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售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一)

第一次看這個紀錄片是在導演基礎課上老師放的,當時沒怎樣認真聽講,只是偶爾抬頭瞄兩眼螢幕,雖然只是粗略的看了個大致,卻足夠讓我震撼和驚艷,回去之後又下載下來,反覆看了幾遍,細細體味每一個鏡頭畫面,每一段配音節奏,感受片子裡透出的人文關懷。

這的確是一部很奇特的紀錄片,全片沒有一句旁白、對白,甚至字幕說明也沒有,唯有影像和音樂,但這已足夠使人啞口無言,大概就像影片的沉默,雖無表述,內心卻是萬丈波瀾。還要再提一下的還是它的畫面,能夠說即使隨意截取影片任意一幀,都會使圖完整、色彩飽滿、富有視覺衝擊力的獨立攝影作品。當然,也有人覺得,這部紀錄片無非是各種自然景觀、人文聖地的集錦幻燈片,美則美矣,很難稱得上佳作。是那種不需要導演編劇,只需要一個靠譜點的攝影師和足夠的資金支持就能拍出來的片子。但我不這樣認為,一部好的紀錄片,尤其是文藝紀錄片,畫面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就抹殺了導演的功底和境界,我們從片子裡所感受到的情感、所引發的的思考和喟嘆,也是導演透過精心編排所傳遞的,他讓鏡頭不斷來回穿梭在人煙罕至的大自然以及熙來攘往的大都會,以此來挑戰我們所認知的世界,說到底,最令人佩服的是導演的眼界和胸懷,他的視覺想像、對自然的敬畏還有人文關懷。所以,我個人對好的紀錄片的衡量是,至少每個看完的人,都會有所感觸、有所反思,這就是影片的價值,儘管每個人的觀感差別能夠很大。

看著這部紀錄片很自然的會想到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一些思想,可能是片子中要傳達的思想太多,或者是我境界還沒到達,所以也有很多鏡頭看不懂,解讀不了,所以只能根據它帶給我的最直接地感受來這樣說。看到片中雪山蒼穹之下的蒼鷹,日本溫湯里的獼猴,澳洲巨石的光彩,瀑布奔騰而下帶來的彩虹,再看到紐約街頭奔忙的計程車,印度工廠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的女工,忽然想起一句話“人若螻蟻奔忙世間”,人類確實很偉大,創造了自我的禮貌,給地球留下自我的痕跡,只是,看到大都市那周而復始的車流,人流,不由得生出一絲厭倦,對自我的生命的好處有一絲彷徨。

這部紀錄片裡確實包涵了太多太多,神、天地、星空、萬物、建築、信仰、流水線、異化、生命、流動、永恆、工業、多元、時光、儀式……

也許這個片子根本就不就應說任何東西,自我看就是了

任何人都能看到不一樣的

《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二)

影片《天地玄黃》是一九九二年美國出品的著名記錄片。英文名為《Baraka》這是一個古代伊斯蘭蘇非派單詞,含義是“祝福”。人類和地球是偉大的,是高深莫測的,要為人類和地球祝福和祈福。中文翻譯為《天地玄黃》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易經》里說“天玄地黃”,這裡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於黑的顏色,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天玄。黃,也是讚嘆溫暖的大地有滋養和哺育作用,所以我們又把大地尊稱為“母親”。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該影片無論從人、環境和音樂等角度來看,用“高深厚重.神秘莫測”來形容絕不為過。

這部影片共六集,每集十六分鐘。在剛推出時評價極高,被一些瘋狂的影評家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甚至有人聲稱如果被流放到荒島上,唯一願意攜帶的電影就是它。這部電影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題材,自始至終沒有一句對白。面前的景色究竟來自何方,完全靠觀眾自己揣摩。

據稱,導演Ron Fricke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帶著三人拍攝小組,花費14個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個國家。共耗費四百萬美元。對於這部無需支付演員的高額出場費的電影來說,投資是相當可觀的。同時,本片的音樂效果極具神秘色彩,為我們帶來不可多得的視覺和聽覺雙重震撼。

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有如火山爆發,摧枯拉朽。人的力量也是非常強大的,世代更迭,工業化,現代化,進程超出人的想像。破壞環境,戰爭,最終也將懲罰到人類自身。

人和環境再怎么進化,人於人之間的孤獨也沒有消除,心靈的孤獨卻在不斷加深。孤獨和焦慮,使人的心靈無法得到慰藉。宗教和信仰的力量就變得強大和深厚,導致了人類對宗教和信仰空前的虔誠而頂摸禮拜。就算如此,也不能改變人和環境的關係和命運。

曾看過一篇小說,名叫《往何處去》。看了電影《天地玄黃》,不禁耽憂:面對黃天厚土人和環境在不斷進化,如此強大的人和自然,就像兩柄雙刃劍,人類和自然最終“往何處去”啊?

《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三)

紀錄片Baraka,中國人將它翻譯成“天地玄黃”,這個翻譯者也真是翻“絕”了。“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中國的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是玄蒼,地是黃土,宇宙還未開發,一片混沌未開。用“天地玄黃”做片名,絕!

沒有一句解說詞的紀錄片,憑它的鏡頭和音樂就能牢牢地抓住你的視線。被影評家稱之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甚至有人聲稱如果被流放到荒島上,唯一願意攜帶的電影就是它。

我在看這部影片時,眼睛跟著畫面轉,耳朵跟著音樂轉,大腦卻忙得不可開交,就像在解一部謎作,每個新的鏡頭出現我就立馬在猜,這是印度?這是非洲?這是蘇丹?

兩個小時的紀錄片,可謂是紀錄片中的長片,看得忘我,看得忘它,看得忘時。

有想像力的、有文化的,說這是一部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題材的紀錄片。沒想像力的、沒文化的,說這是一部好看的,有好看畫面的,有千奇百怪的人和動物的紀錄片。

世界之大,大而亘古。世界之小,小而恆久。

我活在世界上,我就上不了“天地玄黃”,若大的一個中國,幾個鏡頭就代表了編導對中國的看法。

對白、旁白通通沒有,語言於全片缺席,唯有影像和音樂。可已足夠使你啞口無言,大概就像影片的沉默,雖無表述,心內卻是萬丈波瀾。

裡面的影像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大體上可概括為人與環境的關係。

不得不提,這部紀錄片最大的魅力莫過於它豐富的多重觀賞層次。

首先是懾人的鏡頭構圖奪來你的專注、再來你想到了鏡頭之間的聯繫所模擬的秩序,最後那本來略過了卻深刻無比的個別構圖復又浮此刻眼前。你不得不進一步發掘,然後想的到更多更多。

但是,如果上方的視像最終沒有配上MichaelStearns的音樂,那影片的震撼力就得最少減掉一半了。

到底,最令人佩服的還是導演的眼界和胸懷,他的視覺想像還有人文關懷,已足夠讓筆者封他作偶像。

《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四)

《天地玄黃》:取天地之精華的人類

沒有對白,沒有字幕,唯有MichaelStearns那氣勢磅礴的配樂與輾轉六大洲24個國家所拍下來的人文影像。導演用最清晰、最直接的視角拍下了這個人類所生存的世界,穿梭於人跡罕至的大自然與熙熙攘攘的大都會之間,宛如上帝的眼睛,平靜地觀察著地球人類的生活,既有平靜虔誠的宗教生活,又有流浪徘徊在城市邊緣的拾荒者,貧民窟、高樓大廈,恆河邊的火葬,批量化生活的肉雞,被廢棄的集中營,成堆的枯骨,平地上蔓延的硝煙與烈火,還有金字塔、兵馬俑、清真寺、吳哥窟等等古代人類活動留下的遺址,讓我們在斗轉星移中思索著歷史、禮貌、信仰、戰爭、工業化等等這些對地球環境以及生活在上方的人類所帶來的影響。PS:看的版本不太好,影響截圖的情緒,看來要下個高清版再說了。以溫泉中泡澡的猴子開始全片的旅程。

《天地玄黃》觀後感範文5篇(五)

有一天,如果“小強”猖獗到統治這個地球,把人類蠶食到幾近滅絕,而剩下瀕危人種“我”被小強界的研究所抓去研究育種保留基因圖譜的話,我必須會勇敢的視死如歸的大膽諫言:你們這些無知的,沒有信仰的小強,去看看《Baraka》吧,你們可能會很強大到宇宙無敵,但你們更可能走向自我毀滅,會自相殘殺,會有“人”舉起鐮刀,大喊,“我要代替地球懲罰你”……

《Baraka》是一部歷時14個月,跨越5大洲深入24個國家150多個地區拍攝的“攝影展級別”的畫面組合成的無對白的關於人類禮貌進程及思考,很有震撼力度的紀錄片。在紀錄片界,這是必看級別。在人文主題界,這是經典。

必看在於:攝影發燒友就應都很愛的一部片,從構圖,光線上來說,baraka的鏡頭都很非凡。把影片無限分割,baraka的每一個鏡頭都能夠拿來參加攝影展。無語言的紀錄片與配樂的結合,美妙在於,既讓鏡頭活潑起來,也讓鏡頭語言傳達更深刻。

經典在於:baraka沒有動員很多很多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用喋喋不休的略帶恐嚇的語言嚇唬你:看,我們都幹了些什麼,人類將……blahblah的,跟我娘的嘮叨一樣沒有力量。baraka用的是毫無對白的,用時光上的縱向比較來告訴我們一些事實和警示我們,此刻的人類有點慌亂,未來則不太完美。這樣的“鏡頭語言”才有力度,於是經典。

而我最愛的一個美妙之處是,看似無劇情的攝影作品集合卻剪接出了一部縱觀人類禮貌發展史的影片。它的劇情有起承轉合,有自然過渡,有高潮迭起,有開放性探討,劇情電影的要素都具有了。在我看來,貫穿整部片的極其隱晦的中心思想是在闡述信仰的重要性。現代人類的慌亂盲目大多是缺乏信仰的指引。但是,信仰幾乎是一把雙刃刀。它給你帶來勇氣的同時,卻也砍了別人很多刀。那我們該信神馬?

一齊

斗轉星移,陸地浮現,地球成型,生命的力量蠢蠢欲動。一隻猴子憂鬱的凝視,人類開始它的篇章。

二承

人類用它喜好的記號記錄歷史,宗教與建築。

尼泊爾。四面佛塔的雙眼照看著人類的世代交替。巴德剛古都的人民開始一天的忙碌。清晨,信徒用紅色顏料祭拜諸神。苦行僧用經文獲得能量。

以色列。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哭牆搖擺身體,用最虔誠的姿態無限度的靠近上帝。

土耳其。蘇菲教徒用美妙的優雅的鏇舞投入上帝的懷抱。一個多小時不停止的鏇轉,不暈眩?是不是神的力量?

耶路撒冷。基督永遠的僕從俯身膜拜他死前最後停留的印記。

。藏傳佛教徒在酥油燈下緩緩轉動著念珠。

日本。金閣寺的尼姑看著眼前的石頭髮愣。石頭洗去的到底是罪惡,還是罪惡感?

一個帶生殖崇拜色彩的岩洞裡海水咆哮,也象徵著生命之源的騷動。這樣的騷動蔓延到不一樣國度的史書中。

光線一點一點的移動,離開暹粒古城郊的女王宮,吳哥城裡的皇家浴池,婆羅浮屠的佛塔,你說,當主宰生命的光,和熱,一齊消失的話,那么,人類會不會也跟著消失?印尼火山腳下的部落用儀式讓我們一齊崇拜火山神。聽神的話,準沒錯。跟著神的腳印走,就應很安全。

於是,宗教信仰在古禮貌里占有的主角可見一般。在神秘和不確定事件的擺布下,我們確實需要一些精神指引來消除我們子裡的不安全感。

但是,信仰也有比較偏門的。也許是超越認知的天象,也許是外星球禮貌真的來拜訪過,古老的人類在峭壁上岩畫的啟示下,掀起了一番圖騰崇拜的高潮。這樣的印記和習俗在已經算高度發展的禮貌社會的某些被遺忘的角落裡仍舊存在,也許,某些印記已經構成一種記憶,編成基因代碼,代代相傳。但是,我還是好奇,是什麼樣的啟示讓他們發展出圖騰和儀式勾結密切的膜拜體系呢?

三轉

風雲變幻,雷聲轟鳴,遠方的天空閃過一條條斑駁的傷痕,那是即將哭泣的無助的臉。密林里,當偶爾的採摘變成電氣化時代的砍伐,當地球的表面被挖出一道道溝壑,有一個新的世界在掙扎叫囂著壯大。

那是人類開始它現代禮貌的篇幅。

於是人類的居所從廣闊的山頭變成水泥磚房裡被欄桿圍欄住的一個個小隔間,人類的生活資源從廣袤的草原森林的狩獵,海洋里的捕撈變成工廠車間流水線上那一個個小小零件的組裝。Daybyday,yearafteryear……

這樣的禮貌在一開始是一派熱火朝天,欣欣向榮的好氣勢的。誰也不能否認看著人類的群體越來越壯大,本來各個部落自成一派到變成幾個高度融合的國家,破落山洞茅草房變成高樓大廈,顧得了上頓顧不了下頓靠天吃飯的運氣占極大成分的原始狩獵和耕作方式變成工業化的生產賺取勞動價值的生活模式,人類的超高智慧都足以讓天折服讓地崇拜。

崇拜容易讓人高度近視,看不清這樣的禮貌潛伏的黑暗面,也看不見有一些跟不上腳步的人在禮貌的副產物下掙扎求生的模樣。

巨大的工業垃圾被一船一船的運到第三世界國家。可笑的是,對這個工業社會貢獻不大,得益也不多的第三世界國家卻要承擔他們所製造的工業垃圾。

高速運轉的工業發達社會,總有些角落有些不合拍,那是一些被邊緣化的人。街邊,橋墩下,高級商場櫥窗前,如果你有注意到,請別急著鄙視他們。他們只但是跑慢了,跟不上高速遠去的那輛快車而已。可恨的是,車上的人總認為,只有上車才有出路,but,那是誰制定的遊戲規則呢?

黑夜的街角,站街的女孩,霓虹閃爍的喧囂場合,濃妝塗抹的少女們,又是因應了怎樣的需求而生。有人說,也許人們需要的不是女色,只是一個溫暖的慰藉,傾聽的耳朵,要不,何來藝妓。我說,也許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真神的指引,和永遠敞開的胸懷。悲哀難過失望寂寞,總有一個地方能夠去。

但是,一千個人,可能就有一百個神的存在。信仰在誕生的時候絕對猜不到它們會變成打架鬥毆戰爭血腥的根源。以神之名宣起的戰事,號召力極為有力,多少人獻身於信仰的同時也願意為神而戰。於是人類史上浩浩蕩蕩的幾大戰事幾乎都與宗教信仰密切關聯。但如果宗教紛爭演變成一種種族屠殺的工具呢?那么神會不會也想暴走呢?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嚎叫的猶太靈魂也在等待一個答案。

又或者當人類不滿足於它所占有的領土和資源所引發的侵略事件,如果你擁有石油,請記得要同時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否則,“富得流油”的結局,讓你竊喜的同時會不太完美。

不管我們的國家是富得流油,還是窮得只能喝水,我們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君主帶領。遇上喜好建築的君主,我們的後輩能夠靠著他流下的美妙建築收很多門票。遇上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君主,我們的後輩可能天生浸淫在羅曼蒂克的傳說里,沒事耍浪漫。遇上不愛說話的君主,我們可能連話也不能自由的說。遇上殘暴的君主,我們可能會流下我們寶貴的骷髏,提醒後人,懸樑錐刺啊。

那,你遇上的是什麼樣的君主呢?或者說,你願不願意信仰別人的信仰,或者share同樣的信仰?承認別人的好運氣,也承認別人存在發聲的合理性?

四合

還是斗轉星移,朝代替換,斷壁殘垣,看此刻聞名於世的世界遺產,幾乎都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也許我們更需要的還是遺忘許久的納宗教信仰熱情的洗禮。就像恆河邊沐浴的印度教徒一樣,深信恆河水賜予的力量,洗盡鉛華,來世遠離苦痛和罪惡。

綜上,要像氣場強大得永生,擁有個人的信仰很重要。讓我們用跳躍,用鐘聲,用鏇轉,用膜拜,用親吻,用生命,用一生一次的朝覲,無止境的接近我們永遠共有的的唯一的“神”。

最好是“唯一的”,否則,互相比較誰的神厲害,真是一件無聊,傷身又悲哀的事。你不會想遇到的。

PS:放映這部《Baraka》給一群十三四歲的90後小朋友看的時候,很明顯的接收到好多聲好大聲的“好無聊喔”,哎,是我太急躁著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完美與不太完美嗎?也許,在燦爛的時刻還是讓他們盡情沒心沒肺的燦爛去吧,不完美的事等以後再說了。那啥,你們去看奧特曼拯救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