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沉默的羔羊觀後感作文五篇

“勇敢的克拉麗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會來告訴我嗎?”如果這個世界真有一天能變成天國,即使冷酷的神也會有稍許動容吧?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沉默的羔羊》

電影標題《沉默的羔羊》跟監獄對話和恐怖情節關係不大。沉默的羔羊來自克拉麗絲兒時的記憶,父親去世後,她寄居在牧場,清晨聽到羔羊的叫聲,原先人在屠殺羔羊。她偷偷打開門,想放羊群走,但羔羊呆呆站在原地,沉默。她只能抱起一隻羔羊逃跑,心想能救一隻是一隻。逃跑過程中,她愈覺得羔羊很重,自己沒有食物沒有水,很快她被警察抓住,送進孤兒院。長大之後,她一向被羔羊的叫聲所困擾。

最近在思考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冒著被領導拍肩膀的危險,和在辦公室不務正業的罵名,我看完了電影,說說我四點觀後感

一、漢尼拔觀察入微、決定精準。牢籠里的漢尼拔,第一次見到克拉麗絲,立刻做出如下決定:名牌皮包,低檔鞋,看出出生不高貴。從口音決定出生於礦區,其父親是個礦工,極力擺脫自卑,努力學習想要進入FBI。之後甚至由她的著急語氣,決定出她被心理問題所困擾,即羔羊的叫聲。女議員求助於他時,他理解一位母親的著急和母愛,選取帶給線索幫忙尋找歹徒。用一根原子筆的鐵芯,他撬開手銬,越獄的環節十分周到,思維縝密。

二、國外心理片很強調童年的陰影,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不管是克拉麗絲也好,最終被抓到的歹徒也好,他們的心理問題都是童年的痛苦記憶造成的。

三、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卻鮮有童年的記憶。最近中大歷史系研究生,因為論文沒完成和找不到工作,選取自殺。他是一個一向很乖的人,卻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最近光明中學跳樓的初一男生,因為偷了媽媽一萬多塊錢被發現,無法應對即將到來的家長,強大家庭壓力之下,選取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有高三晚自習突然跳樓的男生,是怎樣的高考壓力和競爭比較,讓他選取不繼續應對了。以及,新聞報導的,班主任沒收了學生的手機,就被捅了N刀致死。這些人的心理問題,更多來自社會的期望,競爭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中國人的心理問題更多是外因施加的;西方人的心理問題更多是童年內在的反射。

四、漢尼拔與卡拉麗絲的惺惺相惜。來點簡單一點的,非學術的,關乎感情和兩性的。兩個主人翁僅有的一次身體接觸是指尖的觸碰,但正如漢尼拔所說的:“別人會以為我們在談戀愛”,兩人智慧的交鋒可能是想起米開朗琪羅的名畫《創造亞當》,也是指尖的輕輕觸碰,但人類卻掌握了無窮的智慧,而且一向都能得到上帝的庇佑。

《沉默的羔羊》觀後感

這周抽空看了一下《沉默的羔羊》,這部1991年上映的經典的心理電影,感慨頗多,沒有太多商業電影的因素,所以也給了我們一些更多的思考。 整部電影都是在一種神秘,壓抑的氣氛中進行的,從一開始到結束末尾,順著劇情的發展,你也在揪心著,當然還有很大的驚悚情緒,那個年代影片所特有的古舊的色調,更加增加了心理上的壓抑。影片中採用了大量的黑色背景,也使人感覺到一種恐懼。由於看的時候是一個人在宿舍靜悄悄的,所以這種情緒也就更加強烈了。

影片中的hannibal lecter是一個心理醫生,同時也是一個食人魔,被關在機關重重的監獄中,正是他的存在,才使得clarice誤打誤撞地找到了殺人魔bill的住處,最後將他擊斃。這是clarice和lecter交換童年時候的經歷才得以獲取線索的。整部影片,lecter都是十分的沉著冷靜,感覺他做事情是很有分寸。第一次在監獄裡面見到他,就感覺他和其他有精神病的人是不同的,他的監獄室十分的乾淨而且他的打扮也十分整潔,根本就不能把他和食人魔聯繫起來。也感覺到他內心不允許別人的窺測。殺人魔bill是一個有異裝癖的男性,把一些女性殺了之後,把皮剝下來製作成衣服自己穿,這種人往往是因為過去經受過大的刺激所導致今日的惡行,原來在以前他想要做變性手術但是卻遭到拒絕,這樣他便走上了不歸路。

看完之後,終於明白人在很大的刺激之下,精神也收到影響,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某些刺激下,能夠實現自我調節或者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擺脫影響,我們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

《沉默的羔羊》觀後感

史黛琳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女人,只有無知的人才會真正的單純。史黛琳的性格是複雜的,她理智聰明有野心,這是漢尼拔親口說的,她也懂得頗為圓滑的處理人際關係。這些特質都是漢尼拔喜歡她的原因之一,漢尼拔說過他討厭粗魯無禮的人,而“禮節”“克制”這種東西恰恰是人類反動物本能壓抑馴化出來的。單純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經過頭腦率直而為,史黛琳絕對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員。相反地她似乎有點過於克己了,致使這個冷美人堅強的外表下不斷泄露出易碎的脆弱,為她增添了幾分惹人憐愛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強烈感受到一顆外冷內熱的心以及處於弱勢也不會動搖的信念。

漢尼拔一向是個精神控制力絕佳的男人,似乎已經超脫了一切人類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賞古典文學和音樂(還記得他被關在籠子裡時背景的哥德堡變奏嗎,巴赫的音樂是公認最具理性的),想必他更加熱愛古典悲劇的壯美而非塵世生活的享樂之美。所以史黛琳無疑是他喜愛的典型形象:理智,堅強,整潔,自尊,敏感,而且因為童年的陰影或者她的天性使然具有濃厚的憂鬱氣質和隔離人群的孤獨之美,略帶神經質也很能討好一個精神科的醫生。所以漢尼拔對她應該是一見心動的。

然而,最終促使漢尼拔愛上史黛琳的,無疑是那個“尖叫的羔羊”的故事,這個故事太過理想化與符號化以至於有了某種寓言的色彩。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人類苦難的大愛,都使得史黛琳散發出一種聖潔殉道之美,也令漢尼拔對她的故事一再探尋並被深深震撼。漢尼拔一向對分析人心十拿九穩,而史黛琳恰恰是個例外。他曾猜測她興許是受過親戚的性虐待又或者想逃離窮困貧瘠的童年等等等等,無論哪種創傷終歸局限於她個人遭受的特定不幸命運。因噩運而自傷乃人之通性,即使合情合理終歸顯得有些膚淺,因為那仍然跳脫不出個人憂喪得失的範圍,而由此帶來的悲劇性都帶著特定經歷的烙印。而真正深刻的悲劇性應是一種更普遍存在的,不依託於這種表象的,基於生命本源的戰慄。它需要拋開濫情式的自我宣洩,用一顆理智而樸實的靈魂來與之共鳴。

所以史黛琳的故事大大出乎漢尼拔的意料,她是看到了其它生靈遭受苦難,為它們悲痛,並捨棄一切去拯救它們,這種境界就罕有人可以達到了,誇張點說有種基督背負十字架的覺悟。所以漢尼拔會無限溫柔的長嘆一聲“謝謝你,史黛琳”我想他沒說出口的後半句應該是“謝謝你,史黛琳,你讓我對人類這種生物稍微恢復了一點點信心。”所以“這個世界因為有你變得更加有趣了”。兩人在片中僅有的一次身體接觸即是食指輕觸,讓人憶起米開朗基羅那幅著名的壁畫《創世紀》,上帝的手指點化了亞當,從此神與人的靈貫通了,片中這一段或許暗示了漢尼拔和史黛琳關係上微妙的轉變。

他們兩個人隔著鐵籠的對話是全劇中我最喜歡的部分,細膩的表演加上深沉的音樂感人至深。出現了很多極具象徵意味的對白,史黛琳說過,最初她也想釋放那些羔羊,但是它們“卻不知道逃跑,只是困惑的站在那裡,不願意走”。這些羔羊和愚鈍的世人何其相似,即使被給予了肉體的自由仍然是自己心靈的囚徒,都說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可大部分庸人卻不知道如何逃離人生的悲劇,甚至可悲到意識不到自己身在悲劇之中,只懷著一顆脆弱的心和徘徊的靈魂,不斷的游離於天國門外,不斷的沉溺於痛苦之中,不斷的在內心發出垂死的尖叫。而這一切殘忍都被天地間一種更冷酷的沉默掩蓋著…就像“TheSoundOfSilence”里唱的,當沉默變成了一種聲音,讓世人錯以為一切都是正常的,可撕開這層表象我們眼前又何嘗不是烈焰燃燒的地獄刑場?生之痛楚與生之沉重會毫無偏頗的降落在每一個人的頭頂,就像史黛琳說的“它們太重了”。

史黛琳小時候當真聽到了羔羊的“尖叫”么?我認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僅限電影),時值冬夜,人人都在沉睡,屠夫們理應尚未開工,幾隻柔弱小羊發出的哼叫怎么會大到驚醒屋裡的史黛琳呢?為什麼其他人恰恰聽不到這種聲音?所以這“尖叫”很可能是抽象出來的一種意向,是一種只在史黛琳心中存在的聲音,在她成人後更如夢魘一般,一次次迴響。這就是影片運用的象徵手法,片名都告訴我們了“羔羊一向是最沉默的動物”,而只有在史黛琳眼中它們因著受難而不斷求救和掙扎。這歸根結底是因為她有一顆與眾不同的洞悉世界的敏感之心。

數倍於常人的敏感加上數倍於常人的慈悲,史黛琳注定不會是一個快樂的人。漢尼拔的素描里,她一身白衣,懷抱羔羊,眼神看似溫柔卻散發出一種蒼涼堅毅的力量,那形象和聖母頗為相似。

其實若說起“強者”和“弱者”的話題,我們每一個人在自然和命運面前又何嘗不是一個“弱者”呢?而這個世界本身也許才是漢尼拔所說的那雙貪圖的雙眼。人帶著名為欲望的原罪降落世間,不知不覺間互相傾軋,形成一張無形而巨大的網,每一個人既是惡行的施予者,也是惡行的受害者;既貪圖的窺視著也驚恐的逃避著;既是罪人,也是犧牲品,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就像可憐的壞孩子比爾,就像那個在機場打量史黛琳的男人,就像那些目露輕蔑的男警察,就像你和我。

也許,在漢尼拔眼中人類都是可悲的芸芸眾生,為了自己的利益掙扎求生,卻逃不出命運的屠刀,最終都會被生活無情的吞噬,就像愚蠢驚恐的待宰羔羊一般,無知麻木可憐可悲。漢尼拔可以說一直在用一種冷酷的理智俯視人類,就像一個無情的神,神不知仁為何物,以萬物為芻狗,無法改變人類的悲劇,所以無動於衷。直到他遇到了史黛琳,這個因著天性的敏感洞悉人類的悲劇,卻哭泣著想要拯救哪怕一隻羔羊的牧女,這個瘦小柔弱卻企圖用雙肩背負世間所有苦難的女孩。兩個人既有相似又有完全相反的一面。所以漢尼拔對史黛琳的愛既是惺惺相惜也是對於異己的美好靈魂的守護。

電影沉默的羔羊觀後感

電影標題《沉默的羔羊》跟監獄對話和恐怖情節關係不大。沉默的羔羊來自克拉麗絲兒時的記憶,父親去世後,她寄居在牧場,清晨聽到羔羊的叫聲,原來人在屠殺羔羊。她偷偷打開門,想放羊群走,但羔羊呆呆站在原地,沉默。她只能抱起一隻羔羊逃跑,心想能救一隻是一隻。逃跑過程中,她愈覺得羔羊很重,自己沒有食物沒有水,很快她被警察抓住,送進孤兒院。長大之後,她一直被羔羊的叫聲所困擾。

最近在思考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冒著被領導拍肩膀的危險,和在辦公室不務正業的罵名,我看完了電影,說說我四點觀後感。

一、漢尼拔觀察入微、判斷精準。牢籠里的漢尼拔,第一次見到克拉麗絲,立刻做出如下判斷:名牌皮包,低檔鞋,看出出生不高貴。從口音判斷出生於礦區,其父親是個礦工,極力擺脫自卑,努力學習想要進入FBI。後來甚至由她的著急語氣,判斷出她被心理問題所困擾,即羔羊的叫聲。女議員求助於他時,他理解一位母親的著急和母愛,選擇提供線索幫助尋找歹徒。用一根原子筆的鐵芯,他撬開手銬,越獄的環節非常周到,思維縝密。

二、國外心理片很強調童年的陰影,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不管是克拉麗絲也好,最終被抓到的歹徒也好,他們的心理問題都是童年的痛苦記憶造成的。

三、中國人的心理問題卻鮮有童年的記憶。最近中大歷史系研究生,因為論文沒完成和找不到工作,選擇自殺。他是一個一向很乖的人,卻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最近光明中學跳樓的初一男生,因為偷了媽媽一萬多塊錢被發現,無法面對即將到來的家長,強大家庭壓力之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還有高三晚自習突然跳樓的男生,是怎樣的高考壓力和競爭對比,讓他選擇不繼續面對了。以及,新聞報導的,班主任沒收了學生的手機,就被捅了N刀致死。這些人的心理問題,更多來自社會的期望,競爭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中國人的心理問題更多是外因施加的;西方人的心理問題更多是童年內在的反射。

四、漢尼拔與卡拉麗絲的惺惺相惜。來點輕鬆一點的,非學術的,關乎愛情和兩性的。兩個主人翁僅有的一次身體接觸是指尖的觸碰,但正如漢尼拔所說的:“別人會以為我們在談戀愛”,兩人智慧的交鋒可能是本片最大的亮點。我想起米開朗琪羅的名畫《創造亞當》,也是指尖的輕輕觸碰,但人類卻掌握了無窮的智慧,而且一直都能得到上帝的庇佑。

《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早在幾年前就聽說了,但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心協舉辦心理電影大放送讓我有幸認真觀摩。

看完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也許我還未懂得影片隱藏的某些蘊涵,但也正以為如此,讓我對它著迷。它就像是一組組靈魂的密碼,無法破譯,只能用心去細細體悟。於是,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我準備寫點什麼,來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相信有人與我有同樣的經歷,在風起雲湧的思潮中,沒有及時地記錄下當時的心境,過後往往找不回那時的感覺或者要費很大的力量才能再回憶起來。

看完影片,腦海中也常會浮現出一些畫面……比如男主人公那雙怪異的褐紫紅色的眼睛,久久地留在我的思緒之中,讓人感覺到異樣的不安與激動,怕想到他,又忍不住要去想。還有女主人公總在深夜驚醒,因為她的耳邊總是迴蕩著黑暗深淵中那一聲聲悽慘、絕望的羔羊的尖叫。我甚至也似乎聽到了羔羊的叫聲,很是悽厲……在這時,我總會不寒而慄!

如果夜裡可以做一個單純而又甜美的夢,那么,我想第二天清晨推開窗戶,心情是舒暢的,或許還會聞到玉蘭的幽幽香氣。但現在,也許也有人感受過--恐懼的心跳,放縱的逃遁,失重的下墜,詭異的誘惑,綺麗的夢魘,是靈魂深處黑暗而驚艷的花園。很多時候,恍然的一刻,覺得夢魘是一種真實,而清醒,才是沉睡。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些無法言表的事,或者說是秘密,那是深藏於心底的,我們往往把它掩蓋得不為人所發現,那是一個陰影地帶……當我們夜晚去一個有恐怖氣氛的地方,我們所感覺的恐怖其實不是來自環境,而來自內心,這是我們在心虛。當然了,陰影並不能說總是壞的,它也是我們本能中一種智慧的象徵,你如果合適地與它交流,它是可能帶有智慧老人的性質告訴你一些什麼的,所以我們要正視自己,多與自己交流。訪問心靈,必然觸及心靈的暗角,那裡可能有傷痛的記憶,也可能有難言的愧疚。如果傷痛來自他人,請用寬容把它燙平,寬容是一種美德,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以台階;如果心裡有鬼,更要時時訪問一下心靈,良心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可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露出自己深藏於內心的,特別是自己的恐懼,在外界還故意裝堅強。

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屬於這樣的典型。家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讓幼小的史達琳對周遭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她想逃出農場,救走那和她一樣無依的小羊羔,哪怕一隻也好。可是她失敗了,最後被送到了孤兒院。從此以後,她拚命讀書,爭取做到最好,在不斷的競爭中取勝,她想壓抑內心的恐懼。可她的心靈深處始終有一隻羊羔在尖叫,那正是自己內心脆弱的呼號。但她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在逆境中她顯得異常地堅定、老練,靠著意志力將恐懼深藏在平靜的外表之下。

這也使我想到一部影片--《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其中的某些場景和這部片子的女主人公救小羊羔的性質有些相同。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在最沒有力量的少年時代,都曾善良且狂妄地想過要呵護和捍衛點什麼。但在這個依然存在蠻橫的世界裡,這種孩子般的隱蔽的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落寞而天真,脆弱而甜美。也許最終還是落敗,還是一場迸涌而出的無用的淚,但是我依然相信,這一切,包含著珍惜的勇氣與柔情。

也許很多年後,在靜謐無人的夜晚或是在熾熱而寂靜的午後。帶著甜蜜卻又充斥著苦澀的濃香中,我們回想起過往的曾經,相信我們都不會後悔。

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漢尼拔?萊克特,他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那雙鋒利的眼睛,任何人內心的想法都逃脫不了他的窺視。他是一個高深的心理醫生,具有救世主的情結,有著很強烈的治療病人的衝動的人。一個太有願望希望治療別人的人,可能也是需要反省的,因為這具有兩面性。治療者的背面可能是一個天使,也許也會是一個魔鬼。所以對於他的感情,我也說不上來,他吃人他又救人。我領會到的是作為我們,不應太過偏激,應當懷有一顆平衡的心,因為生活總有些事是不可逆轉的。

還有那個變態殺人犯“野牛比爾”,雖然影片好象未涉及他的童年,但我想他一定是受過傷又沒有及時地作心理治療。他也痛苦,卻又沒有地方發泄,於是他開始殺人。也許在他的意象中,他和被害人是一體的或者他已無法分清,他的精神已開始分裂,等待他的不是解脫而是毀滅。我唯有嘆息,如果……是啊!我又要開始我的假設,但對於已結束的,假設又有何用呢?但願活著的人會得到些什麼吧!我們遇到自己想不通的事就應該說出來,也許有人會給你好的解決辦法。我常碰到這樣的事,當一個人和你述說著什麼的時候,還未等你講,他/她自己已經想通了!

成長著的心是稚嫩的,也是脆弱的。但我們有著偉大的精神支柱,不應把心裹得很緊很緊,不應把情隱埋得很深很深。打開心窗,陽光會歡快地跳上你的心頭。生活中注定要有陰晴圓缺,那我們就平靜地任酸甜苦辣填滿自己的履歷。所幸的是時光沒有蹉跎,生命的高度與日俱增,生命的果實日漸豐盈。就如影片中的結尾,每個人都有所獲,雖然歷盡艱辛。

希望有更多的人也和我一樣堅信,總有一天,所有的汗水和努力,將化作一片山花爛漫!

這些就是我看完《沉默的羔羊》後的一些感悟,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我建議可以看一下。還有很多的東西包含著最深刻的思想和蘊涵,我淺薄的語言無法去把它表現出來,等待你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