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佳音樂/喜劇片《綠皮書》觀後感精選範文

《綠皮書》是一個讓人感覺良好的通俗故事,講的是兩個來自不同世界的人,在普遍的困難面前團結起來,克服了不那么開明時代的偏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電影《綠皮書》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電影《綠皮書》觀後感

看完電影《綠皮書》,我深深感受到這是一部為尊嚴而奮鬥的影片。

在美國的19世紀60年代前,白人對有色人種的歧視很嚴重,大多白人種族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種族,其他種族像黑人等都是垃圾民族,白人們從內心裡歧視有色人種,為此,美國還爆發了南北戰爭,林肯因為解放黑人農奴被稱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綠皮書是政府就某一重要政策或議題而正式發表的諮詢檔案,起源於英美政府。因為報告書的封面是綠色,所以被稱為綠皮書。 綠皮書被視為政府對國民徵詢意見的一種手段。電影《綠皮書》,是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攻略".

故事內容很簡單:托尼由於夜總會關門裝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雪莉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之中,但托尼需要錢,而博士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給托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只限白人,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里,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行程臨近結束兩人在觀念上逐步達到統一,黑人白人和諧相處,雪莉學會了與人共處,與大家一起享受快樂,托尼的靈魂變得高貴,觀念修養得到極大提升。

種族歧視是對人類尊嚴的踐踏與凌辱。

在雪莉和托尼兩人的公路旅行中,聽到的"黑鬼"稱呼,看到的黑人不能晚上出現在村莊,餐館可以扣下黑人洗碗,黑人不能用屋裡的衛生間,不能和白人一起出現在高雅的餐廳里,這都是對黑人尊嚴的踐踏。

眾生平等,人生而平等,不是白色人種就是天生高貴,有色人種就是天生低賤。

人們印象中的黑人應該是粗俗、不修邊幅,而主人公雪莉博士卻住在像城堡一樣的豪宅里,是一個擁有三個博士、會八國語言的鋼琴家,有著良好的教養和學識。

人們腦海中的白人則應是西裝革履,非常具有紳士風度,而另一名主角托尼卻大腹便便,和一大家人擠在狹小的公寓裡,會為了賺50美元而和別人比賽吃漢堡,碰到事情的處理方式往往是揮拳頭,市儈而粗魯。

為尊嚴而戰,讓人類精神高大。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曾評價雪莉博士說:"他精湛的技藝配得上神"(His virtuosity is worthy of Gods)。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雪莉博士本應家喻戶曉。但他一生低調私密。

雪莉博士為什麼要去南方為白人演出?為什麼受盡不平等待遇,還要給白人表演,跟白人握手?

故事發生的背景,1962年也是個奇妙的年份。196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隨後美國也相繼有30個州公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律條文,但這30個州中沒有一個是南方(馬里蘭州以南)的州。在這之前的1962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而雪莉博士巡迴演出要去的地方,就是問題最嚴重的南方各州。

雪莉博士就是要通過一場場表演來證明,有色人種並不低賤:他們一樣有禮貌,有才華,有涵養。

進行這么憋屈和危險的巡迴演出,雪莉博士並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他的兄弟姐妹,為了改變世人的觀念。個人靈魂的貴賤跟膚色沒有任何關係:一個白人也可能是個乞丐或小偷,內心卑鄙險惡;一個黑人也可以是個博士或醫生,高尚而善良。

要改變人心,需要的不僅僅是天賦,更需要勇氣。

因為他的目的就是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變人們的想法,這個社會推動不了的即使他力量微薄也要去做,雪莉博士是強大的,他可以放棄自己可以輕鬆得到的一切,為自己心中那一點光亮,為這個社會被黑暗遮擋的共容而努力,這本就是令人肅然起敬。

演出最後,雪莉博士作為演出的音樂家不能在飯店與白人一起就餐,為了尊嚴他放棄了演出。他到橘鳥為黑人彈奏白人禁止黑人彈奏的古典音樂,他與黑人一起發自內心的演奏爵士搖滾樂。

在回家的路上,白人司機托尼生病,雪莉博士親自駕車送托尼回家,這顛覆了僱主和僱傭者的關係,是一種平等、親密的兄弟情懷。當雪莉博士到司機托尼家過聖誕節的時候,托尼非常感動,這徹底顛覆了托尼此前的種族歧視。

追求尊嚴說到底是追求尊重,觀念是可以改變的,這需要勇氣和奮鬥;尊嚴是可以捍衛的,只要有勇氣和強大的內心。

《綠皮書》觀後感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2年,次年馬丁·路德·金做出了那個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不太了解美國歷史的觀眾,也能了解到當時黑人被白人隔離、歧視的情況。作為黑人,要依靠旅遊指南《綠皮書》,才能在旅程中準確地找到接納黑人的餐館和旅店。

電影的主角,一個是著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就越嚴重,為了保證演出的順利進行,他需要一個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機;另一個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業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養家餬口,於是他來應聘這個司機的職位。在一番糾結後,托尼·利普接受了這個工作,於是這段向南巡演的“冒險”開始了。

唐·雪利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被當時白種人不恥的黑人身份,一個是被當時上流階層引以為貴賓的藝術家鋼琴家身份。這兩個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開來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獲得熱烈的掌聲與恭維,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視、被隔離、被侮辱,甚至是被毆打的對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離,這也使得他對黑人身份下意識地排斥,拒絕聽黑人音樂,拒絕吃黑人喜歡的食物炸雞,拒絕玩黑人喜歡玩的遊戲,這導致了黑人群體也把他當成異類。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獨,既不屬於白人,也不屬於黑人,同時造成他對自我認知的偏離。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簡單多了。他是義大利人,是一個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為粗鄙、貪小便宜、同時受環境影響與生俱來地歧視黑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溫和的丈夫慈愛的父親,並且他總有一種能力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

兩人剛上路的時候,其實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對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親戚認為他一定幹不了一個星期就會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隱隱不喜托尼·利普的市儈和無賴的樣子。

在觀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場演出後,托尼·利普就折服於唐·雪利的才華下的,他讚賞唐·雪利對於音樂的天賦;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嘮嗑中慢慢打開了自己的心房,讓他看到自己的孤獨、疑惑與憤懣。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種意外事件,使得兩人交心,兩人都因為彼此成為了更好的人。

電影的高潮,在最後一站如約而至的到達了。在最後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廳吃飯,被羞辱的唐·雪利決定不進行演出。餐廳的管理員想要賄賂托尼·利普說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頂到了牆上。這裡體現出托尼·利普成長的完成,如果是從前那個貪財市儈的托尼·利普一定會收下賄賂後勸服唐·雪利,就算沒有賄賂,他也應該會攔住唐·雪利的,畢竟若是沒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後倆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鳥餐廳,在這裡,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體現了他成長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獨行地下意識與自己的同胞隔離,不再在意鋼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對黑人身份的認可。

電影看到結尾,放了幾張老照片,說這段故事源於真實事件,倆人在之後的歲月依然維持著友誼,直到20xx年倆人雙雙離世。看完電影的時候,就在想這份友誼是多么得珍貴與不易啊,兩人身份對立,階級對立,卻能相識相知,並將這份友誼維持到死去。

不過後來看背景資料的時候,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倆人就是普通的僱傭關係,甚至唐·雪利還開除了托尼·利普,倆人之後也沒有什麼聯繫。唐·雪利的親屬對這部電影表示了不滿,說這部電影的構思主要取決於托尼·利普的敘述,而沒有怎么參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醜化了他。

看來故事終究是故事,現實還是太真實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