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作文:中秋節我家鄉的糍粑中秋味道

中秋節,以赤水河兩岸人民的習俗,一定得打糍粑,並且還很濃重,那種糍粑過節的味道,把我的童年都熏醉了,如赤水河兩岸的滿山霧海,真還有些看不清童年過中秋節的歲月色彩。

“中秋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這一句俗語在我家鄉盛傳,也許那時小孩子想吃糍粑,編出來的俗語,也許這其中有古老的故事。就因為有這句俗語一直流傳在民間,中秋節的糍粑,才對我的童年有一種特別親切的過節味道。

中秋節是我們從端午節盼來的,也是我們一天一天數過來的,過節了,有好吃的東西,包括我們思念的糍粑,中秋節前一晚,父母把酒米(就是糯米)放在水裡泡上一晚,第二天一早,酒米就上甑蒸熟,然後放在石對窩裡,用糍粑棒打,但需要很大的力,因為熟酒米有很大的粘力,打好的糍粑,用木盆把它用糍粑棒粘上米,放在木盆里,當然,這時它很燙手,就用冷水降一下手的溫度,然後放在簸箕(一種竹編的器具)上並撒了很多米麵,用於分隔糍粑,免得她們粘在一起,大人們先做一個最大的,有面篩那么打,這個是送外公外婆或者是未來女婿送給岳父岳母的,否則別人會說你不會過中秋節,也不懂人情世故。留下來的才做成成小的糍粑,等它稍冷一些,才放在鐵鍋是烙成黃殼的糍粑,那個黃殼吃起來才香呢,粘著黃豆面吃,別有一翻風味,若家庭好的,就不用黃豆面放糖精粘著吃,直接用白糖粘著吃,可在60、70年代,那可是很奢侈的享受喔!

家中打糍粑時,我家中的那隻饞貓,也在旁邊叫過不停,這時,我媽媽會它戲弄我們小孩,說我們如那隻饞貓一樣。因為貓吃糍粑——怕脫不了爪子,這條俗語後來引申為做了壞事,是脫不了身的。同時,大人也怕我們吃糍粑時,梗住喉嚨,有一年中秋節的早晨,我們赤水河對岸,就有人吼到河對面的人家,不要打糍粑吃了,張老漢的兒子,吃糍粑梗死了啦!但我們小孩還是吃,只是大人們擔憂而也。在我們那裡,中秋節只是過早上的吃糍粑,晚上就沒有什麼一家大小在月亮下,聽大人們訴說今年的收成,同時也聽大人們講中秋節的來歷和相關的故事。若家裡很富有的,就有一部收音機,聽著收音機里的故事和唱歌,那時真希望收音機里的故事和唱歌的人,都能看到,後來,1980年,我家中買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中秋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還在電視機前度過。我哥說別人來我家看電視,每人收5分錢,因為那時看電影要收1角5分錢的門票,我媽說,都是鄉里鄉親的,收什麼錢啊,那時電視是免費的,可是,那時我們村才只有我們家一台電視,並且只能看那幾個台,電視螢屏上還有好多雪花呢!

中秋節的糍粑,比中秋節的月餅過節味還濃。月餅在農村稀有物,並且也沒有如今那么多那么貴,2角錢一個就算很貴的,那得花很多錢,月餅那時是用豬肉和橙皮,加一些水塘和麵粉做成的,好象是街上那些餅家店自己做的。我們都很少吃上。

如今,我離開赤水河18年了,過中秋節沒有了糍粑,也沒有了中秋節那種糍粑過節味道,雖然商場有中秋月餅商戰中秋節很濃的味道,可我依然思念赤水河邊中秋節的糍粑味道,它一直伴我成長。只有它才讓我吃出五彩斑斕的童年和我的中秋節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