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學習生活

說到學習,假如還是以前的方式來評比成績,我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拿的出手的。因為大學這四年從沒有很好去面對哪一場考試,不管是公共課程還是專業課。現在我對於記憶背誦類的考試已經是深惡痛絕之,雖然有些東西背背還是挺好的。於是我本著這樣一個原則:只要是感興趣的科目我就認真聽並認真考試,否則全部的過程包括上課考試都是“行屍走肉”一般。業餘我可以發展一點小“副業”,比如網站設計、photoshop之類的。所以當修課的成績單下來時,裡面有高分也有低分,60-97之間。還好沒有一門科目掛了,相比而言還是比較幸運的,這樣的情況可能也會發生在許多同仁身上。我的學習生活應該包括下面幾個方面:早起、上課、課後作業三大塊。

早起。早起對於中學時期的我們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到了大學我漸漸發現自己變的很懶了。四年前當我還是一個freshman的時候,頭一次聽說了早操點名制度(好像現在的xdxm們已經不用了)。好在這個習慣還是在軍訓期間就練成的,一開始我還是很積極的投入到這項制度的遵守行列。每天六點起來準時騎腳踏車到北廣場(當時我們還是在文昌校區生活的)點名報導,在報導的前後(視起床的早晚)買好早點,或者先在食堂或點完名再找個幽靜地點解決早飯。無論如何,點完名接下來的事情便是有課就去上,沒有課要么跑到圖書館看半天的書籍,要么就驅車向後山狂讀書。現在業已非常懶惰的我回想當年那種精神都不禁為之自豪。

上課。許多同學以逃課多少為自豪,其實對於這點我倒是沒有什麼感覺。只是記得大一幾乎沒有逃過課。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一概照單全收,一課不拉。之後反而是大三了漸漸把一些無關緊要的課程如計算機多媒體等自己已經掌握得差不多的或者不感興趣的非專業課程放開不去,當然也只是少數的不去上課。總結四年經驗,其實覺得有些課程上的很冤枉,逃課做法從某個程度上還是可以理解的。學校的教學計畫由於還是執行老版本的內容所以一些課程,至少是我認為不應該開的課程都原原本本的執行下來了。制度的力量不是一兩個人的抱怨就能平息的,雖然它可能很不合理,但是還是得要經過長時間的集體的努力才能改進。無奈,我們這一屆只能適應業已制定的大綱計畫了。說道教學我特別欣賞耶魯大學的研究生授課方式:耶魯的研究生據我所知一般上課的時候不是教授在講,而是全部由研究生來講,這樣就迫使研究生們每天必須花費很大一部分時間來閱讀分析。大家都知道,大學學習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主學習,大學教育也應該是一種引導式的教育,這就是大學和中學一個大區別之一。而現在至少是我所經歷的大學教育,在課堂上的氣氛基調是教師授課,而教師學生互動較少亦即仍停留在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體系內。沒有一個中間過程,學生們輕而易舉的學會了一些東西,然後又迅速的忘掉,雖然上課的過程師生都很累,但不幸的是我們真正獲得的卻很少。不排除有天才能過目不忘的,也不排除有思維敏捷者可以提出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問題在於前者缺少思考,後者沒有學術的積澱理論達不到一個深度,最大的問題是多數人的學習怎么辦?大學的教育目前已經不能算是精英教育了,所以當代的大學教育和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本科精英教育是沒有辦法比較的。難怪有那么一大批的老教授感嘆現在的本科生和原來的本科生相比真的相差很遠,這是可以理解的。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能耐得住寂寞、肯專研、能吃苦的精神確實是值得我們乃至於我們下一代學習的。

課後作業。說起作業我不能不提從大一就開始的我們班主任鄧聯合老師給我們布置的每學期六千字的讀書報告。在當時,六千字也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加上還要讀許多的書籍,這個任務還是不簡單的。而且課程繁忙確實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出去雙休恐怕留給我們的時間無幾。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有時間和激情把有限的時間和經歷投入到無限的社團活動中去,卻也因此馬虎了應該認真做的課後作業。只是到了大學第二年便幡然醒悟,學習讀書是第一要務,此後便有點離世的味道,好好享受了每一次的作業。

理清一下大學四年的學習,除了一些不擅長的考試之外,讀書學習我還是借鑑了爸爸傳授給我的技巧:讀書得有條理的文摘筆記,還要有讀書筆記,這樣有助於知識的深化理解和創新。我前者做的差強人意,後面一點也只是做了一點點,不然學術貢獻可就大了,至今還是很遺憾沒有聽爸爸的話。時間既然已經過去,所以還是讓遺憾也成為一種過去吧,因為還有很多的任務擺在我的面前!想想未來的工作狂和學習狂會是以一個怎樣的狀態面對新的環境呢?我自己都難以想像!至少我得學習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那種專研、刻苦的精神,這樣我才能創造出新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