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作文命題中的宗教意識

江蘇東海外國語學校 盧傳會

文章,是作者主觀情意的表達,內心世界的外露。一般說來,一篇文章的主題,往往是由作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的。反過來,如果是命題作文,寫作者要受題目立意的轄制,即要依照所提供的題目的立意來寫,這樣一來,問題就集中到作文命題上來了。

作為中學語文老師,我們會經常給學生命製作文題。這些題目,有的可能是教輔用書中現成的,有的可能是語文老師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是價值取向來命制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師的手中掌握著對學生的“生殺予奪”大權――讓他們寫什麼和怎樣寫。所以,我們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作文題目。我們可以事先想一想: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是否能夠理解你所命制的作文題目,是否理解這個作文題目的意圖,能否寫好這個題目。否則,命製作文題目就會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有的老師把宗教意識引入到學生作文題目的命制中,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首先,有些宗教(比如佛教、道教等)對問題的理解方式是“體悟”,這種“體悟”有別於科學的思維。還有些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強調對教義的理解與教規的遵守,教義成了他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原則。而學生的寫作,卻是各種科學思維的訓練過程,是要表達普通人的普通情感,提高寫作水平,完善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它對問題的理解要符合一般的事理和科學的常規。其次,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是不可能正確理解宗教和與宗教有關的問題的。其實,不要說學生,就是一般的人也不易“參透”宗教中的問題。這樣的作文題目,老師看著可能很得意,認為自己見多識廣,但是學生可能就不知所云了,即使寫,也可能是應付差事,不會寫出像樣的東西來的。

下面列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比如《高中語文總複習最佳化設計》2003年版中有這樣一道作文題:

一老僧為了選拔理想的衣缽傳人而構想了一道非常奇妙的“考題”,他對他的一胖一瘦兩個得意門生說:“去找一片你們最滿意的樹葉回來。”結果,胖和尚很快就回來了,遞給老僧一片樹葉,並說:“這一片樹葉雖不完美,但卻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而瘦和尚很晚才歸,兩手空空,對老僧說:“我見到的樹葉很多,但沒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沒有一片是我最滿意的。”

閱讀上面材料,請以“完美”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也可以續寫。

這則材料就是純粹的佛教故事。故事本身蘊含著深刻的禪意。在胖和尚的眼中,隨意一片樹葉都是完美的,表現了務實的思想;而在瘦和尚的眼中,沒有一片樹葉稱得上是完美的,表現了虛空的思想。命題者借用它引導學生理解、分析什麼是完美,並認識完美。但是,學生讀完這則故事後,他們的思維可能要耽於對故事本身的理解,認為這裡面可能有什麼“玄機”──老和尚的話是什麼意思?他最後把衣缽傳化了誰?在這段故事中,“完美”有沒有其他含義?等等。那么我們就要問了,讓學生寫這樣的作文題,老師的意圖是什麼呢?用這樣的材料命題,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了?

再比如《語文教學通訊》2003年第3期有這樣一道作文題:

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裡求拜觀音。走進廟裡,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您是觀音嗎?”

“是。”那人答道。

“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觀音笑道,“……”

請你先在省略號處續寫一句話,寫出觀音為什麼這樣做,並以你續寫的內容為主旨,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體裁不限,題目自擬。

續寫省略號處的內容(可寫:“求人不如求自己”等)比較容易,但是,問題不是如此簡單。這個道理為何要用佛教偈語的形式來表達呢?為何一定要借佛家來說事呢?我們通過其他現實生活中的小故事來表現這個道理,不是更易於讓學生理解嗎?難道我們還需要從佛教中吸取這樣做事的道理嗎?

在西方國家,他們信仰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其教義、宗旨與我們國家的風俗習慣、主流意識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對其了解是零星的、膚淺的。那些宗教信徒的所作所為,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從我們的認識角度去理解。

北京市東城區2003年5月高三綜合練習試卷中有這樣一道作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據悉,1月24日,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一隻小鳥飛進賽場,被高速飛行的網球擊中墜地死亡。接下來的瞬間一幕讓人深深感動:擊中小鳥的運動員扔下網球拍,跑向小鳥,俯身跪地,雙手合攏,又在胸前畫了一個十字,表示懺悔。

人生有多少一瞬間的事情,有的蘊涵著人性的真善美;有的散發著自私卑鄙的惡臭;有的詮釋著人類高尚的節操;有的踐踏著公眾道德的良知……

我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刻意拔高那個運動員把一隻小鳥擊斃以後的所作所為,認為其是“蘊涵著人性的真善美”“詮釋著人類高尚的節操”。他“扔下球拍,跑向小鳥,俯身跪地,雙手合攏,又在胸前畫了一個十字”的行為,只是從一個宗教信徒的角度,為他做的那件不該做的事情而懺悔。我們不能把一個宗教信徒的懺悔行為和對生命的珍視簡單地劃等號。

廣州市2003年高中畢業班綜合測試作文題,也引用了這則經過改寫的材料,但敘述有所不同。

前不久,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上,一隻小鳥突然飛進了賽場,被勁飛的網球擊斃,擊中小鳥的運動員立即停止了賽事,跑到小鳥前雙膝跪下……

75歲的黑龍江老漢用一輛自己改裝的三輪車,把101歲的母親從老家載了出來,走遍了大半箇中國,為的是讓母親、讓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多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在生命面前人們有各自不同的認識和行為,請你以“生命”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生命”的範圍內。

這個作文題目中的兩則材料的共性就是都從人性的層面來對待生命。它認為,生命的存在,是一種權利,不管它是什麼樣的生命。經過改寫的材料給人的感覺確實是“善待生命”,而不一定要把它和宗教扯到一起去。

其實,這樣的作文題目都暴露了一個思想導向問題。我們要教育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要讓他們形成積極的思想意識。而宗教思想正與此相反,它和我們的主流思想意識格格不入,它是消極的,出世的。不管怎樣,這些題目無形中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如果學生的思想中出現了這些成分,那么就不利於他們以後的發展和為社會作貢獻。

總之,命制一個作文題目很不容易:它要測試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承載“文”與“道”;而學生寫起來更不容易:主觀上想得到一個好分數,客觀上還必須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但是,作文命題也不是一個兩難問題,只要我們能好好研究一下學生的實際情況,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作文所承載的使命出發,我們是能命制出好的作文題目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