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作文

慎獨”指的是 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 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 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 的現實價值。較新的解釋[編輯本段]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獨的解釋:《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係,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明儒中,則有: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盡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左傳》:“慎守其一”《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生活中的慎獨老百姓生活中的慎獨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約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慎"就是謹慎;"獨"就是單獨,也就是突出,出頭;自古就有"槍打出頭鳥"的說法,慎獨是融合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中庸之道,要謹慎做"出頭鳥",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事情就是在一個單位中做事情不能超過領導,甚至不能跟領導平起平坐,生活中的慎獨基本是流行的潛規則,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也是國人的一種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