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觀後感1000字作文

湖南衛視《變形記》觀後感

一個是來自廣州大都市,一個來自甘肅小山溝;一個視學校為地獄,一個卻渴望上學;一個打架鬥毆屢犯校規,一個率性陽光品學兼優——前者叫龔韋華,後者名胡若男。

若男出生在素有“隆中之苦甲天下”的甘肅會寧,貧瘠的土地、辛勤的汗水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若男和那裡的孩子一樣很愛讀書,視讀書為天下第一大事,他們相信知識能帶他們走出這一片黃沙地漠。若男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率真陽光。年邁的爺爺奶奶、常年在外的母親和尚在監獄的父親組成一個並不完整的家庭。這個懂事的孩子總是把痛苦埋在心裡,把笑臉和陽光帶給他人。

若男對於新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潛力,她深深地被廣州的繁華所吸引,並很快融入了龔韋華的家庭;從她很快博得了弟弟的歡心能夠看出這個孩子的交際潛力十分強,她能想出各種方法扭轉尷尬的氣氛;她具有清晰的分析潛力,能很快認清當時、當下、當景;在離開廣州時,她說的一番話讓人感覺這個孩子確實不一般。她說,她只把這次廣州之旅當做一次遊玩而已,她不會嫉妒他人,他們有的她將來能夠有,她要靠自己將來去爭取。多么樸實的語言,沒有矯揉造作,不用刻意渲染,一眼就能看見這個孩子純潔的心。

與若男互換的龔韋華是一個叛逆的孩子,多次因為打架鬥毆被學校勸退,與望子成龍的父母形同陌路,而參加《變形計》的原因也只是因為能夠不去學校上課。龔韋華似乎做什麼事都是三分鐘熱度。剛到時,這漫天黃土滿坡溝的西北帶給龔韋華的是新奇,可未維持多久,開始時的興奮就變成了厭倦;再比如幫爺爺奶奶拉玉米桿,起初的滿心歡喜、興致勃勃,在拉過幾次之後變99成了不耐煩。龔韋華也是一個任性不懂事的孩子,洗一次頭全家人都為他忙碌,洗一次衣服幾乎耗盡了這一家人半個月的用水……這些種種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城市孩子身上的不羈。

但從這個嬌生慣養的城市少年身上,我們又看到了他的另一面。當他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他獨自一人跑到黃土坡上坐著發獃,這個孩子的內心似乎比我們看到的要複雜。雖然他心裡牴觸讀書,甚至反感“讀書”這兩個字眼,但當常把讀書掛在嘴邊的爺爺屢次勸他好好讀書時,他卻總是採取無聲的方式給予回應,讓我們看到了他對老人的尊敬。當看到爺爺步履維艱地爬上山坡來找他時,他還是很聽話的回去了。他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有著熱心善良的一面,他帶爺爺奶奶到縣城的醫院看病,給二老買新衣服,帶他們去了可能他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去的酒店吃飯;甚至主動拿出三千塊的壓歲錢讓這一家人去探望十年未曾謀面的若男爸爸,一家人團聚的溫馨場面讓我們看到了龔韋華內心的善良。

有人說,這個節目對“富二代”的教育好處遠遠大於農村孩子。城市的孩子透過到農村去體驗生活,明白了父母的辛苦、生活的艱辛、自己的不懂事,為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後悔;而對於農村的小孩他們體驗了一次夢寐以求的都市生活,他們會不會嫉妒城市的小孩?會不會產生一種自卑的心理,抑或是由於內心的不平衡對整個社會產生一種厭倦仇視心理?我想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應留給未來。

農村的孩子天真純樸,熱情懂事;城裡的孩子物質條件優越,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但所有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會遇到荊棘,所有的孩子都有善良可愛的一面。這個節目帶給我們的不是誰是誰非,而是我們從中受到的啟發,發現我們自身的問題並加以改正,懂得珍惜和感恩。

變形記觀後感

《變形記》是湖南衛視創新研發的一檔生活類主角互換節目,紀錄片+真人秀模式號稱“新生態紀錄片”。這檔節目透過現實生活中人物主角的對調,參與節目的雙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換主角,體驗對方的生活。透過人物親身經歷和體悟讓人物自身以及廣大的觀眾朋友理解教育的真人秀節目。

而在節目中,最讓我觸目驚心的是城市孩子病態不健康的生活狀態和態度,他們幾乎不懂得感恩。感恩意識和心理嚴重缺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於親情的冷漠

當代青少年,尤其是一些物質生活條件優越,過著養尊處優生活的青少年,對於父母親人的關愛呈現出一種就應“應分”的心理狀態。某一期節目中的易虎臣就是這樣的典型形象,每一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認為父母的付出對自己來說是天經地義的,總認為他們賺錢個性容易,不斷提高自己時尚手機的換代速度,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在生活中不懂得向父母回饋,在心靈上不懂得感恩。

2。對於師生情的無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的不斷改革,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老師受尊重的地位卻不斷下降。部分青少年節目中的城市小主人公能夠說是如出一轍:對於老師的諄諄教誨,不但毫不領情,還踐踏老師的教學成果:課上搞小動作,不認真聽講;課下不完成作業。

3。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職責意識淡薄

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對於自我欲望和欲求的滿足,則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最大樂趣在他們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個人權力欲望不斷增長的同時,帶來的即是職責感的缺失和弱化,過於依靠外界,注重外表忽視內在,貪圖享樂。在這種惡性循環下,更加誘使了感恩意識的淡薄和缺失。

雖然《變形記》成功地引起了社會對城市與農村孩子這種群體的差別性的關注,也對現代教育敲響了警鐘。但是在和同伴一齊看《變形記》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1。模式化敘事的弊端

在7天的主角互換體驗中,新家庭父母的付出新校園生活的體驗,新環境中人的生存苦難和困境孩子打工回報新家庭等等這些模式化的敘事充斥著每一期《變形計>,這樣模式化的敘事結構會帶來了必須的負效果。首先是客群對於模式化敘事勢必會產生審美疲勞,進而使節目失去收視懸念;其次是欄目會陷入固有的模式當中,節目本身資料、形式、趨同。

2。節目形式帶來道德風險

“真人秀”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在持續必須思想深度的同時,也必定想獲得高收視率。因此,為了讓節目有可看性,獲得高收視率,帶實驗性質的互換形式有時存在著必須的道德風險,而這種風險也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么,節目雖然有很高的收視率並且給觀眾帶來了許多深度的思考,卻給參與者帶來了危險,節目是否就應繼續存在?如何在保證節目的可看性、深刻性的同時保證參與者的安全,是“真人秀”節目需要改善的地方。

3。介入性干預影響真實

電視上的資料畢竟經過媒介選取和加工過,不是真實環境。媒介的介入,個性是電視媒介的介入,必然會影響參與節目的主人公的行為模式,“秀”的元素影響了節目真實性本身。比如在拍攝現場中編導對事件進展的參與,對事件發展的勸阻激化採訪,都改變著節目的真實性,再次是在後期修改中,解說心理專家主持人等電視元素的介入也誘導著客群走向擬態環境所營造的真實中。在這種環境下,解決節目的真實性和表演性衝突成為《變形記》亟須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湖南衛視的好處不僅僅在於真人秀節目全新的本土化發展,更在於他並沒有滿足舞台上火藥味濃重的pk,在娛樂至死的電視生態環境下,主動擔當起電視媒介社會職責感和歷史使命感。他再一次提醒忙碌的現代人:感恩教育在當今社會實在是不可或缺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承載著民族的期望。期望《變形記》的影響不是三分熱度,更期望我們國家能夠大力加強青少年的感恩教育,發揮家庭學校社會自身的合力性作用,促進中華民族的整體發

變形記觀後感

昨日晚上我們看了由湖南衛視製作播出的《變形計》,片中的兩個小主人公――魏程與高占喜,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家庭環境與城市,我看了這部片,感到最無奈和悲哀的是他們的父母。

魏程是一個城市孩子,由於迷戀網路遊戲而輟學,當訪問到他的父母時,展此刻他們臉上的不僅僅是悲哀悲痛還有更多的是無奈。我明白,每個爸爸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女無心向學,雖然表面上好像還很耐心地勸導,但是他們的心也許在流血流淚。

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兒女長大後做一個出色的人,他們有時會由於緊張我們而忍不住多叮嚀幾句,我們覺得煩,卻不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我們平時在生活上可能覺得爸爸媽媽很煩,甚至厭惡他們,但當我們離開,不在他們身邊,獨自一人生活,你才會發現那種是什麼滋味,就像魏程一樣,平時對他只顧無微不至的父母,愛理不理,當他來到高占喜的貧困窮苦的家庭時,高爸爸那出了自己多年儲存的20元作為他的玩樂費用,在一個山區,在一個貧窮的山區家庭,做出這一切是多么不容易啊!而且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父子”,魏程無疑是被觸動了,他的心靈與親生父母隔著的一堵牆倒了,他既然能被沒有血緣關係的高爸爸感動地流淚,而應對自己親生父母對自己的多少付出就冷漠相對呢

我想,一輩子永遠在我們身後默默支持著、鼓勵著我們的肯定是父母,透過人生路上的艱苦磨練與困難的洗濯,才發現原先最愛我們的還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