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冊語文文學常識

期末考試,已經越來越逼近了,考生要抓緊時間複習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二下冊語文文學常識,希望對你有幫助。預祝大家考試順利!

1.《海燕》是高爾基早期創作活動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詩。運用象徵手法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鬥爭。文章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海燕的性格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步鮮明,海燕的形象隨著這暴風雨的漸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2. 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楊禮讚》托物言志,文中的白楊樹象徵西北敵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不平凡”三個字是作者抒發讚美之情的基礎,也是作者用來結構文章的感情線索。

3. 郭沫若《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4. 《馬說》作者韓愈, 唐朝文學家,採用托物寓意的寫法,針砭時弊,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知識分子的憤懣和不平之情,對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統治階級進行了嘲諷和鞭撻。

5. 當代作家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一文中,抓住紫藤蘿瀑布的特點,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從“流動向前”的紫藤蘿瀑布中,得到向前奮進的力量,表現了他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情感。

6. 《陋室銘》中的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7. 抱負。本文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8. 《紀念白求恩》是毛澤東同志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寫的一篇紀念性文章。

9. 《敬業與樂業》作者梁啓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本文運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提出論述的中心敬業與樂業,然後論述敬業、樂業的重要性,最後總結全文,勉勵人敬業樂業。為證明論點,本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

10. 《多一些寬容》通過有力的透徹分析,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並逐層說明了人們怎么樣才能寬容相處,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11.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作者周國平,體裁是哲理性議論文,本文的題目——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就是文章的觀點。為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選用了的事例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

12. 《沙漠裡的奇怪現象》作者是竺可楨,我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我國近代氣象事業創始人之一,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屬於文藝性說明文,說明對象是沙漠裡的奇怪現象。用故事和例子來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例如開頭運用神話的形式來引出法顯、玄奘的例子,其作用是: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引出說明對象。文中說明與敘事相結合,綜合運用詮釋說明和引用說明等說明方法。

13. 《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作者是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本文以人類對聲音和樂音的知識愈益增多而又愈感無知的情況為據,說明了人類的知識是有限的,勉勵人們不斷探索未知的世界,揭開事物愈來愈多的隱秘。

14. 《活板》作者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代表作為《夢溪筆談》,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本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明,活版製作過程是制字——製版——排版,排版部分又是按照布字——火煬——按平程式。說明方法有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

15. 說明文《核舟記》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明朝人。本文選自清朝人張潮編的《虞初新志》。 全文採用總—分—總的順序,具體介紹核舟時採用空間順序: 先船中,再船頭,接著船尾,最後船背。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本文通過描繪一個小小的核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讚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

16. 《叫三聲夸克》課文以盒子裡面有盒子為比喻,來說明物質結構的特點,本文說明方法有打比方、舉例子,最主要的還是分類別。文章內容以人們對物質結構的探索研究的過程為順序,說明物質結構,介紹物質結構研究的成果,只有恰當的運用分類說明才能把有關內容說明清楚。本文的語言特色:平實、準確、通俗、幾乎口語化。

17.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中的“紅”應該理解為“萬紫千紅”。題目的作用:一是,抓住人們所熟知的花的特徵提出問題,有助於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設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體部分從六個方面說明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開頭,使文章脈絡分明,節奏明快,增添了藝術情趣。本文按照由主到次、由內到外、由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安排材料的,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

18. 《孔乙己》作者魯迅,選自《吶喊》,是魯迅的第二篇白話文小說。小說通過對孔乙己悲慘一生的描寫,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的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更著重地表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關係的冷漠,暴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

19. 《范進中舉》選自吳敬梓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小說運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通過范進中舉發瘋以及中舉前後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不僅尖銳的諷刺了用功名利祿扭曲了讀書人心靈的科舉制度,而且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整個封建社會。

20. 《口技》作者清代林嗣環,選自《虞初新志 秋聲詩序》,本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貫穿全篇,按時間先後安排寫作順序,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

21. 《變色龍》選自《契訶夫短篇小說選》,作者契訶夫,俄國作家。小說塑造了一個趨炎附勢、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藝術典型,“變色龍”已經成為善於變化和偽裝的代名詞。小說六次判定,五次變色,通過語言描寫(對話)和“脫”“穿”軍大衣的細節描寫,揭露了沙皇專制統治的黑暗腐敗,也揭示了小市民階層麻木愚昧庸俗的社會病苦。

22. 《窗》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作品,小說以兩位重病人相互之間所持的態度為線索,通過對比,表現了美與醜兩種截然不同的心靈,體現了極其深刻的揚善貶惡的道德力量。 22、《錯過》作者劉心武,這篇雜文以辯證的觀點闡述了對“錯過”的正確認識,全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安排思路,巧妙的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很有說服力。

23. 《散步》作者莫懷戚,這篇散文以“我”為中心,以“我”和母親的關係為主線,漸次展開了一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係,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4、《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是一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之辭。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勉勵後輩專心向學,刻苦自勵。本文注重運用記敘描寫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24.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作者李瑛,當代詩人。詩歌通過塑造“一棵樹”這一藝術形象,抒發了熱愛人民、關心人民的深厚感情,表現了為人民服務,為人類獻身的強烈願望及崇高感情。

25. 《有的人》作者臧克家,詩人、作家。詩歌採用對比的手法,謳歌了像魯迅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

26. 《悼念瑪麗·居里》本文作者深切懷念了與居里夫人長達20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高度讚頌了居里夫人的高貴品質,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遠勝於才智,呼籲歐洲科學家繼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

27. 《藤野先生》作者魯迅,選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日本老師全名是藤野嚴九郎。本學期我們還學過他的一首散文詩《雪》,選自他的詩歌集《野草》。

28. 《雷電頌》選歷史劇《屈原》,作者郭沫若,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29. 《海燕》選自《高爾基全集》,作者高爾基,前蘇聯作家,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和劇本《小市民》等。

30. 《五柳先生傳》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

31. 《馬說》選自《韓愈文集》,作者韓愈,唐朝著名文學家。

32. 《送東陽馬生序》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學家。

33.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選自《劉禹錫集》,作者劉禹錫,唐朝詩人哲學家,著有《劉賓客集》。

34. 《赤壁》選自《樊川詩集》,作者杜牧,唐朝著名詩人,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35. 《過零丁洋》選自《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36. 《水調歌頭》選自《東坡樂府集》,作者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37. 《山坡*潼關懷古》選自《全元散曲》,作者張養浩,元代散曲作家。

38. 《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9.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40. 《醉翁亭記》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

41. 《滿井遊記》選自《袁中郎集箋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稱為“公安三袁”。

42. 《行路難》選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大詩人。

4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選自《杜詩詳註》。作者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唐代大詩人。

44. 《白雪送武判官歸京》選自《岑參校注》。作者岑參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

45.《我的第一本書》選自《文化名人憶學生時代》牛漢,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著有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等。文題理解:“我的的第一本書”是指作者童年時代用過的有特殊意義的國小教科書,也是指作者人生的第一課。作者以此為線索,回憶了童年時代苦難的讀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