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紀念“九一八”事變83周年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駐中國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藉此突然襲擊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隨即在幾天內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圍的廣大地區。這就是當時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紀念九一八事變:牢記血與火的歷史啟示

時間可以撫平創傷,卻無法抹去記憶。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入侵我國東北。不願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拉開了長達14年的抗戰序幕。“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起,中華民族開始了走出苦難的艱難跋涉,開啟了逆轉命運的歷史征程。

國破家亡的歷史記載著屈辱,氣壯山河的抗爭見證著偉大。“九一八”事變點燃了日本法西斯侵略亞洲的戰火,中國人民最早投入到反抗侵略、爭取自由的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中,以3500多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的慘重代價,取得中國近現代史上抵禦外敵侵略的首次完勝,為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喚醒的民族意識、展現的民族精神,為實現民族復興凝聚起勢不可擋的偉大力量。

恩格斯曾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今天,奮進在復興之路的中國人民,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民族獨立與和平發展,更加堅定地維護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不斷從歷史中獲得深刻啟迪,才能牢牢把握髮展走向,開創美好未來。

苦難中蘊藏歷史的警示。“九一八”事變的恥辱警示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明治維新之後,率先在亞洲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國力大幅增長。面對強敵入侵,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頑強抵抗,付出巨大人員傷亡。慘重的損失深刻表明,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讓百姓安居樂業就無從談起。緊緊圍繞發展這個歷史命題勵精圖治、接續奮鬥,是當代中國人必須肩負的重大使命。

救亡中迸發不屈的精神。“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一曲《抗敵歌》,抒發中華兒女的悲憤之情。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感召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書寫了現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奇蹟。正是在絕境中奮起的抗戰精神撐起民族的脊樑,為中華民族命運的偉大轉折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抗爭中形成歷史的選擇。在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中國共產黨以旗幟鮮明的全民族抗戰立場和正確的抗戰主張,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歷史地成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贏得最後勝利的堅強領導核心。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堅如磐石才能砥柱中流。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自信和堅定的步伐邁向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正義與和平的力量不可阻擋。日本法西斯的覆滅充分證明侵略必敗的鐵律。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形成的和平秩序,是國際共識,也是時代潮流。誰破壞這一共識,違背這一潮流,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絕不會答應。

世界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堅持走自己的路,擁有無比廣闊的前景。勿忘“九一八”的警鐘響起,83年前的黑暗一頁早已翻過,中華民族站在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嶄新歷史起點。當昨天的深重苦難化作前行的深沉動力,我們必將用今天的不懈奮鬥成就明天的美好夢想。

紀念九一八事變:以史為鑑,走向未來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勾起了多少沉重的過往;人們可知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寫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是為白山黑水燃起的抗日烽火而歌唱。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3周年。再思“九一八”,是對歷史的深沉回望,更是對現實與未來的冷靜思考,是為了讓歷史照亮未來前行的路。

再回首,開門揖盜釀成奇恥大辱

“高粱葉子青又青,九一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後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軍隊有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瀋陽城……”

當年在華北流傳的一首民間小調,唱出了“九一八事變”的真相。

1931年9月18日22時許,日本關東軍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南滿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炮轟東北軍北大營,攻擊瀋陽城。

“在敵寡我眾情況下,北大營和瀋陽城幾乎不戰而退。”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邢安臣說,這主要是因為國民政府制定了“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而張學良及東北軍又執行了這一政策。

不足800人的日軍,幾個小時就攻陷近7000人駐守的東北軍北大營,不足24小時,瀋陽全城陷落。

“不抵抗等同於開門揖盜、任人宰割,這是莫大的恥辱。”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說,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東北軍,在事變爆發前都存在麻痹大意的心理,沒有做好應對突髮狀況的心理和軍事準備,戰事未開,勝負已定。

再思考,以史為鑑汲取教訓與智慧

“九一八事變”使中華民族進入了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歷史不可假設,也沒有如果。時隔80多年,再思“九一八”,與其扼腕,不如深思。

——落後就會挨打、落後就怕挨打。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說,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陷入列強瓜分的境地後已無力掙扎。事變爆發前,日軍多年陳兵城下,當時的中國已養成了怕挨打總挨打、割地賠款換太平的習慣。

——和平不是靠委曲求全換來的。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胡玉海說,“九一八”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面對侵略,躲不了也避不開。日本敢於發動“九一八事變”,正是摸清了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事變後,國民政府夢想國際社會幹涉,沒想到華北、平津、上海相繼告急,“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宣告破產,無路可退。

——只有民族團結才能克敵制勝。“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劉長江說,痛失東北的張學良,深刻認識到內亂不止才會招來外侵之寇,遂毅然發動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兩黨開始第二次合作,中華民族才再次空前團結起來共御外侮。

再出發,拒絕遺忘承擔起復興偉業

“九一八事變”爆發83年,抗戰勝利69年,許多黑白分明、早有定論的事情,如今在日本仍然色彩模糊。有的政客參拜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犯亡靈,有的在發表美化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的言論。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人民有比海洋、天空更為寬廣的胸懷,但我們的眼睛裡也決容不下沙子。”王建學說,對於日本政府今天的所作所為,紀念“九一八”更具現實意義。九一八就像是清涼劑,讓我們清醒地看清現實,向未來出發。

但記者採訪時,有人對於“九一八”知之甚少,有的中學生甚至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滿清時期發生的;事變爆發當天的南滿鐵路爆破點、北大營轟炸點等歷史遺蹟均無標記,甚至不復存在。

王建學說,當有的國家拚命否定和掩蓋歷史時,我們更要加倍重視歷史教育,不能讓它湮滅。

今年“九一八”,瀋陽將再次舉行撞鐘鳴警儀式。在每年刺耳的警報聲中,中國人完成了一次次歷史和現實的對話:不戰而退的屈辱永誌不忘,振興中華的偉業不會停步;舊中國怕挨打總挨打、割地賠款換太平的日子一去不返,中華民族復興的曙光已經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