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57)

1、沙漠蒲公英

在地中海東岸的沙漠中生長著一種特殊的蒲公英,它不是按常規來舒展自己的生命,如若沒有雨,它們一生一世都不發芽、不開花。但是只要有一場小雨,不論這場雨在什麼時候落下的,它們都會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迅速發芽、開花,並在雨水被蒸發乾之前,抓緊時間做完結子、傳播等所有的事情。

中東地區的居民常將它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因為把它埋在花盆裡,只要別忘了澆水,它就會生根、發芽、開花。以色列人主要把它送給擁有智慧而又貧窮的人。他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平民百姓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像沙漠中的蒲公英遇到雨水一樣少得可憐,但只要具有沙漠蒲公英一樣的品質,在機會一旦來臨的時候,果敢地抓住它,大膽地去實踐,同樣會成為一個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2、輸得明白

我還在讀書時,學校舉辦運動會,有一位叫阿勇的同學報名參加了長跑比賽。比賽中,很多選手認為自己已經沒有希望拿到名次,於是紛紛中途下場,最後只剩下包括阿勇在內的4個人,而阿勇比第3名落後了整整兩圈,但他還在努力地向前追趕著。前3名很快地衝過了終點,賽場上只剩下阿勇進行著沒有懸念、沒有榮譽之爭的賽跑,阿勇疲倦但卻堅持下去的身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

後來有人問他,是何原因讓他一直不放棄時,他說:“我想看看我的成績離第1名差多少,即使輸了也要輸得明白。”

許多時候,當我們得知想要的東西沒有希望獲得時,是否還會繼續去努力?當我們知道自己離想要的東西還差多少時,我們就找到了自身的缺陷,清晰地了解了自己只有輸得明白的人,才能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以獲得下一次比賽的成功。

3、人生必需品

假期里,兒子要求父親帶他去山裡野營,父親欣然應允。父親和兒子分別準備野營用品。父親約法三章:各自的東西各自背負、保管;在山裡要統一行動;不準叫苦。在汽車上顛簸至下午,父子到達山腳,又乘三輪車上山,一路旅途勞頓,晚上宿營在一座小山村附近。

第二天一早,父子開始登山。一小時後,兒子早沒了銳氣,哼哧哼哧地邊走邊歇。中午時分,他們翻過了兩座山頭。父親放下行李說:“該吃午飯了。”兒子掏出麵包、朱古力和飲料,但沒有什麼食慾。他邊吃邊說:“爸,我帶的東西太多,想扔掉一些。”父親說:“我不管,你看著辦吧。”兒子檢查一下包裹,將幾種玩具掏出來,很無奈地擺在岩石下。吃飽喝足,又躺了一會,兩人繼續前進。上午似乎透支了體力,下午的路越發難走。一會兒上坡,一會兒下坎,父子倆氣喘吁吁,話都懶得說。兒子的背包耷拉在肩上,像一塊大石頭壓著,小臉蛋憋得通紅。途中,他又悄悄拿出幾本畫冊和一副太陽鏡。父親似乎也支撐不住了,他將兩隻碗、一個鍋蓋放棄了。

下午三點左右,父子倆終於看到那座高峰,攀登它,是這次野營的最終目標。但是,實在太累了,兒子已不想繼續下去,可父親很堅決,拿出約法三章說:“你不去,可以一個人先回家,而我,一定要說到做到!”沒辦法,兒子再次檢查背包,將原先視為寶貝的東西又捨棄一批,連最喜歡吃的朱古力都不要了。現在,他只剩下一瓶水和兩袋速食麵。父親同樣將大包里的東西過濾一遍,將電動剃鬚刀、摺扇、藥瓶等等拿了出去。開始攀登。一路無話。

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數遍,兒子的最後一瓶水很快就喝光了。他求助於父親,父親從包里拿出一瓶水說:“只能喝三口。”兒子咕嘟咕嘟猛喝一氣,非常滿足。父親笑道:“是從山下河裡灌的,晚上還靠它煮麵條呢!”到達山頂時,已是夕陽西下。父親說:“其實,真正重要的東西只有兩樣,水和食物,那是生活必需品。在這裡,連錢都成了累贅,沒用處啦!”兒子點頭。父親又說:“人這一生,要想登上某座高峰,該扔掉的東西實在太多……”

4、生活原來很簡單

有個年輕人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部有毛病的腳踏車,年輕人除了將車修好,還把車子擦洗得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後來車主將腳踏車領回去的第二天,年輕人被挖到那位車主的公司上班。

——原來要獲得機會很簡單,勤勞一點就可以了。

有一個網球教練對學生說:如果一個網球掉進草叢裡,應該如何找?有人答:從草叢中間地方開始找。有人答:從草叢的最凹處開始找。有人答:從草最長的地方開始找。教練宣布他的答案:按部就班地從草地的一頭搜尋到草地的另一頭。

——原來尋找成功的方法很簡單,從一數到十不要跳過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樂地走著,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

——原來快樂很簡單,不要斤斤計較就可以了。

5、戲說三國人物

A、魏延是個悲劇人物

魏延的悲劇在於他不會夾著尾巴做人,還經常標新立異,顯得比領導還有能耐,弄得領導很沒面子。領導的面子沒了,魏延的小命也就沒了,而且連為嘛死的都不知道!

魏延從基層乾起,槍林彈雨幾十年,一直乾到兵團司令。論貢獻,比“五虎大將”大得多;論聰明才智,姜維與他相比簡直就是低能兒。這樣一個好乾部,檔案里卻塞著一份“腦後有反骨”的操行鑑定,致使他一直被內部控制使用。

魏延鄙視平庸,但卻不懂得如何利用謙虛。他制定的那個“奇襲白虎團,直搗敵人心臟”的子午谷出奇兵的戰術,倘若以“民眾的智慧,領導的英明決策”的面目提出,便極有可能被採納。可他非要說成是自己的創意,還當眾嘲笑領導“軍人的不是”,這就大錯特錯了。領導雖然表面很寬厚地微笑,暗地裡卻恨得直咬牙根———領導一咬牙根,魏延還有好果子吃么?

魏延雖驍勇善戰,卻不擅長“窩裡鬥”,所以他就很自然地死在玩弄權術者的手中。

“窩裡鬥”的最豐碩的勝利果實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平庸勝利了,而原本處於風雨飄搖中的蜀漢卻由此敲響了壽終正寢的喪鐘!

B、劉禪是一位最“合格”的國君

劉禪能文能武且大智大勇,無論做人還是做皇帝都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現在對劉禪進行公開表彰:

能文——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留下了“樂不思蜀”的經典成語,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留下千古絕唱的又有幾人?

能武——他在吃奶時就鑽進趙雲的懷裡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而且還能睡得香甜,全然不懼千軍萬馬的圍追堵截。試問:就其從軍的年齡及藐視危險的氣概誰人能比?

大智——身在虎穴泰然自若。問之:“感覺如何?”真誠答曰:“感覺好極了,簡直如愛麗絲漫遊仙境!”於是便化險為夷,不僅免遭亡國之君被戮之禍,還弄個侯爵噹噹,實乃非大智者不能為也。

大勇——兵臨城下之時,全然不顧個人榮辱安危,毅然開門投誠,從而保全了全城幾十萬黎民百姓的性命,同時也拯救了成都的許多名勝古蹟,實為大勇者所為。另外,劉姓氏族也安然無恙地度過改朝換代的歷史大轉折。於是,中國姓氏才能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劉氏子孫幸虧有如此大勇之祖先才得以昌盛繁衍。

由此可見,劉禪確實是一位能文能武大智大勇的好皇帝。

C、周瑜是個地道的“奶油小生”

周瑜長得很帥,人稱之“周郎”,其親昵度與“華仔”、“發哥”類同,可見他極具青春偶像之效應。但就其學識,實在不敢恭維。

人之學識大致有三種:一是不學無術,二是不學有術,三是學而無術。周瑜顯然屬於第三種人。雖然讀了學堂,但卻學而無術,否則又怎么會被諸葛亮那很拙劣的“銅雀春深鎖二喬”所輕易挑唆呢?周瑜一聽曹操要搶自己的老婆去金屋藏嬌,便大光其火,拔出劍亂剁寫字檯,用損壞公物來歇斯底里。於是,那場大戰便成了中國版的特洛亞戰爭——為爭奪小喬這位中國的海倫,兩個情敵進行決鬥。

長江如愛琴海,瞬間便波濤翻滾,漫捲著血雨腥風。

周瑜為保衛老婆,當然要發瘋地玩命,這種戰鬥動力自然要比被諸葛亮栽贓陷害的曹操的戰鬥動力強大許多,所以曹操最終被揍得抱頭鼠竄。

曹對自己的挫敗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周瑜這小犢子為什麼敢豁出小命和俺對著幹呢?

愛情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此話誠為不謬也

6、國歌的故事

眾所周知,《義勇軍進行曲》是我國的國歌,這首慷慨激昂的樂曲,像號角一樣激發著無數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近日,國歌詞作者田漢的長子田申,向記者講述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田漢聶耳相識相惜

聶耳創作革命歌曲的才華,是被田漢發現的。1931年,19歲的聶耳從雲南來到上海,考入明月歌舞團任小提琴手。此時的田漢,已是中國文藝界有名的戲劇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在田漢的影響下,聶耳參加了左聯的音樂小組;1933年,他在田漢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5年,田漢將剛寫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交給夏衍,附上該劇的主題歌《萬里長城》的第一段,即現在的《義勇軍進行曲》。後田漢被捕了,聶耳聽到這個訊息,立刻找到夏衍說:“聽說田先生的《風雲兒女》里有一首主題歌,請交給我作曲吧,我相信田先生一定會同意的。”他拿去後很快就完成了譜曲。這是聶耳和田漢最後一次合作,也成了聶耳的絕唱。

田漢對聶耳的音樂才華從來都是讚賞有嘉。他曾這樣寫道:“我和聶耳合作過很多歌曲。他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天才甚高,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又勇於學習。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被認為是很難駕馭的,而他處理得很自然、有力……”

國歌成為國際戰歌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在愛國民眾中廣為傳唱,成為中華民族抗擊侵略、衝鋒陷陣的號角。抗日戰爭期間,田漢收到過來自美國的稿費,美國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在紐約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後,非常喜愛,不僅用英語四處演唱,還用漢語灌了唱片。寄給田漢的錢,便是這張唱片的稿費。

陶行知先生從歐洲回國經過埃及時,在金字塔下聽到有人唱《義勇軍進行曲》;梁思成先生在美國講學時,聽到有人吹口哨,吹的正是這支歌;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普希金誕辰150周年大會上,保羅·羅伯遜再次用漢語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這些細節,都被田漢寫進了為新政協國歌討論提交的說明中。

二戰即將結束時,美國國務院提出:在聯合國勝利之日演奏的各國音樂中,選定《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表中國的音樂。“這首歌之所以能在國際上流傳,是因為它表達和喚起的抗爭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田申說,“這種精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骨灰盒內安放歌譜

“文革”期間,被斥為“田漢的孝子賢孫”的田申,也背上了“反黨”的黑鍋。1968年國慶節,關押在“牛棚”的田申聽到外面隱約傳來國歌的樂曲,潸然淚下,複雜的感情中有辛酸,有悲憤,有親切,有對於天各一方、杳無音信的父親深深的掛念。

田申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多月後,父親在獄中含冤而逝,連骨灰也沒有留下。1979年,田漢平反,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家人為田漢的骨灰盒裡放入的,是一紙《義勇軍進行曲》和一本《關漢卿》……

7、毛澤東也曾失聲痛哭

無論多么偉大的人物,都有脆弱的時候。

毛澤東意志堅強,個人遇到再大不幸也不會落淚。他的愛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後,他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獨自坐在沙發上一支接一支的抽菸,就是沒有落淚。

但是在1958年,毛澤東來到上海,市委招待他看《白蛇傳》。毛澤東一坐下,鑼鼓便敲響了。一支煙沒吸完,他便進入許仙與白娘子的戲中,這是一齣悲劇。當法門寺那個老和尚法海一出場,毛澤東臉色立刻陰沉下來,甚至浮現出一種緊張的恐慌,嘴唇微微張開,下唇時而輕輕抽動一下,齒間磨響幾聲,似乎要把那老和尚咬兩口。

終於,許仙與白娘子開始了曲折痛苦的生離死別。毛澤東完全進入了那個古老感人的神話故事中。他的鼻翼開始翕動,淚水在眼圈裡悄悄累積凝聚,變成大顆大顆的淚珠,轉啊轉,撲籟撲籟順臉頰滾落,砸在胸襟上。

毛澤東的動靜越來越大,淚水已經不是一顆一顆往下落,而是一道一道往下淌。鼻子堵塞了,呼吸受阻,嘶嘶有聲。附近的上海市委領導同志的目光朝他這邊稍觸即離,毛澤東終於哭出聲,那是一種顫抖的抽泣聲。就在“鎮壓”的那一刻,毛澤東突然憤怒地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嗎?不造反行嗎?”毛澤東仍在劇中。

8、韓愈投書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詩人。貞元年間,任刑部侍郎,後因政見不同,被貶職。一天,他遇到了侄子韓湘子和華山道士呂洞賓,兩人陪他登上華山遊覽,侄子和道士因臨時有事中途離去。韓愈站在高山上,只見群山疊嶂,鬱鬱蔥蔥,百鳥啼叫,悅耳動聽,好似天外仙境一般。風光奇景引得他詩興大發,便吟誦道:“太華峰頂玉井蓮,花開十丈藕如船。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吟罷,他又興致勃勃地登上了極頂仰天池和南天門,游遍了東峰,領略了關中八景之首的華岳風光。

下山時,他來到了蒼龍嶺,山嶺像一條直衝雲霄的長龍,橫臥在兩山之間,茫茫蒼蒼,蜿蜒盤鏇,壯如巨龍飛騰。山脊險峭,寬不足三尺,兩邊都是懸崖峭壁。他站在嶺頂“龍口”處往下一看,哎呀!天際茫茫,兩邊深不見底。韓愈面對此景,不由得心驚肉跳,身體發軟,兩腿顫抖,不敢邁步,困在那裡。他聯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心中悲傷,不由得放聲大哭。自語道:“看來我韓愈就要葬身於此地了。”在這生死攸關之際,他冷靜下來,並急中生智,拿出隨身帶的筆墨,很快寫好一封求救信,扔下山谷。那信隨著山風飄下山去,正好被一位華山採藥老人拾到了,老人將信立即送給了華陰縣令。縣令大人看到信後,大吃一驚,急忙派人上山把韓愈救了下來。不久,人們在這“龍口”平台上,刻了“韓退之投書處”幾個大字,成了遊覽的一個景點。

9、唐太宗酷愛書法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其實唐太宗除了是位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書法家。戎馬倥傯的軍帳中,他稍有閒暇便揮筆;當了皇帝後,興致一來便潑墨。

他不但寫過書法的理論著作《筆法論》、《筆意論》等,而且自己的書法也寫得很好。現在嵩山少林寺院內,鐘鼓樓旁的大石碑頂部左側,就留有“世民”兩字,筆力雄勁,結構嚴謹,可稱一絕。李世民與少林武僧是有過一段交情的,少林武僧助過他的陣,看過電影《少林寺》的人,都是記得的。因此,李世民給少林寺留過墨寶,是很自然的事。

他對書法的酷愛無以復加,他曾廣泛徵集各種流派的書法作品上千卷,其中最為嘆服的是晉代王羲之的《蘭亭序》。他說:“觀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若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他訪得《蘭亭序》真跡後,置於案頭,時時觀賞,到了入迷程度。他臨摹《蘭亭序》,賞賜群臣,據說可以亂真。他臨終時,囑兒子李治要將《蘭亭序》隨棺入葬。傳世的《蘭亭序》都是臨摹品。

中國歷史上,皇帝中有著名的詞人、書家、書法家,甚至還有當木匠的(明朝天啟皇帝)。

唐太宗的書法作品,存世的沒有了,但據記載說他的書法特點是“露白”(猶如枯筆掃過,墨間留有一條條空白),更顯得筆力的雄健有力。

唐代各種藝術門類都有極高的發展和成就,書法也如此。為後世熟悉的書法家就有歐陽詢、褚遂良、孫過庭、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等。書法的發展與皇帝的喜歡和提倡都有重要的關係。

10、“杏花村”今在何處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千百年來流傳於世的名詩,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處呢?

經初步考察,號稱與杜牧詩中有聯繫的杏花村,在全國各地竟有20多個,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成為一個難解之謎。

一是山西汾陽縣杏花村。

相傳自南北朝以來,這裡便以產美酒著稱,所產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釀”的美譽。到了唐朝時期,村內酒店已達72家,詩人有“處處街頭揭翠簾”之句。在眾多的杏花村里,惟此處的酒,名滿天下。

但是,經過仔細考證,有兩點不符否認了它。一是,成詩年代與地點不符。杜牧寫此詩時,他正落魄江南,已是他的晚年,此期間他並未到過汾陽。二是詩中情景與地點不符。汾陽在清明時節,從來不落雨,有時還要下雪。《清明》中描寫的似乎是江南雨景,而不是汾陽的清明。

二是安徽貴池縣杏花村。

這個杏花村,坐落在貴池縣西南,此處過去也有古井,也以井水釀酒,名為“杏花大曲”,香醇可口。杜牧曾在貴池為官,整整呆了兩年。他愛喝此酒,也愛郊遊。

然而,經過分析研究,這裡有兩個不可能。一是杜牧既然在貴池作官,他寫的《清明》已是上任半年後的清明,他嗜酒如命,不可能不知道杏花村在何處,怎能向牧童問路?二是,他既為官,出去喝酒自有當差的下人服侍,不可能自己親自去討買的,如此推斷,這裡的杏花村也不可能是。

三是江蘇豐縣杏花村。

據了解,杜牧一生中自外郡遷官赴京共4次。其中有3次都經過豐縣。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寧陵縣記。豐縣杏花村就在運河至宋州道上。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過一首關於豐縣的詩,也與杜牧暗合。最早的《豐縣誌》上也有杜牧的《清明》詩。看來,此杏花村也極可信。遺憾的是,這個杏花村從來不產酒,而且現在考察,豐縣城東15里一帶並無杏花村!

四是江蘇宜興杏花村。

當地的人們說,杜牧47歲罷官後住到湖州,50歲時死於湖州。晚年落魄,他常到鄰縣宜興遊覽解悶,住在宜興十里碑,並造水榭,人稱“牧水之榭”,杜牧在此寫下不少詩。後人遊藝時也留下許多墨跡。距這個水榭3里遠的地方,有個“杏花村”,過去四周都是杏樹,每到清明前後,杏花盛開,一片鄉村美景,而且在唐代時,這裡釀的酒也很有名。有人認為,這就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其實,論據也並不充足。

另有一種看法,跳出了“按圖索驥”的圈子,認為杜牧詩中的杏花村乃泛指。也可能是當年看到了一個杏花村,或許當時並未寫這首詩,而晚年追憶年輕時的境遇時,把它寫出來,也未可知。

不過,總的來看,《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確實存在的,只是難以分辨哪個是真的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