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53)

1、帶溫度計的湯匙

美國加州在一家小工廠,專門生產各種湯匙和小勺,經理是一名年輕人。因為資金少,又有實力強大的公司競爭,工廠生產的湯匙一直銷路不好。

有一天,這位年輕人正在街上行走,突然,一位抱著孩子的婦女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這位婦女正在用小匙給嬰兒餵湯。她一邊向湯匙吹氣,一邊不斷地用舌頭試湯的溫度,直到湯的溫度合適了,才讓嬰兒喝下。

看到這一情形,這位年輕人心裡有了主意。他把溫度計裝在湯匙上,開發出了“溫度匙”,非常適合母親餵嬰兒用。果然,年輕人生產的湯匙銷路很好。

2、多和陌生人說話

在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上,有一位銀髮老婦整日踱來踱去。有人認為她是在活動筋骨,有人認為她是位無家可歸的老人。直到有一天,報紙上登出了這位老人的事情,人們才知道,原來她是在來來往往的人群中搜尋面帶焦慮、心事重重、需要幫助的無助者。

見到獨自亂跑的小朋友,她就上前問一句:“小東西,是不是找不到家了?需不需要我幫忙?”見到滿眼憂鬱的女孩,她就上前問一句:“孩子,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說出來吧,或許我能幫助你。”見到心事重重、滿臉沮喪的老年人,她會主動上前打招呼:“遇到為難的事了吧?用不用我給你出出主意?”她救助過因長期失業感到前途迷茫而企圖自殺的青年男女,送還過離家出走的學生和迷途的智障老人,救助過被拐騙的異地少女,還曾成功地勸說走投無路的犯罪分子投案自首。

一位曾經想過自殺的男人現在已經是一家跨國公司的部門經理。他在回憶被老人幫助的情形時說:“聽到她關切的問話後,我竟然撲到她的懷裡大哭了一場,當時我只覺得她是母親或祖母。”在老婦的勸導下,他重新樹立了信心。

在這位老人的影響下,紐約成立了一個自發性的銀髮老人救助組織,他們的口號是:“多和陌生人說話”。現在,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了這個行列,像那位老婦人一樣,走上街頭用他們那雙見多識廣的眼睛,去搜尋來來往往的人群,一旦發現可能需要幫助者,他們就會主動上前,去和陌生人說話。

3、古詩翻譯

這是雅思培訓課程的最後一天,中國籍英文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幾首最簡單的中國古詩,讓我們譯成英文。

一位同學站起來,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譯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時,老師笑了,說:“把你的句子再直譯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請上樓’。”聽著名詩變成這種味道,教室里一片爆笑。

我們換了各種表達方法翻譯,可仍然感覺到總有什麼東西不到位。

4、真正長久的幸福

日前,北京一家社會調查公司通過對53位退休勞動模範的調查顯示,在這些年逾60歲的老勞模心中,99%的人認為能夠獲得勞模的榮譽稱號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榮耀和幸福,當年獲得榮譽的情景成為他們在兒孫面前最快樂的談資。

調查顯示,雖然這些退休勞模曾經為獲得這些榮譽、保持自己的先進性付出了超於常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辛苦努力,但是到了晚年,他們仍然無怨無悔,普遍覺得自己對國家、對社會貢獻了一生,生命沒有浪費,自我的認同感普遍高於其他老人。

無獨有偶,近期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富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並不必然使人對生活更滿意。專家認為,一旦收入達到較高的中產階層水平,“更多的物質=更多的滿足”就不成立了。現代社會不盡如人意之處在於“願望和需要變得模糊”。購物衝動使人們迫切想擁有第2套房子,第3輛汽車,第4件由著名服裝設計師設計的大衣——但卻不去修身養性。

努力工作,奉獻社會,不僅有益他人,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生活獲得真正長久的幸福。這是勞模在生活中為人們樹立的又一個榜樣。

5、善待別人

有一個人在擁擠的車潮中開著車緩緩前進,在等紅燈的時候,一個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敲著車窗問他要不要買花。他剛剛遞出去五塊錢綠燈就亮了,後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著。因此他粗暴地對正要問他要買什麼顏色花的男孩說:“什麼顏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點就行了。”那男孩十分禮貌地說:“謝謝你,先生。”

在開了一小段路後,他有些良心不安,他粗暴無禮的態度,卻得到對方如此有禮的回應。於是他把車停在路邊,回頭走向孩子表示歉意,並且又再給了五塊錢,要他自己買一束花送給喜歡的人。這個孩子笑了笑並道謝接受了。

當他回去發動車子時,發現車子出故障了,一動也動不了,在一陣忙亂之後,他決定步行找拖車幫忙。正在思索時,一輛拖車竟然已經迎面駛來,他大為驚訝。司機笑著對他說,有一個小孩給了我十塊錢,要我開過來幫你,並且還寫了一張紙條。他打開一看,上面寫著:“這代表一束花。”

立即表達心中的想法,勇於認錯才是真正的勇者。你的一份善意往往能立即得到回報,而內心的釋懷正是最好的報答。

6、百態乃幸福本源

世界歷史上因種植單一品種作物而造成的最大悲劇,可能是發生在1845年—1848年的愛爾蘭。當時愛爾蘭的農業都依賴這個馬鈴薯品種:盧姆伯。它有種種優點:易管理、高產、口味好等等,只可惜不能抵禦馬鈴薯枯萎病。從1845年起,枯萎病的孢子開始在愛爾蘭傳播,只幾天工夫,一片綠地就變成一片爛泥,空氣中瀰漫著腐爛馬鈴薯的臭氣。3年之間,每8人就有一個餓死,一共死了100萬人(見《植物的欲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幸而,含抗馬鈴薯枯萎病基因的品種“智利深紅”,後來在南美野生馬鈴薯的基因庫中找到。它大概味不出眾,貌不驚人,按“食物”的優選標準它不可能脫穎而出。沒有這場可怕的饑荒,它將永遠在南美山野隱姓埋名。

同樣,現在美國的植物遺傳研究所,也栽種著來自世界各地的2500種蘋果樹。研究所里沒有兩棵樹“哪怕是遠遠地看起來有點相似”的。它們的果實有的甜得粘手,有的像檸檬一樣清爽,有的卻是苦澀的;它們的個頭有一磅多重的,也有不比一個橄欖大的;顏色除紅黃綠紫外,還有赤褐色的、帶灰色花紋的、帶斑點的,甚至近乎藍色的。

建立這個蘋果基因庫,也是為了防止馴化了的優種蘋果遭遇愛爾蘭馬鈴薯枯萎病那樣的襲擊。野性品種中保存著蘋果物種抗病蟲害的全套基因。

世界真奇妙,優秀植物品種的基因鑰匙,原來要以多種基因系統的大自然口訣來控制。

這說明,當一種觀念的“盧姆伯”害了枯萎病的時候,會有觀念基因庫里的“智利深紅”挺身救援。不是嗎?當西方現代觀念遇到危機的時候,學者們就把眼光轉向東方傳統觀念;當單一公有制遭遇困境的時候,我們就創造出了“混合所有制”。人類觀念基因庫內部不斷地運動、碰撞、組合,有生命力的新觀念便應運而生。

羅素說:須知參差百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信哉!

7、目標

在英國倫敦,一位名叫斯爾曼的殘疾青年,他的一條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縮症,走起路來都很困難,可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信念,創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矚目的壯舉:19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21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22歲時,他登上了吉力馬札羅山;28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28歲這年的秋天,卻突然在寓所里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有記者了解到,在他11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吉力馬札羅山時不幸遭遇雪崩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留給了年幼的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在遺囑中,父母列舉了一些高山的名單:喜馬拉雅山、吉力馬札羅山、阿爾卑斯山……

年幼的斯爾曼,把父母的遺囑作為他人生奮鬥的目標,當他全部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和絕望。在他自殺現場,人們看到了斯爾曼留下的痛苦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造了那么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壯舉,那都是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一種信念。如今,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後,功成名就的我感到無事可做了,我沒有了新的目標……”

斯爾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標,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8、 美國的鼓勵文化

初到美國,我深感自己的英語不好,害怕丟面子,非常畏懼與人打交道,但為了生活和學習,有時不得不鼓起勇氣,硬著頭皮與美國人交流。開始結結巴巴、勉勉強強應付,無法與美國人盡情交談。但出乎我預料之外的是,幾乎所有與我講話的美國人都對我大加讚揚:“你剛到美國這么短時間,英語能講到這種程度,已經很不錯了。”起初我聽到表揚時,非常得意,似乎我的英語真到了美國人都說好的地步。然而我很快發現,頌揚人是美國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很自然地找出各種理由,證明你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所以,如果你要沉醉於讚美聲中而不思進取,那只能說明你還沒有真正進入美國文化的語境。

後來,我發現這種鼓勵文化充盈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老師對學生、朋友對朋友、本國人對外國人均以鼓勵為主。在需要批評別人時,也會將相同的意思變成鼓勵式語句:“你如果這樣做,效果會更好。”美國人喜歡試驗,敢於創新,不怕犯錯誤,也正是這種鼓勵文化深入人心的結果。鼓勵文化的主流地位造就了美國人生機勃勃的張揚個性和民族活力。美國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我想除了地大物博、人口壓力小等優越條件外,鼓勵文化應當說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9、熟讀唐詩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清朝乾隆進士、蘅塘退士孫洙的這句名言佳句,流傳二百餘年,至今膾炙人口,常用來闡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不過可以想見,一個人把唐詩讀得滾瓜爛熟,居然仍不能做詩,僅會呀呀學語地背吟,算什麼本事,實在是笨蛋一個!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系家塾課本,且風靡日久。但作為教科書,它的功能、效率如此低下,只能證明了背誦教育的失敗。

我記起魯迅幼年那個“淵博宿儒”的壽鏡吾老先生。在紹興的三味書屋裡,他瞪眼吆喝學生讀書,於是響起鼎沸的念書聲,“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上九潛龍勿用”等等,匯成一片。學生的讀書聲漸漸稀落,壽老先生自己仍在大聲地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搖頭晃腦,全然一副入神的樣子。(《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的讀書和教書之道,頗符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規矩。可是,包括魯迅在內的莘莘學子,對這種枯燥無味的私塾教育,表現出很大的不滿和厭惡。

以背吟教科書為能事的教育,其實是讀死書、死讀書,浪費時間,空耗青春,大大的不划算。然而,痴迷這種背吟詩書教育的,卻是大有人在。在弘揚國粹的旗號之下,有的地方辦起了專門讀經的學校。南京一位家長在160天之內,讓6歲的女兒速成背誦圓周率到1977位,創下了吉尼斯記錄。不少家長給孩子背唐詩宋詞,作為“發蒙”的第一課。現今的中國小校里,學生背書、默寫課文,還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功課”。

諸如此類,我看大抵是中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流毒。

死記硬背的教育,只能把人訓練成背誦書本、複述教條的機器。我們的智力開發走入了誤區,太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以至造成全社會創造型人才的匱乏,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的失當,難辭其咎。可是,一些國人,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總喜歡用中國學生獲得多少奧賽獎自慰,來證明中國學生的優秀和教育的成功。前不久,著名數學家邱成桐教授出面澄清:說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比外國學生強的說法沒有根據,外國學生的知識面絕不比中國學生遜色。丟了這張“王牌”,我們的基礎教育還剩下些什麼?

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熟讀唐詩三百首”,結果卻落得“不會作詩也會吟”,毫無創造性可言。這樣的讀書,這樣的教育,得不償失。別說能吟唐詩三百首,就是能將900卷、近49000首的《全唐詩》都背下來,也不過是書廚而已。生活要靠人的創造。只會重複前人、古人的東西而無創造力,談何發展、創新!據說王明能把馬克思的《資本論》倒背如流呢,可他遠不如毛澤東“山溝里的馬克思主義”能夠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套本本、背教條,在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成了一種行事的傳統和習慣。這或多或少、或深或淺,與我們自小所受的背誦教育存有某種內在聯繫吧!

“讀死書是害己,一開口就害人。”(魯迅《花邊文學·讀幾本書》)讀書、教育,應當使人聰明,激活觀察、思索和創造的能力。而不是相反,只培養出一些死背教條的書呆子,或笨蛋。成功的教育、讀書,也須循一條經濟學準則:以最小的投入贏得最大的產出

10、台灣趣聞

抱樹求婚真情在阿里山不僅山美、人美,而且情更美。阿里山的小伙子為了找到心上人,虔誠地來到姊妹潭旁抱住阿里山神木求婚,嘴裡默默地念叨著“祈神保佑,我愛某人,我願為某人赴湯蹈火,祈神保佑,把某人許我為妻吧”據說,還真有一些祈婚的如願以償呢。

特色佳肴棺材蓋在台灣說起特色小吃,幾乎人人都要提起台南的“棺材蓋”(又叫“棺材板”)。據說,那家有70年歷史的小吃店,創業之初招待遠方幾個讀書的客人,客人吵著要吃特色菜,熱情好客的主人左右折騰好半天,才弄出個葷素搭配、土洋結合的菜來,客人吃了都夸好口味,因為菜的形狀象棺材蓋,所以乾脆就起名叫“棺材蓋”。

鐵釘穿頰把神拜在嘉義縣日月潭畔,很多男女老少簇擁著媽祖的神像巡街,巡到誰家門口,誰家就要燒香上供,燃放鞭炮。最令人驚詫的是一赤膊男子,兩頰被鐵釘穿透,臉上血肉模糊。那男子面對媽祖,雙目微閉,雙手合十,虔誠地行著祭禮。據說,這是當地祭拜媽祖的一種特有儀式,臉上穿鐵釘的人是自願的。

街頭摩托像比賽大陸去台灣參訪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不怕偷,不怕搶,就怕摩托橫衝直撞。在台灣,300萬輛機車滿街呼嘯地跑,騎機車的男女老少都有,就象世界各國出品的機車表演賽一樣,一會兒在汽車之間,一會兒呼嘯著跑到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