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6篇觀後感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導演餃子執導的國漫電影,在今年暑假檔成為最火的電影,目前哪吒的票房已經突破40億,在國內票房也是實屬罕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電影,能夠取得這么好的成績吧!希望以下影評對您有所幫助!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人們的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無法搬動”是對人性的詮釋。善惡相對,被貼上了善的標籤,所做之惡可能被人們臆想為大善的代價;被貼上了惡的標籤,所做之善更可能被人們誤解為惡的開始。人們所注重的“”第一印象”不就是希望被貼上一個好的標籤?善惡不應該用有色眼鏡去看,更應該用心去品。 “我命由我不由天”屈從命運,神舟大地不會從硝煙瀰漫中走向如今的繁榮富強,要么屈從命運等待蒼天審判,要么便賭上一切與命運爭個高低。等,必定滅亡;斗,尚有生機。“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哪吒形象醜,其實更多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讓魔童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試問:如果哪吒是個小鮮肉,觀眾還能充分體悟電影中人們對哪吒的成見嗎?還能更好的體悟作者內心想表達的思想嗎?“人們的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無法搬動”還會被人們所銘記嗎?有豐富的作品方才能長盛不衰,人們一時不理解或許是因為你的思想太超前,正如星爺的《大話西遊》終被傳為經典,時間自會有答案。支持國漫發展,推薦觀看。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二

看到故事背景,感覺與今何在《悟空傳》中的番外·哪吒傳類似,因為在哪吒傳中哪吒也是魔丸出世,感覺與故事背景中所說的魔丸應該算是同一類吧。不知是借鑑,還是不謀而合。但是至少結局並不一樣,哪吒傳中的哪吒最終成了一副沒有了靈魂的傀儡,而在哪吒傳中,它成為了自己的英雄,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對命運的思考,永遠都在繼續。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三

哪吒是在微博上刷到的,偶然間才決定去看的,結果超乎預期,並不按照以前的套路走,劇情輕鬆明快有,傷感有,感動有……同時,哪吒又以一個我們從來沒想過的煙燻妝出場,摒棄一直以來的親切可愛感,一開始覺得醜,越往後也覺得醜,哈哈哈哈哈哈,不過動漫製作良心,國漫真的特別厲害了!!!細節好評!!!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四

我去電影院看過《哪吒》,這部影片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優秀電影影片之一,但是我在觀影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現一些缺點,因為《哪吒》被炒得過熱,所以我對影片期望過高,從而感到有些失望:

1. 影片劇情略顯單薄,到哪吒應脫胎換骨之時便戛然而止,雖然影片的衝突點到這裡的確是沒有了,可總讓人感覺意猶未盡。

2. 村民作為衝突點在片尾的轉變略顯突兀,他們對哪吒的看法是轉變了,將其視作拯救陳塘關的英雄,但敖丙為了友誼願意與哪吒同生共死,但在村民看來並不會改變其想活埋陳塘關的事實,從而對兩人共同下跪,總有些不真實。

3. 哪吒和敖丙的友誼深厚地略顯突兀,哪吒還可以理解,所有人都視其為魔童降世,將其孤立起來,有人陪他踢毽子就感動地不行,但敖丙一直便習慣蒙面行俠仗義(從他救小女孩這點可以看出),性格也更為成熟,他對哪吒有多么深厚的友情就很難想見了。

4. 哪吒的個性仿佛是我們社會一些 肥宅+中二+喪病+厭世 的統一,不由地讓人有些尷尬。

5. 哪吒的父母在性格表現上趨於一致,皆是亦剛亦柔,這可能和我們的社會現狀比較符合,但在李靖的性格塑造上還是缺乏了嚴厲感。從而容易讓村民產生陳塘關總兵一味袒護自己兒子的感覺,從而更反感哪吒。

總體上來說,《哪吒》可觀性比較強,趣點也比較多,但這只能說明這是一部優秀的影片,而不應該過度地炒作和追捧。這種現象會給電影人一種錯覺,我只要拿出一部還算優秀而富有炒作點的作品(例如《哪吒》的爆點之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就可以通過充分炒作,名利雙收,可以說什麼時候我們能停止對國內影片過度炒作,什麼時候才能說明我國優秀影片百花齊放時代的來臨。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五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方非(來自豆瓣)

來源:

毫無疑問,《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經成為今夏最火爆的電影。影片自上映以來,先後打破了動畫電影首日、單日、首周、單周、國產動畫電影總票房等一系列記錄。截至8月26號,它的總票房已經突破45億。

無數觀眾在為“我命由我不由天”落淚的同時,也在為餃子導演的才華而讚嘆,為國漫的崛起而歡呼。但是對於電影的幕後配音,大家的評價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

一部分觀眾認為,這部電影的配音十分接地氣,讓人感覺故事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但另一部分觀眾卻說,電影的畫面、劇情都很出彩,唯獨配音讓人出戲。

其實,不只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幾乎每一部國漫電影的配音都難逃被吐槽的命運。難道是因為製作方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美術和剪輯上,忽略了對配音的把關嗎?

當然不是,一部處處追求精緻的作品,絕對不會在任何一個環節上粗心馬虎。電影裡的每一句台詞,都經過了配音導演和動畫導演的雙重把控,才得以呈現。

如果你聽到配音就出戲,說明你只是停留在了“聽到”的層面,還沒到達“聽懂”的境界。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幕後配音故事,試著聽懂台詞的深意,打破對國漫配音的成見。

一、聽過就難忘的小煙嗓,醜聲音也有春天

整部電影中最讓人詫異的,就是哪吒的聲音。低沉喑啞的小煙嗓一出聲,很多人都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耳朵,觀眾們直呼道:這哪是一個3歲的小孩啊?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個聲音是餃子導演特別定製的。在創作初期,他對哪吒聲音的定位就是“由女聲來配,不要美的,不要好聽的,要醜的”。為此,他花費一年時間,找了很多配音演員來試音,可效果都無法讓他滿意。配音導演陳浩曾想換個思路,找一個小男孩來配,試音結果依然無法彰顯哪吒的個性。幾經周折,呂艷婷成功抓住了哪吒聲音中那種“醜”的特質,拿下了這一角色。

為了保持這個聲音,呂艷婷必須全程壓著嗓子,使用最低聲線說話。以這樣的狀態說大量的台詞,還要完成數次吶喊,會對聲帶造成極大的傷害。呂艷婷配完了這部電影,嗓子啞了整整一個月。

在人們的認知中,評價配音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是否好聽”。網友們熱衷於給配音演員的聲音貼上“正太音”“少年音”“蘿莉音”“御姐音”等標籤。這些詞一出來,想必你的耳畔已經有對應的聲音迴蕩了吧。

按照大家的固有認知,敖丙是一位翩翩公子,他的聲音應該是溫柔乾淨的“少年音”。配音演員瀚墨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所以敖丙一開口,便圈粉無數。同樣的道理,哪吒是個3歲小孩,他的聲音應該是活潑可愛的“正太音”。我們小時候看過的其他版本的哪吒也確實如此。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個魔童哪吒說起話來竟然是小煙嗓,如此巨大的反差讓人一時無法接受。

其實,配音演員們並不在乎自己的聲音是否好聽,他們真正關心的,只有自己的聲音與某個特定角色是否契合。有時候,為了更好地詮釋出角色在情緒爆發時的狀態,他們不惜以最毀嗓子的方式嘶吼,更不怕用最難聽的聲音說話。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要打破成見,那么不妨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吧:

如果你可以接受一個3歲的小孩整天頂著倆黑眼圈,被魔丸附體破壞力十足,創作起打油詩來文采斐然,心智成熟到願意犧牲自己拯救百姓,那你為什麼不能接受他的聲音不好聽呢?

二、好萊塢式配音流程,既要自由發揮,又要死磕細節

大部分國產動畫在製作中,都會將配音放在最後幾個環節。配音演員們的工作就是需要精準地對口型,跟隨畫面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同呼吸,共命運。

但《哪吒之魔童降世》卻採用了好萊塢式的製作流程——先配音,後製作。配音演員們在配音時,看到的只有人物的形象設計和台詞。據呂艷婷回憶,她進棚配音的時候,哪吒還沒有黑眼圈呢。而配音導演陳浩則總結說,他們就像是在錄音棚里演了20多天的“話劇”。這樣的製作方式,給了配音演員們極大地自由發揮空間,他們可以擺脫口型的限制,盡情地詮釋角色。

但是,自由並不意味著隨性。為了配好每一個角色,整個配音團隊都十分注重細節的拿捏,無論是單句台詞的演繹,還是人物說話方式的設定,都下足了功夫。

01 一句話說幾十遍是常有的事

哪吒的那句“今天是我的生辰宴,都不準哭喔”,呂艷婷總共錄了50多遍,最後真的把自己說哭了。為了讓“辭掉陳塘關的官職,陪他遊山玩水”這句話更有感覺,導演特意把為殷夫人配音的綠綺罵哭,又讓她配了50多遍,才從中選出最好的一句。

02 申公豹的口吃句句精確到字

如果你仔細看電影就會發現,申公豹雖然有口吃的毛病,但並不是說每句話時都會口吃。配音導演陳浩介紹說,關於申公豹具體在哪一個字會口吃,都是他們經過討論才決定的。比如,申公豹在說yi、si、xi等閉口音時,與普通人一樣,只有在說a、o、ong等開口音時,才會出現口吃的情況。所以說,“申公公”這一笑點,安排的非常合理。

03 太乙真人說川普並不是惡搞

電影上映的第二天,太乙真人的川普就上了微博熱搜。有人猜測,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餃子導演是四川人,安排太乙真人說川普純粹是為了搞笑。其實,這樣看似惡搞的安排是有據可查的。小說《封神演義》第十二回曾提到,太乙真人修行的洞府叫做乾元山金光洞,而乾元山便位於四川省江油市。

正是配音演員們憑藉想像力的自由演繹,再加上對無數聲音細節的嚴格把控,才有了這部代入感十足的國產動畫電影。

三、配音這件事:一分靠天賦,八分靠努力,還有一分純靠運氣

在很多人眼中,動畫製作往往要耗時幾年,像餃子導演那樣能堅持下來的人,都非常令人敬佩。相比之下,配音就簡單了許多,只需用幾天時間,就能配完一個角色,配音演員們動動嘴皮子就把錢掙了。

但是你只要多了解一下這個行業就會明白,配音其實也是熬活,每一位配音演員都是在用肉嗓子做苦工。咳嗽、咽炎,甚至失聲,都是家常便飯。不僅如此,熬夜也是常態。晚上十一二點結束工作,已經可以稱作是早下班了。

一位配音演員從入行做群雜,到配上主要角色,再到被觀眾熟知、認可,至少需要十年時間。呂艷婷是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的老師,執教20xx年以來,她也曾為多部卡通片配音,但是有很多根本就沒有播出,直到遇到兒童哪吒這一角色,她才被大家認識。張珈銘也是在入行多年之後,才遇到了太乙真人這個角色。聽到觀眾們因為太乙真人的滑稽舉動而大笑時,他卻激動地哭了出來。

當然,以上兩位都是運氣非常好的例子。更加普遍的情況是,入行前幾年,大家往往都入不敷出。想要通過配音養活自己,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也因此轉了行。除了生活上的窘迫,配音演員們必須面對的,還有自我懷疑和網友指責。有人總結說:如果心臟不夠強大,根本做不了這一行。

與好萊塢和日本的成熟動漫產業相比,國產動畫在製作和規模上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國漫正在一步步崛起,國漫配音也在摸索中進步。作為普通觀眾,請多給它們一些耐心與信心。如果某部影片不合你的心意,也別急著全盤否定。抽出一分鐘時間,把不喜歡的地方和原因寫在影評里,也算是為國漫的發展盡了一份綿薄之力。

畢竟,國漫的命運由我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六

我看《哪吒》看了三遍,雖然故事我沒把它當哪吒的故事看,最近在重溫火影的我,覺得它更像是"我愛羅身世"引發的一場"佐鳴大戰"哈哈哈哈。但電影本身真的很好看,觀影體驗超級巴適。劇情很飽滿,很多細節,運鏡,剪輯都值得玩味。

但竟然有評論說這是中國動畫的崛起,這不扯淡么,小時候沒看過國產卡通片的? 你是四十歲以上不看卡通片的大人還是只知道看小豬佩奇的熊孩子? 但確實,那時國產動畫的客群定位還是傾向於低齡,但國產動畫的崛起或成熟,不意味著就要拋棄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記得看《哪吒》的時候,鄰座的熊孩子一直哭一直哭,這么大的孩子大概看不懂劇情的吧,只是一時不能接受主角醜醜的形象,和如同反派的人設,家長也不知所措,說著: 那我們不看了...不看了... 我當時好想告訴那熊孩子: 沒事,堅持一下,最後他會變好的,還會變得特別帥 !

稍大一點的孩子能夠看懂劇情,但看完電影,精髓說不出個所以,卻學著電影中哪吒粗魯的語氣和動作和大人講話... 我靠...

結論: 如果你年齡在9歲以下,我還是建議你去看《少年英雄小哪吒》。

印象里中國動畫水準一直很高啊,不僅是俺小時候出了那么多優秀的卡通片,記得才五六歲的時候,第一次去影院看的動畫電影是《寶蓮燈》。 (唔唔唔暴露年齡咯) "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 "愛就一個字"... 直到現在那些畫面都歷歷在目,動聽的鏇律還縈繞耳畔,這,不就像早期的迪士尼?

我們這一輩很幸運了,至少還存有對國產動畫的印象,雖然俺們大多還是入了日漫的坑。記得那時中國動畫產業很難,總說經費不夠,而現在,通過一個導演的夢想和努力,證明了我們現在經費夠了,能把故事講好了,可現在,那些人去哪了。

若說崛起,我大概看到的是中國動畫一段商業鏈的崛起吧。身邊也有很多學動畫的朋友在努力著,希望能夠在大熒幕上看到更多優秀的國產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