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262)

1、關鍵時刻

《三國演義》中有這么一段劉備在“關鍵時刻”為其兄弟關羽雪恨的情節是值得領導們引以為戒的。建安24年冬,東吳大將呂蒙用計擊敗蜀漢大將關雲長,將其殺害。訊息傳來,劉備悲痛欲絕,昏迷多次,水湯不進。大將趙雲上諫:“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蜀漢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願陛下三思。”劉備說:“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雲之言。孔明等眾臣更是苦苦相諫,劉備只是不聽,親率75萬大軍伐吳。不料舊仇未報,又添新恨。不久又有叛將殺了張飛後投奔東吳。

新上任的東吳大將陸遜大敗蜀軍並火燒連營700里。倉皇逃到白帝城的劉備,忍受不住接連不斷襲來的沉重打擊,不久染病去世。劉備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當時蜀漢的學士秦宓在劉備出兵前曾經上奏說:“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就是說,劉備的雪恨是為私,而非為公,徇的是小義,而非大義。在關羽被害的這個“關鍵時刻”,劉備的心中僅存報私仇之心,憤怒之下,竟要斬殺秦宓,完全喪失了往日那種淳樸寬厚的德性。利已主義害了蜀國也害了劉備。

2、動物的想像力

黑斯博士在《敞開的北極海面》一書中,幾次提到他的狗:它們本來一直是靠攏成很緊湊的一隊來拉雪橇的,當接近薄冰時,它們便自行岔開而行,顯然是為了把重量分配得均勻一些,以免陷到冰層下面去。每每看到狗們自行在冰面上岔開,黑斯博士就知道,接近薄冰了,注意危險。沒人知道黑斯博士的狗何以想像得出,哪兒是厚冰,哪兒是薄冰;又何以知道,厚冰處可以並肩而行,薄冰處卻必須保持距離。這說明狗具有超強的推理和想像力,在沒有危險的時候,它們並肩而行,勁兒往一處使;危險在即,則保持距離。人的思維與想像力正好與狗相反,在沒有來自外部的險情時,通常會窩裡鬥;有了險情,才開始注重團結。

繆比烏斯教授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條梭子魚放到魚缸里,用玻璃片隔成兩格,一格放這條梭子魚,另一格放滿了其他不同種類的魚。梭子魚為了捉食其它魚,時常向玻璃片猛力衝去,次次撞得暈頭轉向、兩眼發獃。如是三個月,這條梭子魚才學乖,不再乾蠢事。這時,繆比烏斯教授把玻璃片撤了,梭子魚則不再捉食它曾垂涎三尺三個月之久的那些魚。意外的是,這條梭子魚對繆比烏斯教授新放進來的魚卻來者不拒。同樣的試驗換成人,就很容易落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么一個自作聰明的懦弱圈套里。人在教訓方面的想像力只需眨眼間,而梭子魚的想像力,卻整整用了三個月。想像力的發達,是否妨礙了人的堅韌性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在倫敦的動物園裡,一隻牙齒不好的猴子慣於用一塊石頭來砸開乾果,用過之後,它就把那塊石頭藏在草堆下,不讓其他任何猴子碰它。這隻猴子的行為顯然超出了想像力的範疇,因為它直接具有了某些模糊的產權(財產)意識。因此就應該說,倫敦動物園裡的這隻猴子,當為猴子中的頭等公民

3、魯迅與茅盾互任翻譯

魯迅懂德語和日語,對德語能識、聽懂,但不會說。日語則套用自如,甚至能使他的日本朋友也為之驚嘆不已。茅盾的英文根底很深,在商務印書館時曾翻譯過科普小說和文藝理論文章,也能熟練地與人用英語交談。

魯迅自定居上海後,與比自己小15歲的茅盾結成了莫逆之交,他們常常互任翻譯。

當茅盾會見日本友人或日本雜誌社來信約他撰稿時,魯迅總是熱情地擔任翻譯。茅盾或他的家人患病時,魯迅就陪他們到福田診所或須藤醫生那裡看病,由他譯話。

魯迅不懂英語,會見用英語的外國朋友,他就請茅盾作翻譯。如,史沫特萊有事找魯迅,茅盾就任翻譯。史沫特萊曾應魯迅之請,用英文給魯迅翻印的《珂勒惠支木刻集》寫序言,就是由茅盾譯成中文後交給魯迅的。與伊羅生來往,也由茅盾當譯員。伊羅生,美國人,1930年到中國,任上海兩家英文報紙《大美晚報》和《大陸報》記者,1932年創辦英文刊物《中國論壇》。他和史沫特萊一樣,都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1936年5月底,魯迅的病情日益惡化,史沫特萊請他的朋友、當時在上海行醫的美國肺病專家D醫生為魯迅診斷。為了不讓魯迅自己知道病情的嚴重,決定用英語診斷,由茅盾擔任翻譯。他把許廣平介紹的魯迅病史及治療經過譯成英語,然後由D醫生仔細為魯迅聽診檢查。約摸二十分鐘後,D醫生用英語對史沫特萊及茅盾說:“病情很嚴重,恐怕過不了年。”史沫特萊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魯迅雖然聽不懂醫生的診斷,但見到史沫特萊在流淚,就意識到自己的病勢不輕。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四個多月前,在D醫院為他診病時,茅盾為他的好友魯迅擔任了最後一次翻譯。

4、德國“鵝兵”忠於職守

這個故事發生在1985年聯邦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美軍基地。當時,駐守於此的美國陸軍第32防空指揮部的軍械庫連續發生了兩次手槍被盜事件。正當基地司令官維克托·丁·雨果一籌莫展時,他偶爾從電視中看到一則有關英國著名的瓦蘭登威士忌酒公司的新聞,說是該公司為防竊想建一支警犬隊伍,但既費時又費錢,便餵養了近百隻從中國引進的獅頭鵝當“警衛”,此後再沒有發生過失竊事件。雨果派人進行考察後,便決定效仿這家公司的做法,建立了一支由5隻“鵝兵”組成的“警衛部隊”,與執勤士兵共同擔負起守衛倉庫的任務。結果,軍械庫再也沒有發生過任何失竊事件。

於是,雨果決定把“鵝兵”隊伍擴大到18隻,並推廣到整個基地,讓它們同士兵一起執行巡邏警衛任務,保護基地的通訊設施和防空大炮。“鵝兵”忠於職守,性格強悍,看見陌生人便緊追不放,可以說是理想的“警衛”。

5、將臨終反思提前50年

在法國里昂,一位70歲的布店老闆快要不行了。臨終前,牧師來到他身邊。布店老闆告訴牧師,他年輕時很喜歡音樂,曾經和著名的音樂家卡拉揚一起學吹小號。他當時的成績遠在卡拉揚之上,老師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歲時他迷上了賽馬,結果把音樂荒廢了,否則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現在生命快要結束了,反思一生碌碌無為,他感到非常遺憾。他告訴牧師,到另一個世界後,如果再選擇,他絕不會再幹這種傻事。牧師很體諒他的心情,盡心地安撫他,並告訴他,這次懺悔對牧師本人也很有啟發。

這位牧師是誰?他是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蘭塞姆。無論在窮人心目中還是在富人區域裡,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九十高齡的一生中,有1萬多次在臨終者面前,聆聽他們的懺悔。那位布店老闆以及其他類似的例子對納德·蘭塞姆感觸很大。在他的人生後期,納德·蘭塞姆想把他的60多本日記,內容全是這些人的臨終懺悔編成書,但因法國里昂大地震而毀於一旦。

納德·蘭塞姆去世後,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

每個人最後的反思,不到那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人可以借鑑布店老闆等人的例子,把他們的反思當作自己的反思,並且提前幾十年。如此做,便使自己具有了深邃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識,而做到了這點,便有50%的人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

6、笑離絕論

絕論,就是把話說絕的宏論高論。絕論處處有,常常有,年輕的時候,不僅愛聽,而且會為之傾倒,也曾以之為圭臬,規範自己的作為,結果吃了虧;後來經的事多了,懂得持平之論才是真能引領自己前行的指南。

在吉隆坡參加一次文藝座談,一位在美國攻得比較文學博士頭銜的先生說,要寫好華文小說,必須至少先精通一門西文,只有能比較出中、西文字間的微妙差別,才有希望寫出傑出的作品。這就是一種絕論。當場就有一位馬來西亞族小伙子生出惶恐。討論結束後,我告訴他我的看法:會一種或數種華文以外的語言文字,當然會對華文創作起到好的作用,比如中國上世紀的作家裡,魯迅、巴金等就既能翻譯又能創作,譯、創互補互促,但也有沈從文、趙樹理那樣不通外文的作家,用中文寫出了非常好的小說,因此就寫華文小說而言,精通外文不是先決條件。

從馬來西亞回到國內,與幾位文學愛好者小聚,議論到近年來聽到的關於文學的絕論,大家一時舉出了許多例子,比如“沒發表過長篇小說算什麼小說家!”(難道應該把從安東·契訶夫到林斤瀾的一大串名字從文學史里刪去?)“不懂哲學寫什麼小說!”(這與“不懂文學搞什麼哲學”同樣是把話說絕。)“現在中國沒有詩!”(憤激並不能催生好詩。)“除了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值得再收入別的女性寫作者!”(張愛玲如仍在世,會對立論者莞爾一笑嗎?)……議論時大家不時發出鬨笑。

笑離絕論,而不是恨離絕論,這是因為絕論跟謬論還有區別,謬論是地道的非,絕論里往往還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只要不被其迷惑住,棄其乖戾,賞其執著,姑妄聽之,倒也有趣。

7、兩面人

想起一篇文章,談的是成人世界的兒童心理問題。提到邱吉爾,這位赫赫一世的卓越政治家,曾經被秘書發現,一個人躺在辦公室的地毯上,四腳朝天,手舞足蹈,表情誇張放肆,像孩子那樣自由自在沒有規矩任性而好玩!文章再三強調這是人類放鬆自己回歸本真的一種方式。如此,那個抽著大菸斗威風凜凜的邱吉爾是其真?還是那個在地毯上打滾的小男孩是其本?

褒貶參半的《知識分子》一書里,詹森把一直受人尊敬的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大大解構一把:“人類的朋友”盧梭對曾經援救過他的華倫夫人置之不理聽任她貧病而死,而《懺悔錄》則是一塊坦率的裝飾板掩蓋了謊話連篇的泥坑;托爾斯泰不肯認私生子,臨死的兄弟也不願意去看一眼,所謂“博愛”也是在公眾舞台上的媚雅道具;在自由之路上追求幸福的既理性又寬容的羅素則把他的每筆收入都記載在一個小本上,放在貼身口袋裡,心緒不佳時就掏出來仔細翻閱,如此無聊之舉被這位著名的哲學家稱之為最有益的消遣……

事情似乎往往是這樣的,高雅和俗趣,美麗與平凡,夢幻與現實,一個人的尾巴和心臟,一個日子的黑夜與白天,一個硬幣的正面和反面,相同又不同,而我們,永遠只能在某一個時間一次性地看到尾巴和心臟,黑夜或者白天,正面或者反面。

8、應該糾正的科學訛傳

在生活中,有一些流行甚廣的科學訛傳,其實這都是不正確的。如:

人的嗅覺很不靈敏

這種說法不對。人的嗅覺相當發達,我們的鼻子能聞出一萬種不同的氣味,包括一些很淡的氣味,甚至只有少數分子的氣味。

問題是有些動物的嗅覺特別靈敏,例如狗的嗅覺。它們甚至可以聞到我們人聞到的氣味濃度的10萬分之一的氣味。

每天最少要睡8小時

雖然人們都認為,每天要睡足8小時才能保證身體健康,但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表明,每天平均睡6-7個小時的人壽命比睡眠時間在8小時以上或4小時以下的人壽命長。研究人員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也無法證明睡眠時間對壽命有什麼影響,但他們指出,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不會有害健康。

睡覺時最好頭朝北

也許有人對你說過,順著地磁場的方向對身體健康有益:睡覺時頭朝北,腳朝南。對地磁場作用痴迷的人走火入魔了,事實上地磁場的北極與地理概念的北極不是一回事:兩者相差1900公里。

確實有很多動物,如候鳥和鯨,利用地磁場來導航,即使我們人類也有類似的技能,但沒有理由認為,頭朝北有益健康,腳朝北就不有益健康了。

臥室里擺放植物很危險

如果臥室里擺放植物對健康有威脅的話,那么屋子裡有寵物或者其他人就更危險了。在白天有日光照射的情況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到了晚上,植物停止光合作用,的確會分走臥室的一部分氧氣,放出一些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呼吸量遠遠低於任何一個家養的哺乳動物,如貓或狗。

我們只用了大腦的百分之一

神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發現,在有些大腦部位使用的大腦皮質少於其他部位使用的大腦皮質。

於是將語言和抽象思維的部位稱為“靜皮質”,也許這個名稱中的“靜”字讓人覺得大腦中的這個部位比較空閒。實際上,核磁共振等技術顯示,大腦中沒有空閒的部位。一些不複雜的活動,例如看電視,使用的大腦皮質確實較少。但是在一天的過程中或在複雜的思維中,皮質幾乎已全部使用過了。

9、縮短心靈的距離

有箇中年人買了一套房子,隔壁鄰居是個老太太。為了表示友好,他對老太太很客氣,每天看見她總要朝她微笑,對她招手,可老太太的神情卻總是霜一般的冷冽。

春天到了,家園前的草坪里露出了紅紅綠綠的生機。那一天中年人回家時,不忍心踐踏那片草坪,便繞了點路。沒想到剛上樓時,老太太微笑著迎了上來,一番話讓中年人頗感意外:“我整個冬天都在想,也有點擔心,新來的鄰居是個什麼樣的人?”頓了一下,老太太又說:“當你剛才繞過那片草坪時,我算了解了你,也知道我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生活就是這樣,刻意為之往往不能縮短彼此的距離,而偶爾發生的一個“細節”、一個舉動,卻會在人與人之間架起美麗的心靈橋樑。

10、曾國藩與小偷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朗讀很多遍了,還是沒有背下來。這時候,家裡來了一個賊,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要比曾國藩聰明,但是他只能做賊,曾國藩卻成為連毛澤東都欽佩的人。

因為賊人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