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詩歌同行的作文

四歲時就開始背詩,這當然是被大人強迫的,小時候不識字,只能死記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詩。上學後,識字了,老師也叫了些詩,但僅限於解釋詩意。直到升入國中,我才算與詩歌欣賞結識了。很多詩都只有一個平凡的故事,有時小到不足掛齒,但詩人卻能把他它寫成千古名句,廣為流傳,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詩有很多派別,有豪放派,婉約派……,不同派別的詩有著各自獨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詩屬於與豪放派。有“飛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銀河落九天”的大氣,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滿,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山”的抑鬱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對權貴的蔑視和傲然……

李白的詩是多樣的,精彩的,每首詩的感情基調都與詩人的經歷有關。當他沒被重用時他有的是自信;當他位居高位時,他意得自滿,豪邁大氣;當他看見朝廷的醜惡之面時,他有的是偉岸的性格,蔑視權貴;當他因而遭人排擠而離開時,他也會抑鬱、迷茫。

想要品味詩就必須了解詩人生平際遇乃至社會背景。想看懂它並不難,但只會得到一些膚淺的東西,毫無深意。當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時,得到的是無窮的感悟,是真諦。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詩人同呼吸,同悲歡,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會有想去安慰他的衝動。我們在欣賞詩,也在欣賞詩人,更亦在欣賞社會,我們樂在其中。

在讀《蜀道難》時,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詩人那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令人入迷。

我被他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像所深深吸引,他給我創造了一個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再加上它的浪漫色彩,使我如痴如醉。

想要真切地欣賞一個類別的詩,就必須同時欣賞其他派別的佳妙。

杜浦的《春望》會讓人憂傷,戰爭讓人們與至親分離,背井離鄉。孟郊的《遊子吟》讓人回想起母親昔日的關懷,一陣暖意湧入心頭……

每一次欣賞都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悸動。

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我願陶醉於這詩的魅力之中!

很小很小的時候,老師就帶領我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老師一句,我們一句,朗朗書聲,餘音繚繞。不是說我們書讀得有多好,而是詩歌確實有一種意境。

再後來,從“小時不識月”到“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一句句優美的詩歌,一句句豪言壯語,陪我走到後來,同學們也都長大了,學會了篡改,愛嘮叨:“春天不洗澡,處處蚊子咬。夜來巴掌聲,蚊子死多少。”聽到這些,我總會說,讓開讓開,再做一個bye—bye的手勢。對於詩歌,我情有獨鍾,壯志豪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陸游在《元日》中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于謙也在石灰吟中寫到:“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還有杜牧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也表達了他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這抒發的是源自內心的純真感情,能洗淨我們心中的污點,陶冶情操。

人與動物,尤其是與冷血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感情的,無論是誰。有人說曹操,他屠過城,沒有感情,可他在《短歌行》中寫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龜雖壽》中的:老駿伏櫪,志在千里。都抒發了曹操的豪言壯志,一口氣否決了前面的說法。

一帶武將張飛喝酒時,也拿漫天大雪作過比喻:若是玉皇蓋金店,師石灰啊師石灰。乞丐朱元璋在登基的時候,曾作詩道:“雞叫一聲噘一聲,雞叫兩聲噘兩聲,三聲喚醒扶桑日,掃退星塵與殘月。”妙絕!前兩句也許不成詩,但拉通全文,才知道原來是為了給後文作鋪墊,不 愧為乞丐皇帝。

生活中不缺少詩歌,而是缺少發現詩歌。“書到用時方恨少”談吐時詩歌能增加你的魅力。不要說沒有適當的是個,而是你在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