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49)

1、德國的公民教育

在原西德的舊都波恩市,有一家不太大的書店。人們進進出出,若喜歡書架上的書報、雜誌、地圖、小冊子,就可以揣進自己的提包;如果書架上沒有的,就翻閱書店提供的書目,順手取來訂單,填寫以後,交給服務台的小姐,就可以回家等待通知,然後再來取書。

原來,這裡是“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的門市部,所有的書籍都免費供應。

聯邦政治教育中心於1952年建立,其開辦的緣由是出於這樣的認識:民主自由的制度不僅需要有白紙黑字的憲法及其相應的法制體系,更為重要的是民主自由的公民訓練。

這裡的出版物有《議會通報》和《政治教育信息》,出版的宗旨是讓人民知道比時事新聞更加系統的國內外信息。有關中國的《政治教育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篇》,10年內已經改編了兩次,參加編寫的撰稿人多半是漢堡亞洲學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另一本《中國國情》是關於中國文化環境中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的全面分析,厚達698頁,從孔孟之道到台獨主張,從大陸的文盲人數到改革開放的經濟成長率圖表,還有中國歷代皇朝年表和現代大事年表,一一娓娓道來,詳實列舉,最後附有八張彩色的歷史地圖。對於中國已有這么多的材料,對於美國、蘇聯、東德、其他歐洲鄰邦,材料更加詳細。另外還有許多專題的小冊子。其中《政治畫報》的“編後欄”附有三條頗堪玩味的編輯準則:並不醜化什麼,務求列舉問題;並不美化什麼,卻也列舉正面實例;不搞先入為主,但求引起反思。在門市部的櫥窗里陳列過一幅大字標語:“我需要的正是多種信息,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表達了青少年讀者對政治教育讀物的正面回應。

2、哈德的遺憾

美國德克薩斯州有一個富翁名叫哈德,他臨終前家人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他用盡全身的力氣說出了最後一句話:“我好想開一次小提琴演奏會!”

哈德自幼酷愛拉琴,他的最大願望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小提琴家。然而他一直默默無聞,家境也日漸窘迫,他再也無法忍受因貧困而遭到輕蔑,一狠心摔了小提琴,並發誓永不拉琴。後來他在獲取財富的道路上成功了,然而卻永遠離開了小提琴。有人覺得哈德的遺憾沒有道理,因為如果他堅持拉琴,結局很可能是一世窮困潦倒。然而我卻認為,這是一種深刻的遺憾,它道出了人生的一大悲哀。

什麼是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呢?答案可能因人而異,千差萬別。財富的積累並不等於幸福的增加,而心靈的扭曲卻是痛苦的根源。陶淵明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不做,歸隱田園,吟詩作賦,自甘清貧,自得其樂!他是成功的、幸福的。不然,中國歷史上就會多一名庸庸碌碌的小吏,少了許多光照千秋的文章。

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失敗了也是值得的,因為奮鬥過了,而奮鬥本身已經體現了人生的價值。相反,放棄目標,為世俗和物慾所累,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即使成功,也沒有多大的人生樂趣可言——這是哈德的遺憾留給人們的啟迪。

3、淺顯的道理

喬治·居維葉是法國博物學家,是比較解剖學的奠基人,在古生物學方面頗有造詣。

一天夜裡,喬治·居維葉工作室的門被兩隻大犄角頂開了,一個“怪獸”沖了進來。一身猛獸的皮毛,巨齒獠牙,看上去十分可怕。衝進屋後,他張開血盆大口,用極其恐怖的聲音大喊:“我要吃掉你!”

喬治·居維葉正伏案工作,聽到喊聲,他抬起頭掃了一眼來者。一看到“怪獸”的四隻蹄子,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哪裡冒出來的大怪獸?你是吃不掉我的——自然法則告訴我,一切帶蹄子的動物都是吃草的。”

化裝成怪獸的學生一看惡作劇被識破,只得解開獸皮,摘下面具,望著自己的“蹄子”,這才想起老師平時教過的生物學常識。

人們的很多失敗,其實都不是發生在未知的世界裡,而是跌倒在常識里。因為越是淺顯的道理,就越容易被忽視、被忘記。

4、等待一小時

上世紀70年代末,一個年輕的日本人開了間20平方米的小雜貨店。由於資金缺乏,他的店裡貨色不多,顧客冷落。按照當時普通的經營方式,雜貨店一般到夜裡11點就都關門了。一天夜裡,年輕人忙著清理貨架準備關門,進來幾個買東西的人,年輕人接待了他們。這些人走後,年輕人索性在店裡多呆一會,結果又來了幾名顧客。

後來,這個年輕人就改變了作息時間,每天營業到午夜12點,比一般雜貨店延長1小時。漸漸地,他的小雜貨店成了附近單身人群夜間購物的首選地點。

一年後,小雜貨店漸漸擴大,營業總額達到2億日元!這個叫安田隆夫的年輕店主趁勢發展,生意越做越大。時至今日,他的公司在日本已有了50多家分店,2002年,總營業收入達到1148億日元!

事情就這么簡單地發端於20多年前一個深夜的“等待”——一小時。

5、意味深長的逗號

經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最後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其中涉及對土地和私有財產徵收、徵用及補償問題的條文,刪除了一個小小的逗號。為了刪改這個逗號,大會主席團向代表們提交了長達450餘字的解釋和說明。

據悉,該處的原表述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在審議時,點在“並給予補償”前面的一個逗號引起了一些代表的疑慮。有代表提出,以上兩處規定中的“依照法律規定”,是只規範徵收、徵用行為,還是也規範補償行為,應予明確。

大會主席團經研究認為,憲法修正案草案上述兩處規定的本意是:“依照法律規定”既規範徵收、徵用行為,包括徵收、徵用的主體和程式,也規範補償行為,包括補償的項目和標準。為了避免理解上的歧義,建議在最終的定稿中將上述兩處規定中“並給予補償”前面的逗號刪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徐顯明指出,“這不是一個單純語法上的問題,而是強調要清晰地表達立法原意。一個逗號之差,直接關係到公民、集體財產能否得到有力保護的問題。

6、捕魚

村東頭的大河每到春夏兩季就會有大量的魚蝦出沒,爺爺常去布網,在河中攔截水鮮,從未落過空。

一天下午,我和兩個表弟心血來潮,趁爺爺不在,抱著、拖著捕魚的傢伙兒,到大河裡布陣。從東岸到西岸,我們拉開一道網,將河流攔腰切斷,不留一個缺口。心中算計著,這樣會有多大的收穫。

可是,第2天我們驚訝地發現:網被上游衝下來的水草、木頭等雜物擠垮了,倒伏在水中,魚兒、蝦子只要稍微躍身,即可順利通過“天塹”。

爺爺這時才告訴我們:我就知道你們逮不著魚,想一網打盡,整個河道都攔住了,就算水草、木頭擠不垮網,那些魚蝦也會衝垮它!我布網從來都是分片、分段的,哪能那么“周密”?

7、眼見不一定為實

1978年夏天,農業部的一位負責人去大寨參觀,這位負責人爬上了大寨的虎頭山後,看到那上頭長的小麥太差了,就說“只六七寸高,麥穗只有幾粒癟籽”,“這樣的麥苗怎么能高產”。此後這些話都作為對大寨的批評,在公開的刊物上登了出來。實際上那幾塊爛地不是大寨大隊種的,那是山頂上大虎牧場的幾個人自己開荒種的。為什麼呢?當時我們國家的糧食是由國家統購統銷的,不準上市買賣,大寨的地又不適合大量種小麥,費了很大勁在好地上種一些,每人每年也只能分到50斤麥子,在當地還算分得多的。所以,大寨人平時主要是吃玉米和少量小米、豆面,只有過年過節和待客人才能吃白面。在這樣一種無奈的情況下,大虎牧場的幾個人就自己開荒,種了那么幾小塊爛地。心裡想的是能收幾粒是幾粒。

那位負責人如果當時深入了解到這種情況,一定會同情他們,可能就不會講那種批評話,而是會向中央反映實際情況,改革過去的政策。這件事,後來就不再成問題了。改革以後,搞市場經濟了,昔陽縣用自己的煤去換河北省的白面,吃白面成了家常便飯的事。

可見,眼見不一定為實。天下的事很複雜,我們認識事物也得複雜一點,光憑簡單的直觀,看到一點表面現象就做結論是危險的。我們要多問,多聽,多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這樣,才能避免從暫時的個別的真實現象中做出全局和總體上不真實的結論。

8、為自己負責

●有人幫你,是你的幸運;無人幫你,是公正的命運。沒有人該為你做什麼,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有些動物主要是皮值錢,譬如狐狸;有些動物主要是肉值錢,譬如牛;有些動物主要是骨頭值錢,譬如人。

●虛心的人用文憑來鞭策自己,心虛的人用文憑來炫耀自己。

●道德是永存的,而財富每天都更換主人。

9、陌生視角的價值

加拿大一海灣的邊上,座落著一個極為普通的小漁村。年年歲歲,這裡的漁民都靠捕魚為生。漁船出海,捕得滿船金鱗;到歸港時,把海產賣出,換來生活所需,漁民豐衣足食,自得其樂。海灣中,經常有幾十隻巨鯨出沒。巨鯨在這裡捕食安息,在這裡嘻戲游弋。它們呼吸時噴射的水柱,此起彼伏,時高時低,十分壯觀。但漁民們從小就日日與它們相伴為伍,也就熟視無睹。

一天,一個美國遊人偶然經過這裡,一見這群鯨噴水的壯麗景觀,不禁大為驚異。他停下車來,直到海邊,大飽眼福。但他仍感到不滿足,很想到海中去仔細觀賞。他尋找到一位漁民,和他商量,想雇他的漁船,乘船到大海中去。這位漁民感到很奇怪,他心裡想,這不是很平常的景色嗎?有什麼好看的?不大願意為他出海。這個美國客人請求他幫忙,並且願意多付船錢。這位漁民終於動心,把客人帶到大海上盡情觀賞了一會兒群鯨遊戲的情景。

遊客走後,這位漁民禁不住動起了心思。他想,只是開船帶客人到海上轉了一轉,便得了這么多的錢,比捕魚得錢來得快多了,人也舒服多了。如果能吸引更多的外地遊客來觀賞海景,賺的錢不是更多更快更容易嗎?於是,他到離漁村較遠的城裡去,和城裡的賓館、飯店和旅行社掛鈎,請他們為他介紹客人,到他們海灣去大海巨鯨。

這樣,這位漁民便很快發家致富了,漁船換成了豪華遊輪,進而創辦了一家旅遊公司。同村的人們,群起效法,都從載客游海的事業中獲取報酬。不久,這個村子的收入大增,逐步進入現代化農村的行列。

10、點亮智慧之燈

古印度有個著名的寓言《聰明人和他的兩個學生》寫道:一個聰明人收了兩個學生,一天晚上他各給了他們一塊錢,吩咐道:“我給你們的錢不多,但是要你們立即買樣東西來,能夠把這間黑暗的房間完全填滿。”

這真是個難題!一塊錢能夠買到什麼東西呢?怎么能買這么多的東西把這大房間塞滿呢?但是他的兩個學生,都立即遵命出去買了。隔了不久,他們都回來了。一個學生拿一塊錢買了許多乾草,叫人運了回來,搬進這個房間。真的,這個房間被許多乾草塞滿了。但是這個聰明人搖搖頭,並不稱讚他。因為把乾草堆在房間裡,是很笨的法子。房子被乾草都塞滿了,人怎么住?另外一個學生只費了4角錢,買了一盞油燈回來。他把這盞燈點亮了,房間裡立即亮了起來,什麼東西都看見了。這個學生說:“先生,我已把這房間用燈光塞滿了。”聰明人說:“是的,孩子,這正是塞滿房間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