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關於議論文寫作複習指導的一點嘗試

常州市新橋中學 劉成 郵編:213032

詩歌是抒情的,“詩忌說理”。可是,許多優秀詩歌不但情切而且理真,給人薰陶享受也給人思考啟迪。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情景交融中蘊含了站高望遠的哲理,亘古不變。像這種說理的詩很多,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詩的題旨,完全可以寫成議論文,只是或許需要洋洋灑灑數千言。另外還有李商隱和王安石的《賈生》二詩,是對漢代的賈誼見解不同的評述;羅隱的《西施》和崔道融的《西施灘》則是為背了千百年“傾吳國”黑鍋的西施鳴冤叫屈的,同是非常典型的說理詩。

“詩忌說理”,但詩又可以說理,其實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任何文體的寫作方法都不是單純的。記敘中可以議論,議論中可以抒情。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議論文的形象性語言和情景式構思,我們也完全可以要求和指導學生在議論文體的寫作中運用一些抒情技巧,融入自己愛憎情感,增添一份思辨色彩。 因此,抒情性的議論文從理論上是可行的,那么,它有無現實意義呢?首先,從議論文的終極目的來看是有的。議論文是一種靠“講道理”和“擺事實”來說服別人的文體,也是為解決各種問題而尋求相應對策的一種文體,它固然需要精闢的論點,詳實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來達到目的,但是,如果僅僅這樣板著面孔說理,不但會削弱文章的力量,而且也不容易使別人“心悅誠服”。相反,飽含深情的議論則會依靠情感的力量去征服別人,這種征服是徹底的征服,永久的征服。這就好比班主任與“問題學生”的交談,板著面孔地“講道理擺事實”,最理想的效果可能就是期盼學生明白和接受後能點點頭,但師生之間如果是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我們會看到學生在點頭之際滿眼淚花。其次,從備考的角度來講也是有的。2002年聯考語文大綱曾明確要求“感情真摯”,把是否具有真情實感作為文章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這無疑也是對每一位考生和每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實際上考試作文我們可以看成是考生和閱卷老師交流的橋樑和零距離的接觸,自然,情感是最好的紐帶,是征服閱卷老師最好的武器,也許不能直接得分,但對獲得印象分卻功不可沒。毋庸置疑,抒情是詩歌和散文的拿手好戲,但是,對大部分同學來說,特別是對普通中學裡的大部分同學來說,能寫出較高品位的散文、詩歌和小說來的畢竟是極少數,並且對於這極少數同學來講也是很不容易的。相對來說,議論文體有比較固定的模式,比較容易入格,因而也比較容易獲得基準分甚至較高分數。在議論的基礎上學會情感的抒發,學生就能“悟一沙一石之幽思,闡一言一行之玄奧”,“折射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閃光、人生真義的感悟”,“表現出難得的意趣、情趣、理趣”。請看下列圖表:

廣東省2003年聯考作文得分情況分析表

文體

類別 議論文 議論性散文 記敘性散文 故事小說 套用文

比例 28% 37% 27% 6% 2%

均分 38.6 43.5 43.1 44.5 36.5

(此表數據由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江蘇聯考閱卷負責人高朝俊提供)從廣東省2003年聯考語文得分情況分析表可以看出,寫單純議論文的同學比較少,而寫抒情性議論文(圖中稱為議論性散文)的同學最多,平均分也是很高的(僅次於故事小說)。另外,從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來看也是有的。對十八九歲的高三學生來講,正處於青春萌動時期,多愁善感,詩一樣的情感詩一樣的年華需要詩一樣的言語來描繪,“詩的韻味與理的旨趣交相輝映,俊逸的情思與斐然的文采妙合無垠”,使文章“靈氣搖盪,魅力四射”。所以,我們在複習備考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寫議論文的抒情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那么,怎樣在議論文中進行情感的抒發呢?

一、欲就名篇美文名。很多同學作文時,並不講究標題的新穎別致,豈料,標題就如一個人的名字,當你聽到諸如“張二狗”、“李麻子”、“王大刁”等庸俗的人名時,你肯定會以為這人要么是猥瑣鼠樣之輩,或者滿臉橫肉、偷雞摸狗之徒,打死你恐怕也不想結識他,相反,諸如“張翠”、“李姬”、“王妃”等芳名,定會給人一種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幻想。所以,人需要一個動聽的名字,作文也需要一個好看的標題。人們也常常用“久聞大名”、“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之類的詞語來表達對對方的仰慕和讚頌,說的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名的感受。常言說,文如其人,可以說先構擬一個別致新穎富有個性的作文題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如今年聯考的滿分作文,單從題目來看就獨具匠心,並且能感受到小作者們內心深處蕩漾的情潮,令人難以忘卻。如《拭去眼前的浮塵》、《放下感情的葉片》、《信任陌生人》等題目理性中流淌著情感的溪流;《與你同行》、《海棠依舊?綠肥紅瘦?》、《我心依舊》等標題深深情意里文采飛揚。比起一般考生如出一轍的《談……》或《論……》等形式的標題及“話題”式題目來,真是讓人情為之動,心為之倒。思擬一個飽含情愫的題目,首先要透徹把握作文的要求,充分挖掘知識儲備和生活積累,善於想像和聯想,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或比喻或引用或擬人或仿句;要善於根據“話題”來尋求生動的喻體,並且要儘可能地選取寄寓了情思的意象,如藍天白雲、朝霞夕暉、小橋流水、綠葉鮮果、雨街深巷……這些都能夠引起人們美好的回憶,激起對未來無限的憧憬。

二、援文引詩華文氣。“腹有詩書氣自華”,書香之人,無需金銀首飾的點綴和香水脂粉的化妝,但其氣質、內涵和修養之高雅和淳厚是超凡脫俗,無與倫比的。同樣,一篇文章如果能行雲流水般地引典援詩,也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平添一份古色之美和意韻之美,議論文也不例外,因為傳唱千年的詩詞經典是古人情思的結晶,更是經歷了歷史風花雪月的奇葩,引用之,詠誦之,則是穿越時空的接觸和對話,是今人與古人愛跟愛的交流,情和情的融匯,心與心的碰撞。在每年聯考的滿分作文中,許多考生都不失時機地引典援詩,,以此來提升作文的檔次和品位,進而也獲得了理想的成績。如2003年滿分作文直接引用的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公正杯”中學生電視辯論總決賽》)“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勿為情所障目》)又如2002年聯考優秀作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選擇追求,選擇無悔人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輕重之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選擇古典,讓心寧靜》)。當然,最妙的還是間接引用,不留任何痕跡的引用,或引用詩句的某部分,或把詩句有機地融為自己作文語言的一部分,這樣,詩已不是詩,而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自己的作文語言也成了詩化的語言,讀來酣暢淋漓,美不勝收。如鮑鵬山的《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篇美文:

“只是,有誰看不出他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呢? ”

此句化用了《紅樓夢》里的一首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同時,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造化鍾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馘”的哲人身上啊! ”

此句先後間接引用了陸游的《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論語》里顏淵對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讚嘆。另外還有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和《列禦寇》“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

聯考滿分作文里這樣的化用比比皆是,如 :“透過這副眼鏡看路人疏客,敗柳殘絮,枯藤老樹,流水落花,地衣紅皺。”(《有色眼鏡引發的聯想》)這句妙語驚言同時引用了下列詩句:“燈冷泉中夜,衣寒地下秋。 青松弔客淚,丹旐路人愁。”(岑參詩)“別後經年兩不聞,誰期今日鳳臨門。 愧無兼味延疏客,幸有清茶奉故人。 舊事重提頻捧腹,心聲盡吐每親身。 夜來還作對床語,更鼓遙傳窗色深。”(席慕容《相逢》)“人去遠,縱凝眸,也難留。斷鴻聲里,敗柳殘煙,離影孤舟。”(《訴衷情•登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淨沙秋思》)“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後主【浪淘沙】)“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後主〖浣溪沙〗)“紅皺曬檐瓦,黃團掛門衡。”(孟郊和韓愈的《城南聯句》)真是句句化用,出神入化。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仿句的修辭方法仿寫出含情帶意的佳句來:

“欲識廬山真面目,尚須不在此山中。”(《漫談感情與認知》)這句就是根據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仿寫而成,讀來別有韻味。

我們還可以採用整句的方式,運用對偶或排比,不僅增強文章的層次美和韻律美,而且也可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語句情感充沛,讀來琅琅上口。如:

“流年似水,不應該只將淚光鐫刻;風雨如晦,總用於把羽翼高振。”(《捕捉理性的靈光》)

“理智與情感戰爭,從亘古到如今;情感與理智同行,由滄海至桑田。”(《與你同行》)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為花給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摯友,因為蜂給予她生命的延續。”(《學會歷史般的旁觀》)

三、情敘事例展文采。議論文的寫作少不了運用事例作論據來證明論點,擺事實就涉及到事實論據的選擇,在我們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一般只注重事實論據的“準確性、典型性、集中性、真實性和時代性”,卻常常忽略了事實論據的生動性和文學性,導致論據尤如枯枝敗葉缺乏靈氣,更似木乃伊殭屍一具。而我們同學在敘述事實論據時,也常常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上,面無表情地客觀敘述,顯得呆板生硬,而我們倡導學生在議論文的寫作中,與事實論據應是一種對話關係,要融入自己的愛憎之情,好惡之意,喜怒之色。事實論據的生動性一在於事實本身的感人動情,二在於作者飽含深情地引述。在飽含深情的引述中,展盡寫作的文學才華,在別人接受你觀點的同時,一股濃濃的情韻也撲面而來。如下面的例子: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在這裡實際上列舉了自古以來為民疾苦而呼籲的人,廣大勞動人民,歷史上的改革家發明家……讚美之情溢於言表。魯迅先生在例證時,常常是這樣,飽含深情,愛憎分明。同樣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又這樣寫到: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

“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拿來主義》)魯迅先生“論時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類型”,在此處,揶揄之情嘲諷之意入骨三分,讀來令人警醒!

許多考生其實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如一浙江考生在《我心依舊》中是這樣引述事例的:“俄國人對我說:‘河流和草地最美,他們是我的夥計。’印度人對我說:‘飛鳥和天空最美,他們是我的母親。’日本人卻說:‘草葉和冰雪最美,他們是我的戀人。’而中國人說:‘大漠孤煙、小橋流水、明月清泉、野渡橫舟最美,他們是我的歸宿。’”這就是選材的生動性,由此也可窺見作者出色的文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