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馮志遠》觀後感作文5篇

馮志遠老師在西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時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極其需要教師的時候留了下來,在今天看來,學習馮老師也同樣具有時代性。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馮志遠》觀後感

我是個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時最怕看帶有傷感色彩的影視節目,當馮老師的學生王澤娟講到他們幾位同學陪同老師回長春老家的情景時,抑制許久的眼淚奪眶而出,一發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動了。當年青春瀟灑、意氣奮發的弟弟,時隔多年再次回來卻是步履蹣跚,雙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驚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馮老師患有眼病,但為了他的學生,他放棄了治療,醫生勸他休息,他仍堅持備課、上課。直到雙目失明仍在學生的攙扶下走上講台,用他淵博的知識澆灌學生的心田,這是世間最無私的愛,是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是對學生的無償關愛。

作為教師,我們也曾信誓旦旦,自認為和學生的關係很融洽,但那只限於對好孩子的欣賞。同馮老師相比,我們缺失的是真正的愛,是對所有孩子的愛。有了馮老師這種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有了馮老師這種對學生的真愛,也許我們的學困生就會減少,我們的課堂就會妙趣橫生,我們的學生就會變得更加可愛。

馮志遠老師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感動,他為了一種大愛捨棄了小愛:他愛西部,紮根寧夏42年;他愛教育事業,47年的執教生涯桃李滿天下;他愛孩子,失明、癱瘓後,他的第一個願望仍然是”我願意一輩子和我的學生在一起“。但是,他捨棄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對妻兒的照顧。在他對這種大愛的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踐行中,他實現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後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學生的牽掛,他的故事感動太多太多的人……

感動的後面應該是行動,這是一個我們身邊的英雄。我們應該深刻領會行動所蘊涵所體現的精神,從他的行動中尋找並追隨他與時代相契合的足跡。

以我的粗淺理解,我認為我們要學習馮老師的堅忍、堅韌和堅守。在貧困中,他甘於清貧,樂於奉獻,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無私的愛和知識傾注給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堅忍使我從內心生髮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難面前,他堅韌的毅力感染著他的學生們,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跡的所有人。馮老師是東北師大的畢業生,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他一直記得並在努力踐行著”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校訓。他不僅廣博的知識令四十年前的學生讚嘆至今,他高潔的品質更是影響了一批批學生,無論他們最後成了北大的教授,還是成為工廠的修理工……

《馮志遠》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電影《馮志遠》。電影講述了馮志遠老師在寧夏兩所偏僻的農村鄉鎮中從教43年,支援西部農村基層教育事業的感人事跡。在環境惡劣、條件艱苦情況下,馮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教學生讀書學習,還在生活上幫助他們,直到雙眼失明依然以堅強的毅力和信念無私地奉獻自己。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被馮老師的這種默默奉獻的理想信念和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動了。我現在才知道原來老師在課堂上上課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為什麼說老師是辛勤的園丁,老師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現在我們所學到的點點滴滴的知識,全都滲透著老師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們只有加倍努力學習,上課認真聽講,學好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才能不辜負老師的辛勤勞動。

最後,我想對老師說:“老師,你辛苦了!”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為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

前幾天,我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為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著記憶為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的近十年時間裡,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為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著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跡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為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跡,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作為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雖然,我不是老師,但駕校也算是一片教育沃土,所以,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員,力爭為自己招來的每一位學員做好全方位的跟蹤服務工作,拉近與學員的距離,實現與學員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好學員的良師益友。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9月19日下午,我與我的學生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為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著記憶為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近十年時間裡,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為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著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跡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為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跡,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做像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為良師,我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人生道路的領航人;作為益友,我要轉變居高臨下的師生態勢,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為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這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雙目失明的馮志遠,在他最後一堂課上講的一番話,令我們每一個在大螢幕前觀看電影的觀眾都感動不已。

影片根據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師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和在上海的優越工作來到寧夏,在寧夏中寧縣教書育人43年,培養出一萬多名學生的感人事跡改編而成。影片通過講述馮志遠在寧夏期間點點滴滴的感人事跡,生動地展現了他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無疑,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影片用藝術的手法剪取了馮志遠支教生涯中不同時期的幾個段落,運用人性化、平民化的敘事風格再現了他愛生如子、傳授真知,為教育事業執著奉獻的“師魂”,催人淚下、感人至深。我想,影片除了光影運用的技巧,音樂配合的恰到好處之外,這部電影真正成功的原因應該是:馮志遠老師的事跡!馮志遠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感人事跡撼動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

馮志遠老師說:“這個電影不止是我一個人的,也記錄了我們那一代人在教育戰線上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生活理想和坐標。”今天,我很自豪自己是以教師的身份聆聽馮老師這段話。無論時代怎樣前進,世界怎樣變化,總是需要有無私奉獻的教師來培育祖國的下一代!

也許我們得到的很少,也許付出很多時間很多精力看不到學生的進步,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每天的早出晚歸,忙忙碌碌,信念也會產生動搖,心裡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職業?但是今天,我不會再這樣問自己!因為我看到了更偉大的靈魂,更高尚的人格!因為“教師”這個我們共同擁有的名字,讓我的心底充滿了自豪感和驕傲感!我想,終我一生也做不到馮老師這樣偉大,但是我會仰望馮老師這個偶像,不斷充實自己,為教育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有一種人格,叫做萬世師表。有一種經歷,叫做無悔人生。有一種情懷,叫做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