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留影

五月,一個令人愉悅的季節,早就同三五好友商量好了,要借黃金周的黃金時間去嚮往已久的邊城鳳凰走走看看。

出發前三天的長沙都是陰雨天氣,直到走的那天早晨依然是陰沉的天空,本以為可以看到雨中的鳳凰。到了鳳凰,迎接我的卻是一個意外的晴天,真正的風和日麗,景色宜人。到了吉首,已沒時間再驅車去古城,先在同學處擠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便急急地前往,無奈你越是想見美好的景致,它就越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半路,在吉大讀書的同學提議先去奇梁洞看看溶洞奇觀,同路者四人中有四分之三的同意,只好忍住心中渴望,下了車。

雖然心中有點不情願,但剛剛走近洞口,我就被溶洞入口那撼人的氣勢所壓倒,心中不快一掃而光。據悉,此洞乃當年苗王所居住和商議大小事件的地方。洞內景致跟張家界、桂林等地的溶洞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沒法比。但它給我震撼的並不是其美景,而是洞內磅礴的氣勢,雖然苗王早已不在。

足可以跟一個中等體育館相比擬的議事廳,聲如洪鐘的石號角,崎嶇險峻的天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述說著當年苗族勇士們的一個個英勇的故事。我對這段歷史了解並不多,但看到這一切足矣。足以讓我知道為什麼歷代君主均視之為患,歷代帝王均要派出精兵強將以鞏固疆土了。

出了溶洞,已是正午,陽光從頭頂照下來,同長沙的一樣強烈,但遠沒有那樣炙熱,清新的空氣讓人神清氣爽。路旁各式各樣的小吃在我們進洞之前就引得我們垂涎三尺了。出來了,豈能放過?

烤羊肉串、炸螃蟹、各式泡菜……不用看,那股香味已經把你的胃給鎖住了。四個人一起,隨意坐到一張小桌旁,每樣要上一些。些許的工夫,一大盤美味就已下肚,在洞內一直咕咕叫的肚子早就不鬧了。

如果說這次鳳凰之游算是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湘菜,那么奇梁洞之行就是餐前涼碟了。古城才算得上是正餐。

吃飽喝足之後,在路邊等了好久才等到一輛有空座的開往鳳凰方向的車。一路上,本該是睡眼朦朧的時候,大家卻精神好得很。都睜大眼睛欣賞路旁的青山綠水,生怕錯過了哪一小段風景。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踏上了鳳凰的土地。走進古城,不覺有些微微的目眩,遊人多如過江之鯽,一對對,一群群,在你身邊遊走。還有不斷圍繞在你身旁招攬生意的阿媽、阿婆們,讓你無法擺脫,也不忍隨便拒絕其中的某一個。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比較便宜且舒適的家庭客棧,把身上的大包小包安頓好之後,便融入了遊人之中。環顧四周,攜家帶口的有,形單影隻的也有,更多的是三五好友,一路嘻嘻哈哈,興奮不已的年輕人。大家的笑聲叫聲融入了鳳凰滿街薑糖的香甜之中。

出了客棧的大門,一幅木製的遊覽地圖出現在我們面前,幾經研究,決定先去沈從文故居去拜訪沈老先生。對於我們這些喜好文學的青年來說,來到了鳳凰而不去拜訪一下沈老,無疑是對文學的一種褻瀆。

這是座始建於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的木質結構四合院,占地600平方米,分前後兩棟共10間。一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就是在這座古巷深處的院子裡出生,並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的。

走進大門,迎著我們的是沈先生的胸像和他孫女給他畫的畫像。

像上的先生面帶微笑,親切地看著在這裡進進出出的每一個人。不知他是否從中找到了新一代的文學人。右邊的書房裡擺著從北京舊居拉來的大理石桌面的老式書桌,就是在這張書桌上,走出了翠翠,走出了三三,走出了明眸皓齒的湘西妹子。書房的一面牆壁上,一幅娟秀的小楷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沈老的孫女沈星所作,由湘西一聞名書法家謄寫的《濕濕的想念》。一字一句婉婉道來,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卻讓人心頭溫溫的,眼眶頓有濕濕的感覺。

走出故居,在偏房留影留念,相片洗出來後,卻像極了《芙蓉鎮》的劇照,具體哪一張不記得了,但那種感覺卻很真實。

為了找到內閣總理熊希齡的故居,我們差不多走遍了大半個鳳凰古城。民國第一任總理有著傳奇的一生。天生聰慧的他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中舉人,二十五中進士,後點翰林。

1913年當選為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辭職。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歲。當時國民政府還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

在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個幽靜的小巷裡我們終於找到了熊希齡的故居,很難想到,一個享譽盛名的內閣總理就是在這樣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屋裡出生和成長的。四合院完全是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雖然比較矮小但很精緻,很富於苗族情調。

出了故居,向前200米就是美麗的沱江。來到江邊,已是黃昏,夕陽的餘輝落在江水上,閃著點點金光,給傍晚的古城更添加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船上的艄公招呼我們上船,看著江心那一個個身著橘黃救生衣,興奮地與岸邊苗家女對山歌的人們,大家的興致一下子上來了。好不容易爬上了靠岸的船,穿了救生衣坐下,只等船尾的艄公開船了。

竹篙輕輕一撐,船離開了碼頭,向江心划去。在來鳳凰之前,無論你看過多少沱江的照片,不管你讀過多少描寫此間的散文,這一碧清流,你還是無法想像。一葉扁舟漂在碧綠的江面,清澈的江水溫柔地、靜靜地撫摩著每一葉漂過的小舟。柔柔的水草被流水梳理得婀娜多姿,在水淺的地方,有頑皮的草葉伸出水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終究還是要回家的:你看那葉尖依然彎向水中。一半伸入水中,一半長在岸上的木質吊腳樓已然不多,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磚土結構,但在外牆貼上一層木板,倒影在江水上依舊動人。

焚紙塔伴江而立,高七層,白石青瓦,造型樸素而又玲瓏,盡彰儒雅之氣。艄公告訴我們,這塔本只有三層,現在看到的是後來重建的。它的特別之處並不在於它的造型,也不在於臨水而建,而是它獨特的用途。此塔乃為焚紙而建。凡寫有字跡的紙,不得隨便丟棄,更不能當垃圾。由此足可見鳳凰人對文化的崇敬,就連寫有文字的紙也當神物一樣,在塔中焚化。

得知這些,我更相信,只有這水的秀美,才可能育出沈從文、黃永玉這樣的風流才子,只有這水的靈氣,才可能潤出宋祖英那樣甜美的歌喉。

順水而下,穿過虹橋的橋洞,高高在上的奪翠樓便闖入眼帘。占距臨江制高點的奪翠樓氣勢足可想像。只可惜我們去時正在維修,無法看到其全貌。不知道這“奪翠”二字的來歷和含義,但黃永玉先生用此詞做為自己畫室的名字,一定有他的原因。

向艄公詢問沈老的墓地,他告訴我們在沱江的下游,如果要送下去就不能把我們帶上來了,因為下游水急,逆水上來很難,問我們去不去。前面6個人已經同意去了,可最後面的兩個老伯因為船一直在進水,不肯去了,只好作罷。這也是此行最大的遺憾。默默地向著聽濤山的方向對沈老說:“沈老,我們來看您來了。”看著那一碧青山,心想這一彎江水該把我們的祝福帶到吧!

從船上下來,落日已躲到了山的那邊,江邊的吊腳樓里的燈光亮了起來。順著小巷,不知不覺間來到了“民間工藝一條街”,街道兩旁招牌林立,獨具湘西民間特色的蠟染,扎染,紙紮,銀飾,木雕、玻璃吹花等等各種商店,一家挨著一家,老屋內的光線暗淡柔和,再掛上深色的蠟染,扎染飾品,顯得深邃,神秘。想必這就是古城的鬧市吧。窄窄的街道里聚集著天南地北的遊人,各個鋪面前都是人頭攢動,好不熱鬧。臨街的飯館,鍋灶都擺到了門面外,血粑鴨、酸菜魚、燻肉、社飯……香香的,濃濃的,辣辣的味道直往鼻里鑽。隨意找了一間飯館,點了一個酸菜魚,40塊錢,好大一盆,下面把火鍋點上,還沒拿起筷子,那股濃烈的酸辣味就引得你唾液腺分泌加快,讓得你顧不上什麼淑女風範,撲上去先大快哚夷一番。吃過好久了好久,口中那濃濃的香味依然讓我們久久回味。

古城的美食以濃烈的口味讓我們回憶,而古城的一草一木,苗家女的一顰一笑留給大家的卻是淡淡的記憶。

在鳳凰停留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天,作為過客的我,僅僅是留下了一點點片段在記憶中,這種記憶不會濃烈,卻將是久遠的。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想著鳳凰小巷中的青石板,浮躁的心漸漸平靜下來,這就是鳳凰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