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點滴觀後感2000字作文

生存的壓力,物質的誘惑等等,醫務工作者很難獨善其身。當然有沒有另類啊?機率雖小,人還 是有的,但都活得相當悲慘。。。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閱讀。

心靈點滴觀後感

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眼涙也不是第一次汩汩而流了。

五一勞動節連續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我決定留給自己,偶然亂轉電視下,我看了這部HBO播映的電影《心靈點滴》(Patch Adams),也明白了男主角名字中--Patch象徵的修補之意。

這部片和男主角羅賓威廉斯主演的另外兩部電影:《美夢成真》、《心靈捕手》一樣,都是令我回味再三,膾炙人口的好片。

男主角派奇是位傳統醫界視為「不走正道」的醫學院學生,雖然他的醫學院成績優秀無比,卻在操行成績上落得了個「過度快樂」的評語

他認為醫生不該被社會過度的神格化,享受過多的尊榮和敬畏,而使為人醫者漸漸失去原本從醫助人的初衷。稱一句「XXX醫生」,不代表這個人放的屁就比較香,走路大家就要讓一邊。「醫生」二字,實際上是代表對自己堅持助人的一種宣誓。

所以他在醫院實習時,看遍了傳統醫院制度的麻木不仁,偏離人性之後,內心產生覺悟,下定決心要開一間夢想中的醫院。於是他和理念相同的夥伴們,在風景優美的山間,建立了一所「以家為本」的免費看診醫院。

面對接踵而來傳統醫界的抨擊和質疑聲浪,派奇總以「橫眉冷對千夫指」之姿慷慨陳言,毫無所懼;而在病童面前,他卻變成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大玩偶,搞笑做怪,只為了博得稚子純真的一笑。

在這些外界考驗前,他是個勇者;但來自內部的挫折卻一度重擊了他,幾乎不支倒地。

同為醫學院學生,也是他的親密愛人--凱琳,一路跟著他一起實現夢想,胼手胝足地打造了心目中的愛心醫院。與派奇的相識相戀,更讓凱琳逐步嘗試讓自己告別本身不為人知的傷痛。

只是沒想到,助人這件事,它可貴和可嘆的就是,它是一種冒險。

因為聽了派奇自身走出憂鬱的經驗分享,她決定從幫助別人中找回幫助自己,肯定自己的力量,即使她直覺地有些擔心害怕,仍然決定信任他人地只身前往探望一名精神病患,而忽視了病患本身精神狀態並不穩定的潛在高度風險。最後,她遭遇了嚴重的不幸。

這使我想起有部電視影集《ER》(急診室的春天)的某一段情節。

一位年輕急診醫生--大衛,平時對一位好發問又好管閒事的醫學院實習生又愛又恨。兩人之間很不對盤,但又有一種微妙的好感情愫。有次,來了個病人,本身精神情況也是很不穩定,在急救過程中需要從脊椎打麻醉針,照理這應該由醫生來做,但這位醫生卻故意讓實習生練習,想讓實習生出糗以知難而退,結果她果然技術不佳,弄得病人痛得要命幾乎抓狂。

但更嚴重的事卻在後面。沒想到這位病人一直記恨在心,妄想醫生都要害他,趁著醫生們忙著放假過節的鬆懈,以預藏的刀將認真學習,立志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女實習生,一刀封喉斃命。

電影中的派奇和電視影集裡的大衛醫生一樣,他們原本飛揚的自信和旺盛的生存鬥志,一夕之間完全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所擊潰,從此陷入自責沮喪的深淵。

所幸,生命的無常,可貴的便是它讓人絕望的同時,它也給了人無限的希望。自責難過到曾經也想輕生的派奇,終於在山頂上再度找到了自己看待生命的角度,重燃起以往助人為樂的信心和勇氣。

他堅信,醫病之間也是一種人際關係,不應該照著傳統教科書所言,做情感切割,反而要貼切相連。所以醫生不該只是躲在象牙塔里做實驗,或是開藥動手術,而是要儘早地學會和人相處,學習傾聽和交談。

同時,在他的定義中,醫生就是廣義的助人者,而所謂醫療行為,要治療的不是一種病,而是一個人。

對抗疾病可能會失敗,但如果以人性的同理心對待病人,抱著互助為濟的精神,則幫助病人,陪伴病人度過疾病苦痛,這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

這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片尾敘述這位派奇醫生在電影拍攝結束為止,已正著手重新建立他的「家人醫院」,而且目前也己有了近3000名的醫生,正排隊準備加入他的行列。

這部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例如:「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等等,一字一句都敲入我心。

而派奇對女主角深情款款朗讀了一段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的情詩,收錄在100 Love Sonnets/Cien Sonetos De Amor (聶魯達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短詩 17 (Sonnet 17),我也很喜歡。

真正的大牌,不必裝大牌。

真正有自信的人,不需要我們言詞上的吹捧。

真正有錢的人,不會過度招搖。

真正有才華的人,不會ㄧ直強調自己有多么厲害。

「越沒有權力的人,越喜歡張揚他的重要性。他們喜歡刁難你,是因為當他對別人說”不”的時候,自我意識會自然膨脹。」這是ㄧ位哲學家說過的話。在班上,總是動不動就可以聽到同學之間互嗆,內容八九不離十都是:貶低對方,褒揚自己。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現在的人都是這樣子?越是證明自己多強,只是越顯出自己的幼稚。半瓶醋才會響叮噹,在嘴上逞一時之快,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或許,是當事人內心很空虛吧?

真正有實力的人,才不會到處跟人大肆宣揚。范導是實力派的,看她什麼時候說過這種話了?而是以行動實力展現,不是光在嘴巴上張揚。況且,有口才的人,也不會用來討論這些瑣事,而是以他的才能多做有意義之事。

在互相抨擊時,往往嗆不過的就會是被認為是弱者。但我覺得其實並不然,他或許就使體悟到這樣很無知,才會停止;或許不想被對方惡言惡語傷害,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如果我們的想法不能變通,就好比我們穿了一雙沒有彈性的鞋子,在平坦的路上還 好走,但在崎嶇不平的商路,必定會遍”腳”鱗傷。唯有我們的想法變通,才不會讓別人打擊你,想法ㄧ轉,看待事情的角度跟著變。

自己沒有實力,才會需要那些花言巧語來裝飾自己。

心靈點滴觀後感

昨晚在《醫事法》的課上看完了電影《心靈點滴》,感慨萬千,一夜難眠。

曾幾何時,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為什麼現在變得這樣冷漠呢?記得實習的時候,我和閨蜜都曾不止一次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閨蜜甚至當時哭得比家屬還 傷心。而現在如果再看到實習生為病人哭泣,我們只會覺得他們“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讀的是神經內科,病房裡大部分病人是腦梗塞,我每天去看他們時都要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康復訓練。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病人是個老太太,來的時候大面積腦梗,半身幾乎全癱了,大部分肌肉肌力為0,只有個別的部分還 可以微動,肌力為1,不過她的意識是清晰的。這樣的病人多數來講恢復得都不好,因為肌力為0,他們很難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說,剩餘活著的腦細胞可能還 可以部分代償這些功能吧,現在最好努力活動這些還 可以微動的部分,讓它們刺激刺激腦細胞。而讓我驚奇的是,沒過幾天,老太太的腳居然能動了!後來手也微微能動一點,於是我抓住機會每天鼓勵她進行功能鍛鍊,教她鍛鍊肌力,後來出院的時候,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達到3-4級,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告訴她,後期還 需要長期的鍛鍊,想站起來還 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屬走的時候都非常開心。後來再遇到大面積腦梗的病人,我都以這個老太太為例,鼓勵他們。還 有一次,我的一個病人也是腦梗半身不遂,當天來的時候情緒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時候,她竟然說著說著就嚎啕大哭起來,護士長聽到動靜還 以為她欺負我就趕緊跑過來看,我趕緊說沒事就把門關上了。她主要是覺得自己還 年輕,才四十出頭就變成了廢人;我極力安慰她,說年齡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過功能鍛鍊而恢復得很好,她這么年輕,一定可以恢復自理能力的!後來她通過功能鍛鍊,出院時是走出病房的,讓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屬吵架的事我也乾過,那是一個腦梗塞後遺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長期臥床,只能靠輸液維持生活。每天護士都很頭疼給她扎輸液,因為長期臥床,她的四肢已經萎縮,血管也越來越細,以至於後來只有一個技術最好的護士可以紮成功了,連護士長都不行。但是由於身體原因,那個護士有一天被調到門診去了,那裡更加清閒適於養病。她走了以後,我這個病人的輸液就成了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我於是找家屬談話,希望他同意我們給病人扎一個中心靜脈插管,這樣每天的輸液問題就解決了。但沒想到家屬不同意,說既然還 有人可以紮成功,為什麼不繼續扎呢,為什麼要做這項創傷更大的操作呢,人員調動是你們的問題,我不管!於是我和那個家屬大吵一架,回到辦公室還 哭了半天。過了大約一個小時,我想想問題還 是沒有解決啊,於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屬道歉,並心平氣和地商量這件事,沒想到家屬竟然反過來向我道歉,並痛快地同意了。我開始覺得很委屈,因為真心誠意為病人著想竟然家屬會這么不領情,但家屬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被理解的快樂。

畢業後我來到放射科工作,接觸病人的機會不多。離開神經內科的時候,我的導師和師姐師弟們都羨慕我,說我以後再也不用接觸病人了,真好。當時的我很驚訝,因為我在研究生階段從沒覺得接觸病人有什麼痛苦的,我只是覺得常常對他們愛莫能助是最無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後,我的態度卻發生了變化。因為工作中主要面對的是影像資料,即使給病人打電話也只是為了多了解一點病情從而出一份更可靠的報告,我對那些急切想知道結果的病人越來越不耐煩,我總是說,我需要再仔細看看,而且還 有上級大夫要看的,現在不能告訴結果,告訴了也不準確。我們還 有個崗位是“接診醫師”,負責接待來檢查的病人,主要是對申請單過於簡單的病人補充病史,有時還 需要查體,當然順便就需要向他們解釋檢查的注意事項、造影劑的危險性等。我在這個崗位工作的時候,發現有很多病人都是帶著怒火過來的,甚至有的人把對臨床醫生的滿腔怒火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不敢得罪給他們看病的臨床醫生。病人不容許我們犯錯誤,甚至對於等待時間過長也怨氣很大,有很多病人堅持用別人的名字做檢查,導致信息不準確,這樣有誤診的危險,也讓人不厭其煩……事實上接觸病人的時間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厭惡情緒激增,對那些只是想多問幾句的病人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了。我們的主任總是說,要對病人好一點,她本人對掛她號的病人總是十分客氣,看片子比平時要仔細許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靜的,她對我們永遠也不夠滿意,但對病人卻關愛有加,甚至有說有笑。

和我差不多年資的醫生如今也多數對病人冷漠了,再也提不起當年的熱情。聊天的時候發現,我們工作中多多少少都被病人或家屬傷害過,主要是傷心,所以對越來越多的病人失去了信心,不知道哪個人將來就會反咬一口。老公說他現在對病人反倒比研究生的時候要好一點了,因為他越來越發現病人之間的差異,所以對大部分病人都越來越好,真心誠意幫助他們,只有對那些素質比較低的病人保持一定距離;或許這就是一個醫生開始成熟的表現吧。

反過來看《心靈點滴》,如果Patch Adams最初的表現只是像我們實習時的那種原始的熱情,那么當他深愛的人被病人謀殺後,他還 能重新建立起對病人的熱情,這簡直就是奇蹟了。我們都有同情心,我們也都感受過幫助病人的快樂。但怎樣能在被病人傷害過之後還 繼續對他們好,這需要一個心理調整的過程,也需要在實踐中找到合適的與病人相處的方式。

心靈點滴觀後感

看完《心靈點滴》這部電影后,我又讀了一遍希波克拉底誓言:仰賴醫神阿波羅·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諸神為證,鄙人敬謹直誓,願以自身能力及判斷力所及,遵守此約。凡授我藝者,敬之如父母,作為終身同業伴侶,彼有急需,我接濟之。視彼兒女,猶我兄弟,如欲

受業,當免費並無條件傳授之。凡我所知,無論口授書傳,俱傳之吾與吾師之子及發誓遵守此約之生徒,此外不傳與他人。我願盡余之能力與判斷力所及,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柬一切墮落和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與他人,並不作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必不與之。尤不為婦人施墮胎手術。我願以此純潔與神聖之精神,終身執行我職務。凡患結石者,我不施手術,此則有待於專家為之……

流傳約20xx餘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至今讀起來仍然令我頭皮發麻。我就反思為什麼幾千年以前的思想還 是讓我這個二十一世紀的醫務工作者如坐針氈。總結了一下,那時學醫不受高昂的學費,現在學醫時間長不說,實習還 不給錢;那時以病家謀利益為信條,現在以養家餬口為信條;那時墮胎手術是醫者大忌,現在國家鼓勵,婦產科門診10分鐘一個,一天好幾十;那個時候,骨折了小夾板或樹枝固定,現在骨折了都是切開復位後打上鋼板上釘子……科技是進步了,醫者的道德下滑了。

生存的壓力,物質的誘惑等等,醫務工作者很難獨善其身。當然有沒有另類啊?機率雖小,人還 是有的,但都活得相當悲慘。話說現年42歲的冉崇偉是四川武勝縣的醫生。冉崇偉稱,“醫院搞‘開單提成’,我抵制這種做法,結果完不成任務,工資被扣了3.4萬元。”他還 和衛生院打起了官司。這官司不論輸贏,他以後還 怎么在單位混?還 有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院楊國梁拒收回扣被指人格障礙,同事稱其毀醫院名聲。還 有更慘的,南方某某醫生醫術高超,病號特多,但他就是不開大藥房,惹著了院長,急壞了主任,恨啥了同事,結果他被同事踢壞了男人的命根子,恐嚇信一封一封地投在他家裡,妻子跑了,工作也丟了。雖然,很多行業慣例不合理,但你要對著它乾,代價是幾乎要命的。再看看亞當醫生挑戰慣例的代價是什麼?帕奇違反學院的規定,向陳腐冷漠的醫學教育制度挑戰,他扮演小丑,逗病人發笑,他主動跟病人交談,他每次都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分享病人的快樂和夢想,也分擔他們的痛苦和悲傷,他給病人帶來歡笑和溫暖,他讓病怏怏的孩子恢復笑臉,給病入膏肓的老人帶來快樂,他讓原本死氣沉沉的病房重新充滿活力和希望。但是他幾乎被院長開除,禁止去醫院,女友也被人謀殺(要不是Patch的熱心腸,她怎么會被謀殺?),可謂代價慘重啊。

我們要挑戰醫療行業不合理的慣例嗎?看完電影《心靈點滴》,我聯想到我國醫療行業的實際情況,很有抵制並改變不合理現象的衝動。可我是徒有其心啊。但是,Patch以病人的生活質量至上,強調人性溝通的做法,我很受啟發。以後,我要從自身做起,為病人提供貼心服務。和藹、真誠地對待他們,要為病人提供微笑服務,耐心講解病情。不僅要根據病情制定治療方案,還 要切實考慮患者的經濟條件。所以要把治療方案、預期效果和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醫患彼此都受益。但是,我還 不敢頂著大家乾,不拿回扣,不開大藥方,那樣我會遭孤立,排擠。從個人角度來分析,那樣威脅到我的生存,難以繼續個人的發展。

所以,我把希望寄託給社會和國家。希望能給醫務人員創造寬鬆良好的工作環境。首先是尊重。醫學知識浩如煙海,每位大夫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獲得尊重首先是社會對知識的尊重,對勞動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的社會服務直接關係到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醫生想把每一個病人治好以獲得成就感,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是幫助他人,不管是否是他們的本意, 但客觀上造成了這個好的結果。醫生殫智韻慮,治好了別人的病,你送他一面錦旗他比什麼都高興。所以,醫務人員的付出理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其次是薪酬。考慮到醫生的付出和工作性質,醫生本該高收入。一、高危職業。如果你是一個工人,你修理一千台機器,有999台修好啦,有一台給你越修越壞, 甚至修得不走了,你會因此挨揍嗎?你會丟飯碗嗎?你會因此成被告嗎?會坐牢嗎?醫生會。二、高壓力。各位捫心自問,自己的工作就從未出過錯?工作時你從未忘記過什麼?從未出過亂 子?從未辦砸過事?你們可錯十次、百次、千次,醫生卻一次也不能,能不戰戰兢兢嗎? 三、高要求。醫學是一個飛速發展的學科,想不被淘汰,想不出事故,醫生只好不斷看書、看書、 再看書,醫院不斷的考試、考試、再考試。區里也會考計算機、英語、操作……活到老,學到 老、考到老,乃真實寫照。四、高負荷。每天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

解決了醫生的社會地位和薪酬問題,醫生才會更加踏實的工作,更多地為病號著想,更好的溝通。只有這樣,中國才會不缺像Patch那樣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