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後感1500字

:為師之道,堅守信念,胸懷激情,理解教育,尊重規律,尊重教育才能尊重人才,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死亡詩社觀後感》。

《死亡詩社》的背景是美國五、六十年代的一所優質教會學校——威爾頓預備學院。這是一所以“傳統、榮譽、紀律、卓越”為信念的優質學校。

開始場景:“再複習一次,你的蠟燭點燃後……”這個每年都會在開學典禮上重複的程式,那位老教師還是被再一次的提醒,顯示了這個學校辦事非常嚴謹、傳統、細緻的特點。管風琴的配音:知識之光……點燃蠟燭……讓人對開學典禮心懷敬畏。學校創始時只有5名學生,今年畢業51人中有75%的學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長自豪地說“這是積極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結果。是全國最好的大學預備學校。”

特寫鏡頭:一對夫婦同時轉臉微笑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滿臉的自豪感。然而,在華麗高貴的外表下,這個優質學校的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它就跟咱中國的應試教育下的學校一樣,統一課程,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以升學率為目標,繁重的作業、重複單調的拉丁文課、嚴格的作業要求,壓抑著學生的本性、欲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學期開學了 ,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老生之間親熱地聊起了暑假話題,新生,插班生以及他們的父母既興奮又期待地與老師們進行交流。這一年,應該延續以往的傳統,每位畢業生心無旁騖地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令人艷羨的名校名專業,繼續演繹名校輝煌。但是本學期新來了一位教師——約翰·基丁,卻使得這個學校差點走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怎么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學方法很特殊的老師,他一反傳統的教學方式,用獨特的做法激發學生的思想活力,讓其釋放壓抑的心靈,渴望神秘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開始認識自己。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與方法卻與學校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並不被認可,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衝突,親子溝通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學校育人理念的堅守與突破,小組合作學習、暑期實踐活動、貴族精神本質探討、戲劇課程開發……甚至是山洞、時鐘、飛鳥、大雪的隱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與玩味。限於篇幅,本文只探討我的同行——約翰·基丁老師的教育方法走向失敗的必然性以及帶給我的啟示。

基丁老師有著超越常人的素養與眼界,但他的個性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長相的格格不入。羅賓·威廉士天生的喜劇演員的長相讓他與嚴肅、嚴謹、寧靜、優雅的校園氛圍、學究氣息濃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在開學典禮的莊嚴時刻,還是他對學生教學時的誇張表情,或是他在啟發學生時的微小動作(豎大姆指、挑眉毛、擠眼睛),都富有喜劇、鬧劇色彩。

基丁的教學方式也是與傳統格格不入。出場令人咋舌:吹著口哨(老柴的1812 序曲,我想應該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里慢慢盪了一圈,在學生驚異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著主角又發揮了喜劇演員的天分,在門口一探頭,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學生們一頭暈菜,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藥。幾個膽大一點的猶豫不安地站起身,其餘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趨地跟著走到了校史陳列室。他第一句是“喔,船長,我的船長!。以後可以這樣叫我。”於是通過幽默的講解和誇張的動作讓學生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並且牢牢記住了這個單詞“CARPE DIEM”抓緊時間(採擷你的花蕾)。

如果說出場還算引人注目的話,撕書就顯得離經叛道了。我聯想到了《紅樓夢》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結,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種桀驁不馴和反抗的意思。這裡的場景同樣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學是對權威敢於挑戰。“這是一次戰鬥!戰役!學會自己思考,學會語言和文字。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為了好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基丁興奮地咆哮著,周圍的孩子們跟著一起瘋狂。之後他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的詩句,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周圍的一切;鼓勵並默認他們成立死亡詩社,違反門禁,在山洞裡聚會念詩、表達隱秘想法 …… 上述的種種做法必然會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的追棒:孩子們終於興奮地發現,他們有一位與他們一樣有點叛逆、有點頹廢、充滿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義老師。他自由地散發著對於獨立、浪漫生活的渴求。於是開始崇拜他,親近他。“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基丁隨口拈來的詩句又是多么令人興奮與神往。浪漫總是吸引人的。這也正是導致他自己與學生們的悲劇所在。谷歌公司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佳句:不要相信河馬的話!鼓勵員工獨立思考,發揮創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業模仿與推崇,那是因為它是在當代這個自由寬鬆的崇尚自由的環境當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個時代卻是萬萬不應該,然而基丁這樣做了。讓人為他擔心。

影片中尼爾的成長與抗爭的發展主線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學與傳統教育理念的抗爭。尼爾,一個聰明、富有活力、領導力、學習優秀的學生。出於對基丁老師的好奇,從校友紀念冊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於是興奮地鼓勵同學加入死亡詩社並恢復它的秘密活動。順便說下,我認為《死亡詩社》的題目,就預示著詩社被打壓、出賣與解體的結局。懲罰的板子不僅僅是打在了紐旺達身上,更是開始打向了死亡詩社及其每一個成員。尼爾的戲劇表演,受到父親的強勢打壓:不好好讀書,去演什麼戲?苦情記: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讓你到這兒來讀書。於是基丁鼓勵尼爾回家跟父親再談一次,尼爾照做了,但這次的談話顯然是沒有成功,所以尼爾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經跟.父.親.談.了.,.想.來.父.親.會.同.意.的.,.只.不.過.是.要.出.差.四.天.。.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明顯在撒謊。他們肯定大吵了一架,父親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兒子演出之後,即使是那么成功,父親也提出必須讓兒子轉學。沒有對話,沒有溝通與交流,也沒有欣賞。只有強權與服從。上軍校——再考上哈佛——當醫生……生命容不得出一點差錯……遺憾的是,基丁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看不出尼爾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所以在演出結束後他搶到尼爾面前說的話被他父親搶白,搞得很失落。最終尼爾的自殺讓人陷入沉思,這本來是個可以圓滿的皆大歡喜的結局。因為基丁的理念沒有錯,尼爾的興趣值得保護和鼓勵,但恰恰與事實格格不入,所以必須有人為此付出代價。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人學會走自己的路,有獨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斷成長。影片有兩次表達了對教育目的的思辨:場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勵他們成為藝術家是很冒險的。他們不再滿腦子胡思亂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駁:“不是成為藝術家,而是成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夢想中,人類才是自由的”,這次的思想交鋒,基丁打了個小小的勝仗;場景二:校長批評基丁的做法,他僅回了一句:“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就被不耐煩地打斷“是教給他們傳統、紀律。送他們上大學,其餘的就不用管了!”這次是基丁的力量過於渺小,反襯出傳統勢力的頑固。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如同《蒙娜麗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動聽》,《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結局一樣,這些優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師還是被學校開除了。但正是他們存在過,所以導致了教育的不斷進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敗的必然性後,我們需要思考為師之道。我們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麼教訓?基丁顯然不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比如他過於激進,他的觀點“及時行樂”有一定的負面性,他單方面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卻沒有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理解生命中的各種衝突,並理性地作出抉擇”。他自身也沒有意識到尼爾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並在複雜的情境中尋找更好的發展可能,這也許就是基丁浪漫情結、激進思想導致了他的教育最終受挫。他必然沒有考慮到與傳統教育單打獨鬥之後,他自身難保,他勸尼爾跟父親再交談一次之前沒有了解清楚尼爾的家庭情況以及尼爾的個性特徵就盲目地加以鼓勵……

基丁所持的對教育的目的認識目前看來還是正確的,甚至他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是必然的。但尼爾的死卻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維方式有其局限性,亟需改進。生活並不只是充滿激情與感性的,不能過於詩化。

除此之外,生活還是數學的、科學的、理性的。雖然詩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師一定不能有單科獨大的觀念,必須儘可能地對其他學科減少影響。對生活充滿激情沒有錯,但激情需要引導,需要感性與理性結合。 “儘可能地避免引導學生到一種過度瘋狂的激情中——這種過度的激情只有在偶爾的聯歡、詩會上才可能,但人生不能長久處於那種狀態,否則……就會陷入文革和納粹式的狂熱中。這樣,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處於了一種激烈的對抗狀態中”(乾國祥)。電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種持續不斷的激情最終導致了狂熱和混亂。

著名的教育家顧泠沅先生提出過:尋找教育的中間地帶,就是很好的觀點。教育改革需要中間地帶。過於激進,走得太快,來不及思考。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平衡。找到兩個極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學模式和“以教為本”的單調授課模式。然後,通過自身的教學內容進行不斷調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遠是平衡的藝術,在不確定的河流上尋找最佳航線。前面有平衡,盡頭有平衡,中間不斷地來回擺渡。”(魏智淵)。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由於基丁的義無反顧的教育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偉大之處,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後有最動人的一幕:學生們站到桌子上,呼喚他:“船長,我的船長”。為什麼不是所有學生都站到桌子上?因為這樣的結局才是完美。儘管你有激情和勇氣去做,去實驗與探索,但還是會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妥協(或者是暫時的妥協)。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處——每個人都具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想法,哪怕現在是不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