亂的捲髮,在房車中用鍋鏟吃自己做的純素菜食物的樣子。

我們時常說,其實神也是人,只是他做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所以被稱為神。

那么通過這個紀錄片,是我們最近距離看到神的樣子,真的,其實他也沒什麼了不起,也會談戀愛,也會受傷,也會進醫院,也會買房,也會放棄,也會說這一次不行。

可不同就在於,他能全情投入到這么一個赤裸裸用生命去做賭注的極限運動上。

涉及生命危險的極限運動非常多:高台滑雪、低空跳傘、自由潛水……可是,FREE SOLO徒手攀岩就是在視覺和心理上能給觀眾最直觀的衝擊。

我曾經歷過飛拉達攀岩橫渡,那時有掛鎖有保護繩,一旦熟悉方法之後,其實攀得非常快,甚至有些環節為了求速度,懶得掛保護鎖,直接憑蠻力通過。但看到了片中的失誤墜落身亡後,不禁感到後怕,我那時候的舉動和自由攀岩又有什麼區別呢,只要我大腦一空,手腳上的一個小失誤就可以讓我直接送命。這種後怕直扎內心,甚至讓我產生了輕微的恐高症反應。

但我也因為那些經歷,特別能理解這個杏仁體沒有普通人那么敏感的亞歷山大是以什麼樣的狀態去征服那一座座垂直險峰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直與死亡同行的,然而

因為山就在那裡。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這么多年拚命努力的意義所在:

“誰都能活得舒服快活,但如果人人如此,世界就無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