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售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一)

有幸在運河影評院觀看了《聽見天堂》。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名叫米可的義大利男孩,因為一次意外事故,眼睛只能看見物體模糊的影子。根據法律規定,米可只好進了盲人學校。盲人學校的校長堅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讓學生學習紡織和接線,因為他認為,盲人不會獲得自由。一次關禁閉,米可意外地發現了一台舊錄音機,在唐老師的點撥下,他把興趣轉向了錄音。後來,米可提出在校慶大典上表演錄音話劇,得到了夥伴的支持,幾經波折,在校慶那天,向父母們展現出了一個神奇的聲音世界。

“千里馬常有,然伯樂不常有。”唐老師那句“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器官呢?”就是因為唐老師的這句話讓米可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夢想。

小時候的我,有許許多多夢想,但,大多都隨著時光流逝而漸漸消失。而米卡沒有放棄夢想。他堅持他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一位聲音剪輯員!

夢想,要去努力實現。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二)

前些天看了一直想看的電影《聽見天堂》,這是一部義大利的影片,雖然我不懂義大利語,但絲毫不影響我看原語言版本,我可以從螢幕上的中文字幕去理解故事情節。以前一直覺得天堂是用眼睛看到的,看完電影才知道原來天堂也可以用耳朵來“聽”。

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克在他十歲那一年,趁家裡大人不在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玩起了家中的獵,但是卻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獵走火造成了終生遺憾。從那以後,米克陷入了巨大的黑暗中,這一度讓米克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因為米克一直有個當電影大師的夢想。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注意到音樂家在彈奏時,他們會把眼睛閉上,為什麼?這樣可以感受更強烈的音樂,音符會蛻變,變得更有力量,音樂仿佛變成具體的觸感。你有五個感官,為什麼只用一個呢?”這是影片中對米克影響最大的一段話。也正是聽了這些話以後,米克開始正視自己已經是一個盲人的事實,然後開始去改變,努力開始新的生活。感動我的是米克哪怕失去了光明卻始終存在對自由的渴望、對生活的嚮往。他的眼睛是盲了,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表達自我的自由。在我看來,這種改變與適應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精神,也是一種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究精神。而對於我們這些健全的人來說,大部分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的生活中消磨掉了對生活的勇氣,碌碌無為,也因此丟掉了創造的能力。

西方人常說,上帝在關上你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是的,缺陷也是另一種美。早晨迎著朝陽開始新的一天,耀眼的陽光、藍色的天空、黑色的柏油路……我能清晰的看到這么多東西,但是我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是一件多么幸運的事,因為當我們擁有時,往往忘記了珍惜跟感動。

人無完人,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陷,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後天某種原因造成的。有缺陷的人都比較自卑,事實上,只要你有勇氣與毅力,正視自己,努力拚搏,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斷臂的維也納依然楚楚動人,折翼的天使更加美麗。缺陷是一筆財富,既然無法改變,我們就換個角度去欣賞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包容它,接納它。缺陷也是生命的另一種賜予,肯定它,相信它,用缺陷來造就自我的另一種完美。有時候失去一樣東西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好與壞的界定只是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就像殘疾與否沒有區別,只有有夢想的人跟沒有夢想的人。

輕輕的閉上雙眼,打開耳朵,用心聆聽,你會聽到來自天堂的聲音,溫暖而有力。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三)

今晚看了《聽見天堂》。看之前,我瀏覽了一下電影簡介。本認定是一部勵志片,也醞釀好了“悲憤”的情緒去看。而看著看著,我卻發現這些純系個人偏見。這更是一部有趣的童年故事片。除此之外,如《海上鋼琴師》一樣,是一部要用心去聽的電影。

本片取材於義大利一位著名電影音效師的真實故事。劇情簡單,說的是主人公米可在十歲時的一場意外,致使雙目失明,而後在父母師友的關愛下漸漸挖掘出在電影音效製作方面的天賦。

電影氣氛舒緩,善於捕捉細膩的情節。故事人物的每一寸感想,通過意象唯美的畫面、和諧的配樂層層剝筍。

“褐色,就如樹皮,摸起來有點粗糙。我喜歡藍色,就像踩著腳踏車時,微風拂過臉頰的感覺……藍色,也是大海的顏色。”米可憧憬的是心靈的自由。

失明是悲慘的。而這部電影卻不用這個去鋪開話題,賺取觀眾的眼淚。童趣是這部電影的基調。因為有愛,就有晴朗的天空,再大的悲哀不過是一時遮蔽的烏雲罷了。

這也是本片格調不俗一面,不刻意製造悲傷氣氛,讓人一哭到底。而是告訴你什麼是夢想、勇氣和愛。

童趣在整部影片中無處不在,米克一進學校就跟小夥伴打架,和同伴偷偷溜進校長室偷錄音帶,學黃蜂的嗡嗡叫聲,騎腳踏車去劇院“聽”電影,組織一群同學進行音頻劇的創作……無不讓人回憶起生氣勃勃的童年。

雖是盲人,可他們那顆心卻無比清

朗,他們執著於自己的興趣,追求著自己的夢想,彼此關愛。不屈服於陳腐的校規。否則,這個世界只可能多了一個編織工,而少了一位電影音效大師。

如我,很多人童年夢想,隨著童年的逝去而完全褪色。也許,夢想不在乎大小與時限,而在於熱情和勇氣,也算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吧。

讓人感動的是,唐老師付出的關愛。他能夠寬容米可的任性,並時時鼓勵著他,逐漸使他內心生長出一股力量。

“米可,無論你到什麼地方,一定要堅信自己身上的天賦……”叔本華說,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格完善過程。(這裡的人格,是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例如關愛、寬容、誠信等等在內)。也許,電影想告訴人的就是這些。開頭提到這是要用心去聽的電影。(我坐在最後排,聲音特別大啊:)。通過一個個婉妙的音符將人物內心一層層傳遞給觀眾。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四)

觀看了《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深有感觸。故事主要講的是主人公米可在他十歲那一年,因為好奇,玩起了家中的獵,結果不小心摔倒,誤扣了扳機而導致走火,從此,米可便只能與五彩繽紛的世界永遠告別,只能在特殊學校讀書。

人們常說:上帝關上了你的一道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米可無意間用雙手摸到了錄音機。漸漸地,他明白了錄音機的功能,也喜歡上了這個“神奇的小盒子”,並用它來領略這個多彩的世界。經過老師的幫助,米可最終成為了著名的電影音效大師。

是呀,正如電影裡的唐老師所說:人有五個感官,為何只選擇其中一個?失去了雙眼,還可以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大腦去思考。有些名人,像愛迪生,他兒時雖然生活艱苦,甚至被學校老師稱為“低能兒”,但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依然研究出了多項發明。

通過這部電影,也讓我想到了自己。我們身心健全,生活的也無憂無慮。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嘲笑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諷刺、嘲笑他們呢?只要肯花功夫,肯努力,任何人都有追求夢想,取得成功的權利!

《聽見天堂》觀後感範文5篇(五)

看完《聽見天堂》這部電影,我的感觸很深,陷入了沉思。

《聽見天堂》是真人實事改編,講述了一個男孩米可出生於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可因為一次意外眼睛失明,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然而在唐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心態和生活開始轉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開啟。然而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打斷了米可的夢想。雖然並不被校長認同,但米可仍為著夢想而努力,他的熱情逐漸感染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自己的夢想與能力。雖然米可是盲人,但是他以一個盲人的身份,用聲音演繹生活,最終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

影片中我最敬佩唐老師。當米可無法適應自己是個盲人的事實時,唐老師告訴他,“人有五個感官,你不過是眼睛看不見了,為什麼要放棄別的感官呢?”;在米可屢次被校長打擊時,唐老師總是適時地出現,並肯定他。而他最後決定做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而不是服從於校長。

而我心中又有一股憤怒。片中,在校長的眼中,孩子們就該好好地走大人們已經規定好了的路,而當他無法改變米可的時候,就把米可趕出學校,不要讓他帶“壞”了別的盲人孩子。雖然他同為盲人,但他在與唐老師的對話當中大聲呵斥“因為他們是瞎子!”說明他早已經被當時黑暗的社會吞沒了。

當時的社會使盲人只能到政府規定的盲人特殊學校就讀,否則就算是犯法,這就是對盲人的不公平與歧視,義大利直到1975年經過數年的壓力後才通過律法廢除盲人學校,這才讓盲人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而還有社會中許多這種類似的對殘疾人的不公平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