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作文

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閱讀。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戰鬥打響

雖然這部片很早就有了,但是今天才看完,這是我看過的最震撼的現代戰爭片,用完美來形容這部片子絕對不為過。

從開頭的描述非洲饑荒人民的悲慘一直到戰鬥準備,戰鬥打響,墜機,堅持,拯救,結局,影片十分緊湊連貫,讓人喘口氣都不能,整部電影一氣呵成。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容易讓習慣玩COD的玩家誤以為自己正在玩COD4或者COD6(當然,其實電影比遊戲出的早多了,推測使命召喚現代戰爭系列很多場景和劇情甚至系統、框架、裝備設計都是受了黑鷹墜落的影響),戰爭的取景拍攝角度、配樂、特效都十分到位,配上戰場上各種兄弟情誼和某些不齒的官兵利益衝突(最後裝甲車拒載,讓遊騎兵跑步回基地實在是讓每個觀眾都hold不住了吧),讓這一影片簡直可以媲美紀錄片的等級。這部電影不知道是用了多少血漿袋作為道具,場面之殘酷估計也只有《拯救大兵瑞恩》可與之相比。

說到戰場上兄弟情誼,這部片子可算是描寫得淋漓盡致(當然,歷史上美國電影以這種戰友情懷為賣點的片子也是很多了)。整個故事一開始就是因為一個新兵的失足墜機而展開的,是這個本來沒那么麻煩的任務變成了全城皆兵的大仗。但是不得不說,影片自始至終的表達的那種“作為並肩作戰的兄弟,我們都要一起回家,無論面對多少顆子彈,我們都要活下去”的思想是最為感人的地方,沒有《珍珠港》那種愛情的渲染,就是純爺們,很man,只有這樣的戰爭能讓男兒熱血澎湃。我們不要那種為了xxxx目標、為了xxxx勝利那樣的上級下達的口號式的風格,我們也不要《top gun》宣揚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的風格(小牛一個人擊墜N架敵機),我們只要求像黑鷹墜落一樣,不管什麼任務,也不管什麼“執行上級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我們只要兄弟們同患難、共進退,讓觀眾身臨其境,與兄弟們一起親臨戰場,一起出生入死,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活著回家,這才是真正的人道和人性。

黑鷹墜落的實際背景故事(查了下資料,實際上這個真實的故事是很讓人鬱悶的):

1.電影中一開始新手墜機實際上並不是因為直升機躲避RPG,就是士兵失手摔下去的

2.因為美軍沒有考慮到敵人全民皆兵的強大殺傷力(或者是低估了),才會出現一架直升機剛被RPG擊落,緊接著另一架直升機也被RPG擊落,而且地面部隊突進的非常艱難,這不得不說軍事高層人員在最初設定這一戰役的時候缺乏足夠的考量和準備。

3.第二架黑鷹的負傷駕駛員麥克杜特實際是被艾迪德挾持了以後又被另一夥匪徒挾持(被綁了2次),後來艾迪德先用贖金買回了他,又用他通過中情局換回了自己的人質。

4.索馬里匪徒實際虐屍的情景要比電影中血腥3倍以上

還有一點,這部片子也反映出美國作為國際警察的代價(當然了,電影中各種道具裝備還是掛著UN的招牌的),黑鷹墜落這一戰其實是美國的一場恥辱之戰。不管電影再怎么美化,再怎么悲壯,也是犧牲了很多人、損失了很多其他代價換來的,非常不值得。在1993年,也正是索馬里人把虐屍的照片公開之後,柯林頓總統看到照片潸然淚下,終於決定永久從索馬里撤軍。

也在mtime上看到有人說這部片子反映了錯誤的戰爭觀,其實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戰爭從來就沒有正確的,只是利益集團互相用人、用軍火做出的劇烈利益衝突,同時軍火商大發其財。錯誤並不在士兵身上,試問士兵的天職就是保家衛國,在國家需要你去拚命的時候,在上級下達命令的時候,你能說不嗎?能做逃兵嗎怪只能怪軍事高層的決策有誤,可能只是為了某些利益集團或個人的自身利益而讓成千上百的士兵送死,前線士兵是沒有責任的,只要他們做了該做的,盡了本分,就值得我們每個人尊敬。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保護國

其實這是一次多兵種聯合行動,主力是陸軍的遊騎兵和三角洲特種部隊,但參加戰鬥的還有160特戰航空團(夜行者)、海軍海豹特遣部隊和空軍的通訊、救護特種兵。分析這次戰鬥,可以看出美國特種部隊有多強——還有難以避免的弱點,當他們在一個文化迥異的第三世界國家採取行動時。

索馬里的另一值得注意之處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懷疑那裡可能是本•拉登的一個逃難地點。中情局發現他的“基地”組織向索馬里港口運裝備。索馬里跟阿富汗一樣,也是一個亂糟糟的無政府國家,本•拉登要躲藏,確有很多有利條件。

索馬里位於非洲東部,在所謂的“非洲之角”,與阿拉伯世界的亞洲部分隔洋相望。居民也和阿拉伯人一樣,信仰伊斯蘭。十九世紀後期,索馬里逐步淪為英國(在南部)和義大利(在北部)的“保護國”。一次大戰後列強重新瓜分世界,英國曾把肯亞東部的索馬里人居住地區讓給義大利。二次大戰時義大利占領衣索比亞,該國南部的索馬里人居住地地區也與索馬里通成一片。大戰之後,聯合國在1949年通過決議,索馬里北部由義大利代管,十年後獨立。這期間,英國也在南部逐步建立代議制度和執法系統。1960年7月1日,南北索馬里合併,同時宣布獨立。

獨立之後,當時掌權的傾向歐洲的溫和派主張和衣索比亞、肯亞等鄰國搞好關係,將精力集中於經濟建設。但是,一個民族新生時必然伴有的強烈民族主義情緒,令很多人念念不忘在這兩國的“自古以來就是索馬里的神聖領土”。要打仗的左翼少壯軍人在1969年10月21日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政變領導人西亞德(MohamedSiadBarre)宣布,“科學社會主義”是指導人們思想的理論基礎;由他自己擔任總書記的社會主義革命黨,則自然是領導索馬里事業的核心力量。1974年,西亞德簽訂了蘇聯與非洲國家的第一個互助友好條約,並拿著蘇式武器開始進攻肯亞和衣索比亞。

但是,也是在1974年,衣索比亞也發生了左翼軍人政變。9月12日,海拉西皇帝被廢黜。蘇聯自然不希望兩個親蘇政權兵戎相見,這下氣翻了西亞德:衣索比亞在動盪之中,正是索馬里攻城略地的天賜良機。1977年11月,西亞德廢除友好條約,趕走全部蘇聯顧問。接著他轉向中國,翌年4月訪問北京。當時中共早跟“蘇聯修正主義”鬧得不可開交,立即答應供給蘇式武器。後來美國遊騎兵要面對的,就是拿著中蘇兩國製造的衝鋒鎗和火箭筒的索馬里兵民。

當時蘇聯威風尚在。俄羅斯大哥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豈容只有上校軍銜的西亞德踢他屁股?蘇聯立即高舉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旗幟,運了一萬古巴精兵到衣索比亞。我們沒有僱傭軍可派,只能眼睜睜看著剛認下的黑小弟被北極熊揍得尿滾屁流,折兵損將逃回索馬里。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行動的難度

今夜重新看了遍美國反恐大片《黑鷹墜落》,感觸依舊很深.拍攝的技術和演員的技術我們這裡不談,因為我沒做過演員和導演,因此對這個一點都不懂,我只是對裡面的美國軍隊的戰術素養感到震驚,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海外每個地方只派了少量的兵力而能保持戰略優勢的原因之一.

從他們制定的計畫看,這個計畫並不可取,他們底估了對手(沒認識到部隊會參與,導致飛機被火箭彈擊落)並且沒有給意外任何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現意外(貝克朋摔下飛機)之後他們很被動的原因.

先說說這個計畫,他們是準備在接近目標之後在四周建立4個防禦點,形成防禦體系,然後利用空中和地面的機動優勢把人質和部隊都帶走,他們的聯絡由指揮官傳遞給空中中轉站然後再給地面部隊,如出現非正常情況,則由空中報告給指揮部然後由指揮部再傳給空中中轉站,這樣一個體系在somalia是無奈之舉.因為他們的訊息得到的相當晚.所以從制定計畫到行動就只用了一個集合的時間.他們在明知道行動已經暴露的情況下繼續執行任務,這樣就增加了行動的難度.

現在我們來談談美國兵的戰鬥戰術素養,首先,命令的執行情況,對上級發的每一個命令都嚴格執行,即使是上級下達的命令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或者說是錯誤的也嚴格執行不誤.第二,單兵作戰能力,這點就不需要多說了,準確的射擊和對槍械的熟悉程度都會使他們的作戰能力提升,第三,兵種的配合,他們在一個小分隊大約7到10個人之間配備一個醫務兵一個狙擊手和一個工程兵,使團隊戰鬥能力提升.在有三到五個人的時候,甚至只有2個人的情況,他們對相互的配合和戰術的安排也是很成功的,並且都是打的配合戰,並不做無意義的犧牲和英雄式的犧牲.第四,多兵種作戰的合作上,這裡只有機動部隊,空中部隊,和特種部隊之間的配合,他們在時間上有錯位,比如地面部隊的據點不成立的時候空中力量強行降落而導致飛機墜毀,空中部隊沒有很好的給機動游騎做掩護,導致司機損失嚴重.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兵平時是訓練有序,並且是實戰模擬開展的應該相當多,他們應該是不會去做一些與戰鬥戰術無關的搶險救災活動,軍隊就是軍隊,而不是消防大隊.除非出現軍隊的目標.

當然美國兵還是有很多缺點的,比如非要固執的把飛行員的屍體從飛機里拖出來,耽誤了5分鐘的時間而導致另外2個隊友的陣亡.他們寧願在付出死傷的情況下也要把一個傷員甚至死屍帶著.他們的思想信陽也不統一.他們在行動的時候沒人做動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沒有政委,所以有個別人甚至害怕上戰場.這些都是消極的表現.這些在我軍是不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