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譯文及賞析

《天淨沙·秋思》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天淨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⑵,

小橋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風瘦馬⑷。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⑸。

注釋

⑴天淨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天淨沙·秋思》翻譯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

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前行。

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賞析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自屈原的《離騷》起一直延續到現在。《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內心的情意活動起來。那又是什麼東西能讓外物動起來呢?《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他認為,這種能讓物動,從而引起你內心感動的是‘氣’。那氣又是什麼呢?古人認為,宇宙間有陰陽二氣,是它們的運行才產生了天地萬物和四時晨昏。譬如:夏天陽氣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極點就開始衰落,陰氣漸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際陰氣最重,因而草木衰敗。陰到極點又轉為陽,陽生而萬物長,所以春天就會百花齊放。由於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內心也就隨著這些變化而感動。春天草木的萌發讓人聯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歡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離騷》中屈原嘆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宋玉在《九辯》里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陸機《文賦》云:“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們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