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優秀作文

親情是偉大的,會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不受傷,至少是內心的傷痛。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閱讀。

《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感動與bs之在一念之間

花了一下午時間看《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幸好是斷斷續續,不然,又要眼眶濕潤了。

作為一個男生,以前自認為看電影掉眼淚是一件丟臉的事。

其實,那是因為我本來就抱著“bs”的心理去看一部片子,混充自己是局外人,用中立的眼光看電影、評電影。總是給自己暗示,說這只不過是電影,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手段而已。

因此,你可以為影片的精彩情節叫好,卻不能將影片與你的生活聯繫起來,因為,那是藝術的,因為,影片本身就是不實際的。

想想也可笑,可這種觀念確實一直統治了我很久。

4年前,我當著《河東獅吼》掉淚,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了,只是感覺裡面的那一段與我的生活特別相象,於是,石頭被軟化了,滲出幾滴眼淚。

隨後的日子,我總是能在某些電影中找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被感動,被鼓舞。

於是,觀賞電影的幸福,也就敲響了我的心門。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如果你不將其置於你的生活中的話,可能這又是一部情節沒有新意的勵志片。

可關鍵就是,人在觀看電影時會傾入自己的情感,從而引起一種共鳴。

當看著Gardner一步步陷入到生活的窘境,甚至絕境時,我想到了殘酷的畢業生找尋工作的日子,一樣的艱辛,一樣的被無視,那些家裡有依靠的人的日子還過得去,可那些全憑一己之力過活的人呢?想到這裡,我就更能體會到主人公的心境。

Gardner沒有放棄,他為最基本的生計在奔波,他為自己成為股票經紀人的夢想在奮鬥。

Gardner幾次的掉淚,讓我們看到男人最受傷的一面;幾次拚命追趕儀器的經歷,讓我們感受到為了生計的瘋狂;小Chris的天真讓我們相信這世上仍存有最美好最純潔的東西。

親情是偉大的,會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不受傷,至少是內心的傷痛。

我知道影片會有一個好結局,因為我相信每一個傾注入自己感情去看這部片子的人都希望會有一個好結局:我們能經受的住令人心痛的過程,但我們承受不了與我們願望相背的結局。

當Gardner得到工作,重新回到街上川流的人群中時,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影片的開始,只是,幸福已經敲門進來,生活將在幸福的提攜中繼續下去。

《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the pursuit of money

這片兒看得我撓心撓肺地不痛快。自國慶後天天上班,出了5天差,坐了班早7點的飛機,又坐了班晚11點的飛機,累得夠嗆,好不容易休息,還被拖著看這樣一部苦逼電影,煩。

這片兒評分高得莫名其妙,這就是傳說中美國夢的吸引力?故事很老套,說的是屌絲黑人負債累累,又被妻子拋棄,但自強不息,隻身一人帶著兒子,獲得了幸福。幸福是什麼?片中的答案是“錢”。就是這么赤裸裸。金融精英們西裝革履,各個臉上洋溢著笑容,謂之“幸福”,而窮人永遠在賬單、負債中掙扎,臉上寫滿了“不幸”。如何追求幸福(正如片名),就是從窮人變成富人,妻子?朋友?不重要。儘管離我而去,我還是能有幸福。因為我有錢呀~

看了這部勵志片,說不定有人會為之一振,自覺“錢途”有望。可你有男主的智商嗎?8分鐘玩轉魔方。有男主的體格嗎?一身肌肉,滿電影奔跑,被汽車撞後還能鯉魚打挺,站起來接著跑,汽車擋風玻璃都碎了好嗎!你家小孩兒有這么乖嗎?不哭不鬧不喊累。開了這么多金手指,男主能不成功嗎?這部片應該改名,改成william smith演的另一部電影名,叫“I am a legend”

最後吐槽美國家庭的債務問題。欠了一屁股債,還不是房貸,呵呵呵呵呵。

《當幸福來敲門》觀後感:《當幸福來敲門》敲門的是什麼?

對我來說,有點兒奇特的影片。這是一部在開始不久,就讓我有些熱血沸騰幾乎掉淚的衝動,聯繫著自己、世人以及展開想像的空間。然而在兩個小時之後,我開始反問,為什麼豆瓣評分會在8.8分,對影片一開始的熱情,不知從何時開始減退,直到忍耐到結束。加納最後被錄用的眼淚也沒能再打動我。

影片傳達了什麼?或許又是一個美國夢,即使它是真人真事改編。但我對此依然會不自覺地認為有些情節有些矯情。相比湯姆•漢克斯代表美國形象的各種影片,我都會覺得那么的正向和積極,原因似乎在於個人的正向積極背後所追求的有著較大的不同。

中國有句古話,浪子回頭金不換,加納是一個聰明的人,即使生長的地方偏僻教育程度不夠,但也不能影響他樂觀積極對理想的追求,當他打擊兒子打籃球的夢想時所說的,才是真正的重點。在他身上,似乎看到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逆襲,非要到達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能柳暗花明。夢想似乎是被逼迫而出,像他妻子所說:在我懷孕時你就說一切都會好的。

影片通過自敘方式,告訴我們加納直到28歲才見到自己的父親,因此在他無論多么困苦的情況下都要親自帶著兒子生活,於是,我們便看到後面妻子決定和他分手,加納毅然決定孩子必須跟著自己。有時,我會覺得無奈何困頓。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硬要孩子在一起,是否真的就是對的。在心理課上,老師講了某個母親的一句話:就是乞討我也要帶著你。當時的語境,是要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對父母的依賴是及其大的。片中,這個問題作為一個議題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有些類似《美麗人生》里的父親,他用自己的樂觀、不氣餒給孩子撐起了一片天。可能在困苦中的積極奮鬥比抱怨對孩子的成長要幸運的多吧。

加納有了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便勢不可擋。當他第一次來到投資公司門口,問著從跑車裡出來的人說,告訴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對方告知只要懂點數學即可,這正是他的特長。影片似乎告訴我們什麼是成功,但沒有解答什麼是理想,這才是關鍵。鏡頭特意掃過公司門前的人們,他們風光無限,臉上充斥著慢慢的幸福,這可能來自加納的視角,但的確是這樣表現的。直到加納穿著一身滿是油漆的便裝,進入公司參加面試。那道門的裡面,像我們展示的卻是另一個世界,那些原本風光的人們,衣冠不整,焦頭爛額的喊叫著在打電話,加納似乎從緊張中變得從容了許多。至此,我以為他會對個公司里的人有了不一樣認識,然而,他謀求的不外乎是一份薪水。

影片充滿溫情,我們不可能阻擋單身男人對孩子滿是愛的體現。然而,簡單的積極、奮鬥的背後,卻沒有足夠的內涵作為支撐,當幸福來敲門似乎就是對妻子的諾言違背之後,帶著兒子找到一份工作的註解?一部勵志影片的浮華盡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