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排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寫出漂亮的文字,渴望自己的筆端流淌出清新 、活潑的小溪。但由於種種原因(如學習負擔重、閱讀量小、積累欠缺等),相當一部分同學的語言的“質量”似乎並不是足斤足兩。怎樣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讓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從“下里巴人”奔向“陽春白雪”,是縈繞在許多同學心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方法似乎很多,各式各樣刊物上的指導文章各顯神通,又常常令這些同學無所適從。筆者以為,學會熟練、靈活地運用排比是見效較快的“處方”之一。

排比能加大語言的信息量,使語言條理性強,且節奏鮮明,適於反映事物的情狀,尤利於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排比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問題,它與作者的“思想”密切相關

古羅馬 哲學家朗加納斯說過:“美妙的措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輝。”“思想宏通的人,語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語言永遠屬於卓越的心靈。”意思很清楚,思想活躍、開闊、縝密,語言自然優秀、活潑、大氣、飽滿。“宏通”的思想來自哪?俗話說“腦子越用越活”,這就要求每個同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要“敏感”即多動腦筋,力求獲得深刻新穎的看法;然後選用最好的語言(如詞語、句式、修辭等,“排比”只是其一)將其傾吐出來。開始可能感到難一些,但只要真正地下過幾次功夫後就可以逐漸登堂入室了。下面的例子就是“思想”與“語言”結合得較好的典型:

①由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到,古人所說的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也是不全面的。人的某些缺點換一個場所也就變成了優點。我們在用人時,既要看到他的長處,又要審視他的短處,有時甚至還可以來個缺點優選法呢?膽小的人不利於乾開創性的事業,但當出納會計貪污的可能性就很小;聽力差的人是非少,搞檔案管理卻很恰當;吹毛求疵的人當領導,民眾不歡迎他,但他可以成為一個稱職的產品檢驗員;機械型的人管理圖書、看護電話,可能很出色;誇誇其談的人,你最好叫他當產品推銷員……

例①所提出的“人的某些缺點換一個場所也就變成了優點”的觀點不落凡俗。如果沒有對生活深入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是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其與排比這個“外殼”珠聯璧合,確實稱得上是“美文”。

二、不同的文體,排比的使用也各有不同

記敘文以散句為主,排比等整句的使用應“恰到好處”,一般而言,概括敘述或感情較強烈的段落使用排比能起到“錦上添花”之功效,如例②;而具體的敘述、描寫則不宜用排比,尤其是結構複雜“臃腫”的排比。抒情散文要求語言精彩、流暢,議論文要求語言嚴謹、生動,恰當地運用排比等整句即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劑量”大些也無妨。

②我快步走過去,幾乎是搶過那張卡片,捧在手中。把它送給含辛茹苦的媽媽是再恰當不過了。媽媽,正因為太愛您,所以女兒才一直把您留在心裡。儘管也曾經和您慪氣耍脾氣,但女兒對您的愛卻從沒削弱過一點一滴。怎能忘,為了滿足女兒對知識的渴求,您背著手術後的我往返於學校、家和醫院之間;怎能忘,為給女兒驅走冬日的寒冷和夏日的炎熱,您陪女兒挑燈夜讀至午夜甚至凌晨;怎能忘,為了讓女兒感受到“回家的感覺”,在每個放假的日子,您在家門口翹首遠望;怎能忘……媽媽用點點滴滴的愛匯成了寬廣無邊的海洋!

三、排比應力求“豐富多彩”

在不同的排比句中,組成排比的每一個“成員”的面目應該富於變化,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單句, 還可用複句甚至多重複句; 或比喻、或借代、或反問等,一篇文章中的幾組排比“各有千秋”,那么精彩、生動、流暢將“不期而至”。

③自小到大,我所走過的每一條路,都被父母事先用鮮花鋪就;跌過的每一座山,荊棘已被他們用疲憊的雙手摺斷;每一次試飛前,父母總是用他們堅硬的翅膀穩穩地翼護著我。沒有坎坷,沒有艱辛,沒有從高處墜落的徹骨劇痛。安逸的生活,平淡無味地滑過了十八個春秋,每每讀書,羨慕閏土瓜田捉猹、撒網捕魚的自由,嚮往屈子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皎察,渴望陶公東籬採菊、悠然南山的雅致。

④天下的父母啊!請為你的孩子留下一筆真正的財富吧!山珍美味嗎?不,那也許會讓他餓得頭昏腦脹;綾羅綢緞嗎?不,那也許會讓他變得衣衫襤褸;萬貫家私嗎?不,那也許會讓他窮得一無所有。真正的財富是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一種“克敵制勝”的本領,一把能夠獨立撐開的傘,正如蒲公英的媽媽給予子女的饋贈。

例③用了三組排比,第一組由三個比喻構成,形象地狀寫了父母對自己的“包辦”式的呵護;第二組排比由四個短句構成,靈動跳躍;第三組的三個分句用了三個典故(閏土、屈子、陶潛)表達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三組排比富於變化,加大了容量,增強了語勢。例④指出什麼才是父母留給子女的最好的財產,三個設問句構成的排比增強了語言的氣勢,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綜上所述,恰當、熟練、靈活地運用排比確實是提高語言“品位”的一種好方法,只要勤於“思想”,勤於“筆耕”,不斷吸收(必要的積累是基礎),不斷實踐,就一定能使排比成為文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而寫出優美動人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