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暑期電影的黑馬,一經上映就獲得了豆瓣8.6的評分,也為這卡通片增添了許多觀看的因素,《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一部充滿神話色彩的卡通片,其情節設定、人物渲染都有其獨到之處,作為暑期檔一部高分卡通片,也為小朋友們帶來很多的歡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今天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后感受非常深刻,這是一部生命覺醒的靈性電影。真心推薦大家看看,下面是我的觀後感分享給大家。

開頭講述了元始天尊將混沌珠一分為二,分為魔靈二丸,其實講的是人的本性,一個完整的人性里是有善有惡的。這種善和惡是一個標籤,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心,有對比心而產生的。

魔丸轉世的哪吒,被陳塘關的百姓視作“妖怪”,不讓孩子和他一起玩耍,甚至是惡語相向,逼迫李靖夫婦將他“就地正法”。剛剛降生的哪吒做錯了什麼?難道就只是因為他是魔丸轉世,連修正改過的機會都不給他。況且並不是他引來了災禍,而是和普通孩子一樣,渴望著有夥伴的陪伴。世俗的偏見,就將剛剛轉世的他定下了“妖怪”的標籤。就像申公豹的那句話一樣:人心中的成見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動。

但是母愛、讚美和肯定可以幫助人們轉化掉一切的惡,就連哪吒這個魔丸轉世的小孩也會被愛讚美和肯定融化,開始變好。其實不是哪吒變好,而是我們的內心轉變了,哪吒就是我們本心的一部分。當我們的心遇到有愛的人(像哪吒母親)我們的心也會變得有愛只是有時候不願意承認。當我們的內心在面對別人的詆毀、侮辱和否定時(錢塘關的百姓)我們的內心就會憤怒,但是這些都是我們本性已經存在的東西。

當我們得到愛、讚美和肯定等等好的評價後,我們就會心生歡喜,人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哪吒因為母親和師父的一個善意的謊言接受了自己是靈珠轉世,是來斬妖除魔的,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個小定位,由於和太乙真人學了兩年仙術,但是他的內心沒有真正轉變。“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一心想得到大家肯定的哪吒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無道的嚴重性,急於表現自己。

哪吒偷走了太乙真人的筆,走出了畫的世界。一心去證明自己是可以的,自己能斬妖除魔。後來雖然經過重重的磨難抓到妖怪,證明了自己是可以的。但是為了抓這個妖怪把百姓的房子都破壞了,所以有時候好心不一定是在做好事,善良和慈悲是需要智慧的。

一個人真正覺醒是勇敢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當哪吒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是魔丸時,他無法接受自己,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事實,他認為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名利騙他是靈珠轉世,騙他在畫裡修行。這時候的他無法感受到愛,就連他父母都如此對他,於是他走火入魔開始大開殺戒,父親就是第一個他要殺的對象,經過一翻的打鬥後哪吒被降伏,他失望的走掉了,他覺得自己再也不會相信愛了。

但是當他得知父親在背後默默無聞為他做了那么多事,甚至用自己的命來換他的命時,哪吒真正的感受到愛,因為愛把他融化了,他的生命開始覺醒了,過往的種種苦難都是一種力量,讓他突破生命的障礙,覺醒生命。就是小草要破土而出一定要經過很多來自大地的壓力等等。

在父母和錢塘關百姓面臨生死的危機時,哪吒回來了,他接受了自己的一切,他開始與天斗,與困難斗,與自己的命運斗。在這個過程哪吒的覺醒又進了一步。

當他與靈珠和平相片時(當我們全然接受我們的好與不好一面時)他們變得無比的強大,哪吒真正的覺醒了,他不但接受了自己(惡)和接受了敖丙(善),是的一個真正覺醒的人就是全然的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善惡,好壞,知道這些都是自己本性,然後去轉化。

這時候我們所謂的命運就改變了,智慧的老師說過:“只要命改變了,命基礎上的一切都會改變。”愚者拚命,智者改命。影片有很多很多靈性覺醒的內容,我只是分享了一小部分的內容,真心推薦大家去看看。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這部國內經典動畫電影,還是很值得看的,我不是影評人,但是有幾個值得拿出來說一下的點,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對於“命”的理解,如果在電影中把原始天尊理解為道的化身,那么哪吒就是被安排降生的人,而他的使命就是成仙,太乙真人和申公豹就是他的運,所以魔童和靈珠就是善於惡的表達方式;偷走靈珠只有魔童降世,在哪吒的父母哪裡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父母就是哪吒的那個本性;再得知哪吒是魔童降世之後,他們選擇了教化,這個教化就是我們人類的修行;“自誠明之謂性,自明誠之謂教”,父母的用善良的態度教化這個先天的魔童,也就是由明到誠的修行,太乙真人的在善的道裡面給予規範,也就使得哪吒沒有太大的問題出現;引申到做人,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惡念,只要時時克制,省察觀照自己的內心,也就不會有偷巧之心了,也不會有被外物左右之心了,這是修行做人的關鍵準則。

關於善惡,靈珠本是代表善,可是在申公豹把他賦予到龍王三太子的身份以後,所謂的善已經變成了為了龍族的私慾上了,他用他的小私來改變大道運轉,也就變成了大惡;在三太子要滅掉陳塘關的百姓來成全他們的私慾得時候,也就讓靈珠變成了最大的惡人,沒有靈珠本來的使命了,這也就是善惡本無定數,只在一念之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為己即為惡,為公即為善,成人之美也就成就了自己,“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對於“道”,魔童和靈珠代表了陰陽之道,陰並不是惡,陽也並不是善,所謂善惡也就是對於人的得失而言的;在陰面對大眾有利即為善,在陽面對大眾不利即為惡;所以道的運行本無善惡,他只是一個生生不息。這也就是此電影的精華部分,陰陽本是一體的,只有互相運轉起來才能形成生生不息,最後兩人合體也就給魔童以生的希望“孤陽不長,孤陰不生”,這也就成就了哪吒的成仙的基礎,成就了他的生生不息的樣子,這就是“道”。

就電影而言,這部電影是很值得看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還是可以這樣來理解一下的,從道的運作規律來看“命”是由天的,因為天賦予我們這個生命,人不可以逆天而行的,人只能順天而行;可是“運”是可以改的,只要我們修性改運,只要善念長存,自然就會順天而行;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人的命數有定,但是運可以由自己把握的,只要“盡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夭壽不二,修身依俟,所以立命矣。”

我們能夠活多久自有天注定,可是我們做人好不好?一定由自己的性決定,所以修身養性才是正確的人生觀,不怨天不尤人,堂堂正正的做人,頂天立地的做事,自會自天佑之。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前幾天帶弟弟妹妹們去看了電影,很早就答應他們了,只是一直沒能實現,這次便有了他們的第一次看電影經歷。在選座位的時候,我想選中間靠後一點,但三兒說,坐前面一點吧,我說後面觀影可能好點,但她還是希望坐前一點,我便說好吧。到那裡之後,取了票買了爆米花,兩人很開心,儘管還是不時地拌嘴。進去後,我發現坐的確實有點靠前了,都能看到前面地面,很容易從影片中跳出來,我就抱怨一句說,我都說坐後面一點了。三兒不好意思的說,喔,我不知道,之前也沒看過電影。恩,我又忘了,有點慚愧,這還是第一次帶他們看電影呢。之後,他們也對3D有點摸不著頭腦,我一直給她們解釋,後面他們覺得還挺神奇的。

在電影開始前有一個小插曲,我們提前七八分鐘進場,結果一個人都沒有,我以為包場了呢,畢竟時間有點尷尬,在下午四五點,我膽子比較小,他們兩個也是,所以我就努力不表現出來。後來,進來了一個男的,我一直盯著他走到我們後面一排,剛好在我後面,我真的是恨害怕了,內心裡,因為之前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有一幕是講在電影院發生的無差別殺人案,我就怕這相似的場景,後來有煎熬的過了幾分鐘,進來幾個人了,我的內心小劇場才停止下來,一直靜止的螢幕也終於開始播放影片前的廣告了。

這部電影,其實有點勵志又有些感人,動畫效果也是不錯的。因為陰差陽錯,哪吒是魔丸降生,出生時就顯示了他的頑劣和調皮本性,讓村民都惶恐不已。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人們也一直帶著對他的成見和害怕対他。無論他的內心如何想,或者是怎么做的。成見是人們心裡的巨大怪獸,可以遮蔽眼睛,看不到事情真相,直到最後哪吒為救那個村莊和村民們拼盡全力,他們才真正放下成見接受了他。

剛出場時,哪吒的煙燻妝真是驚到了,感覺有點放蕩不羈啊,沒有想像中的可愛,但傲嬌是有的。他從小被困在一個小小的院子成長,雖然經常逃出去做些搗亂的事,但是受到的排擠和嘲諷也不少。在那一方小天地中,別人都怕受傷,對他避而遠之,也只有他媽媽陪他玩,儘管有受傷風險並且很累。所以,他因為受傷而用那種不羈和玩笑話來掩飾自己的內心,表面上不在意,其實心裡很關心,這也是一些人表現的狀態了。

在親情這個話題上,確實有的一說。當初李靖夫婦為保哪吒,不惜付出生命,也要懇求太乙真人和村民們放他一馬。在得知他會在三年後遭遇天劫時,李靖便馬不停蹄地趕去見仙人求解,後來也只得用一命換一命來就哪吒的命,當然這也是事後他才不小心得知的。李靖平時看似嚴厲,卻也是父愛深沉,不動言語,也教他不要因別人看法,而活得不是自己。哪吒娘性格很豪爽,心思細膩,很是愛他。她平時很忙,沒有很多時間陪他玩,但並不是工作太忙,而是她想用除妖善事為哪吒積德。在有空閒時,都會陪著他玩踢毽子,即使身披重甲,也不怕受傷地想讓他盡興玩。在最後一段,哪吒捆住父母,打算自己承受天劫時讓人淚目,因那種親情互相的羈絆和愛。

他收穫的可以稱得上是朋友的是小白龍,兩人實力相當,卻都背負很多。本來是善良本性的小白龍,背負家族使命一步步逼自己走向違背自己內心的方向,卻又不得不承擔的事,而哪吒雖從小頑劣也受村民排擠,有時滿腔怨氣,但卻頑強抵抗,不服輸不認命。說實話,當他勸說小白龍別放棄自己的選擇並說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時,真是內心既激動又心疼,很勵志了。而在小白龍選擇和哪吒一起承受天雷也讓人為他們的友誼乾杯!

我記得自己在高中畢業時也說過那句話,不過是因為一次次的旅行計畫受挫時說的,但這不就是人生嘛,一次次地遭遇困境,再一次次地站起來或者去面對,再迎來更亮的光芒。沒有什麼理所當然,更沒有什麼不勞而獲,在我的字典里。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昨晚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電影,有一點聯想。這部電影一出來就十分火爆,我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了不少關於它的影評或衍生的的文章。有的是從宗教史、文學史的角度闡述哪吒形象的演變以及這背後所隱藏的文學、宗教的發展脈絡,有的則是從電影的部分內容比如哪吒父母對他的親情,以申公豹為代表的對偏見的態度及做法,中紀委的點評角度也比較清奇,但更多的是關於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讚揚。

我要說的也是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當人們誇耀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候,是否聯想到約20xx年前的一部電影《太極張三豐》中反派董天寶也說過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可在那部片子中,他並沒有因為這句話而倍受推崇。當然,如果你現在回看這部電影可以在彈幕發現有不少人對董天寶的這種意識還是持肯定態度的。

《太極張三豐》中的董天寶雖然資質好,在學武的過程中進步飛快,卻不受重視,他只能偷學一些武功,但不妨礙他迅速成為同輩中的佼佼者,甚至能夠打敗一些長輩。在一次少林寺內部比武中,因對方耍詐暗算張君寶而產生一些誤會,他毫不猶豫地替張君寶出頭。他和張君寶本是受害方,卻因對方是關係戶,兩人被方丈被逐出少林寺。天寶流落到社會上後,生活的苦難激起他從小就有的追求榮華富貴的思想,他投靠了當時宦官手下的軍隊。在正統思想看來,他已經淪為了反派。他也曾顧念自己與張君寶的感情而替被視為亂黨的君寶等人打掩護,不過最後用了一些用了一些手段,利用君寶的信任誘捕亂黨。在與張君寶的交手中處處留情,想讓君寶投降,一同享受榮華富貴。直到張君寶說他們已經恩斷義絕之後,他才痛下殺手。雖然君寶逃脫,但正是這一次經歷,使他成功上位。天寶上位之後,用他自己在少林寺練武的方法訓練軍隊的硬功夫,將士資質一般的死傷甚多,將士們也因此對他十分怨恨。故事發展的最後,他被張君寶悟出的太極拳打敗,部下將士也不願幫助他,反而希望他快點死掉。

那么這裡就可以看出,同樣是有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的兩種人,最後的結局卻不一樣。這是為什麼?這是單純的主角光環還是正義必勝?當主角或者是好人,說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候,他就是勇立潮頭、力挽狂瀾的形象,最後一定會成功;而當一些壞人,說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時候,他就是心狠手辣、眾叛親離的形象,最後一定會失敗,這種簡單的邏輯行得通嗎?這不又是一種從結果反推原因的成王敗寇的觀念嗎?

如果說命由天定,是一種宿命論,那么單純的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否又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一個人的命固然不可能靠天來決定,但是僅僅靠個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決定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一思想是十分罕見的嗎?並不是。有不少人都有著這種思想,但是他們並沒有改變,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個人免不了會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時代,即使他再有思想、有能力,但從結果上說他還是失敗的。在時代面前是毫無作為,沒法改變什麼,甚至被時代潮流、被數量巨大的一般民眾所裹挾,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回到哪咤這部電影。如果單單是哪吒抱有這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他能改變嗎?如果沒有他父母以及師父的包容與支持,甚至最後敖丙的攜手,他能改變天命嗎?所以,哪吒雖然有著一股自我擔當,要自己改變命運的精神,但如果沒有父母師友的支持,僅憑他一個人也是做不到的。

因此說不論是命由天定,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都不算是準確的。假如把“天”解釋為命運或天時,“我”解釋為個人奮鬥或人和,那不管是由“天”還是由“我”,都無法決定個人的命運。

研究歷史時,只說一方面的因素,無疑是片面的,但是每一個因素,我們都不能忽視。一個人要想成功,個人的資質和努力是重要的,但是有時一些時運因素也不可忽視。歷史上不乏一些生不逢時的奇才,為什麼說生不逢時?那就是不得天,難道他們沒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這種意識嗎?他們有,但是他們也無力改變。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有這么一句話:非常之事之不可幸成也。“聖人功名,因事而見,不可先有功名心。”此真深識治道之論也哉!他從《宋史》中發揮:“當時有謂帝與介甫如出一人者,史chen亦謂神宗以好大喜功之資,王安石出而與之遇,宜其流毒不能止。然則非安石之誤帝,實帝一念急功名之心自誤也。厥後兵不敢用於北,而稍試於西,炅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認為聖人的功名都是順應時事才能創造的,更別說常人一般情況下,想要建立功業,也要順應天時,不可強求。

說了這么多,反而有點偏向天時忽略人的努力的形象。其實我命在我也不一定是在我,而是在我們。確實,單單靠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至少你的周圍要有一群和你有這樣志向,或者是願意為你付出,幫你改變的這么一群人。說回哪吒這部電影不也是這樣的嗎?他最開始時,父母對他的呵護照顧,他師父太乙真人教他修煉仙法,他結識了敖丙成為彼此唯一的朋友,最後扛天雷劫的過程中,敖丙與太乙一起為他一起承受,這難道不是一種集體的力量嗎?

所以說我命到底在哪?在天、在我還是在其他地方?我也說不清楚。但我覺得,如果刻意地片面地強調,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是一種好的傾向。它可能會造成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就如同《太極張三豐》中的董天寶,他就秉持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觀念,但是發展成一種極端的思想,採取一種做事不擇手段的做法。

所以說天命人命這東西真是琢磨不透啊!但努力是沒錯的,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和兒子一起觀看完今年暑假最火動漫《哪吒之魔童降世》,感觸最深的是哪吒的不認命精神。

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若命運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我的命我自己扛”。從靈珠轉世到天降魔星,被世人定義為“妖怪”的哪吒,面對眾人的有色眼鏡,哪吒開始獨立思考生命意義和自我革命,用自己“生而為魔,那又如何”的態度,憑著一腔熱血逆天改命,與命運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最終成為保護民眾受百姓愛戴的大英雄。

哪吒的不認命精神告訴我們:你的出身,你的命運,你的一切,最終都得看你自己的選擇和努力,而不是上天安排的!醜陋的種子,在精心的培養下,也能開出美麗動人的花,花香四溢。

在哪吒身上,蘊藏著每一個不屈服於命運的年輕人的身影。曾經,我們都是那個不認命的哪吒,心中都有遠大的理想並立志為之奮鬥。但是不認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去奮鬥。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多少人能夠和哪吒一樣打破成見、倔強生長、自我革命,與天斗、與地斗、與命運進行鬥爭到底。現實社會中,不少年輕人空有遠大的理想,卻沒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吃不了苦頭,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困難、挫折和痛苦熱情立減,沒有持之以恆奮鬥,更不要說流汗流血,與命運抗爭到底,所以最終無法革新自己、成就自己。歸根到底,是養尊處優,習慣享受的思想占據了年輕的一代的大腦。而這個思想的根源又在於中國式的父母寵愛和溺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為人父母者的深思。

我在網上看一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家長對孩子摔倒的不同做法:中國父母:立即上前抱起兒子進行安慰,甚至還拍著摔倒兒子的那塊地說“你壞,摔倒我寶貝”。儼然,孩子摔倒,一切過錯都在那塊地。美國父母:“寶貝,媽媽相信你,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勇敢的”。在媽媽的鼓勵中,孩子慢慢的爬了起來。在他爬起來的那一刻,他臉上掛上了勝利的笑容。日本媽媽:走過去扶起了他,但是卻沒有安慰他,也沒有責備那片地,而是要求孩子重新再走一遍這個地方。第二次,孩子沒有摔倒,他勝利的到達了目的地。

這雖不是完全準確的概括,但折射出我們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缺陷。我們在鼓勵孩子樹立遠大理想的同時,更加應注重挫折教育,教育孩子刻苦耐勞,頑強拼搏,持之以恆,堅韌不拔,百折不撓,不忘初心,奮鬥到底。這樣,才可能成為頂天立地的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