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得高分不靠模仿靠積累

高考成績上周末揭曉,與此同時,一些學校已經召集XX屆新高三年級學生,針對今年高考情況,揣摩命題趨勢,開始“強化練習”。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或更成為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一些剛帶班參加完高考的語文老師提醒,別先忙著模仿優秀作文,注重日常積累,培養自己的語言個性才是要緊的事。

推薦閱讀

1 小“古文迷”贏高分

總分547分,語文126分,看到這個成績,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考生李漢平緊張的心放下了——考試結束,小李對了標準答案。由於語文選擇題上有硬傷,算了算分數,要想得高分,必須作文達到一類卷分數。果然,作文給自己爭了氣。小李通篇用古文,寫自己習字時和鄭板橋的一次對話,引出觀點——成功不是一時靈感閃現,也不是渾然天成,苦練和創新二者缺一不可。

小李告訴記者,父母都從事中醫行業。雖然自己報考的是理科,但受家庭氛圍影響,從小就喜歡閱讀古代典籍。升預備班的暑假,他還試著續寫了《三國演義》。讀到中意的作品,他便留意背下來,高三上學完蘇洵的《六國論》,小李被文章的氣勢所吸引,乾脆找來蘇洵的更多作品閱讀。同時,小李愛好書法,雖然已經考出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書法8級證書,但直至高三,他還是會提起毛筆寫寫字,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臨摹作品時,又能帶他再次沉浸在鍾愛的古文世界。

如今,小李的腦海里已經“印”有百餘篇古詩詞和古詩文,一張口,很多句式都能“蹦”出來。他覺得,自己日常寫作時更有底氣。相比不少考前忙著背“素材寶典”的同學,小李顯得不慌不忙。

2 寫作也應重個性

在小李的語文老師看來,新穎的構思和紮實的古文功底,是幫助小李得高分的關鍵。令她欣慰的是,班上語文成績得到120分左右的幾名學生,都不是硬套作文模版的孩子。平日裡,他們就時常在作文結構、選題上有所創新,語言表達也有很鮮明的個人特色。

“老師可以在表達方式、作文結構上教一些技巧性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表達的衝動”,這名老師強調,作文要想出彩,一定要言之有物,才能流暢地講述某個事件,論證自己的觀點。遺憾的是,目前的教學實踐中,給學生自由表達思想的機會,還遠遠不夠。作文原本應該是思維體操,結果成了應試操練。很多學生的作文,看似有觀點,但無法深入探討,更看不到寫作者的個性特質。

一名多年執教高三的語文教師坦言,雖然高考作文體裁不限,但綜合多年考題,擅長寫議論文的同學明顯占優。事實上,學生寫作,記敘文、散文甚至科幻小說都各有擅長,很難說孰優孰劣。他也建議,高考作文可以取消“不能寫詩歌”的禁令,讓小詩人的才華也有用武之地。

境界

余習書法,十有餘年矣,終不能得其大略。臨池既倦,心中亦自不平:曩者江郎受業於異人,遽成大家;如使書家執吾手,親授成書之道,必能有所廣益,得脫筆耕之苦也。

少頃,有聲作於門,啟而視之,一長者於右,衣著步履,悉如古人,氣度亦不凡。見余,乃前曰:“吾先世鄭燮,已列仙宮。今下界一游,適聞汝太息者再,遂至,願聞其詳。”

余大喜,因邀入室,問曰:“《蘭亭》既成,鹹以為千載行書第一。世人爭相臨摹,然得其三昧者鮮矣,以其神韻高妙,非後人所能及也,然吾究其成書之道,不過銜觴賦文,聊為記敘,非向以為宿成者也。是故神通之品,實乃天成。若無右軍筆法,雖筆耕千遍,不能也。先生善書,必知其筆法,願學之。”

鄭燮怫然不悅,嘆曰:“嗚呼,‘筆法天成’!吾聞其論也久矣,未嘗不怒其惑之深也。汝知右軍筆法高絕,而未見其研習之苦也。右軍濯硯,竟成墨池,懷素葬筆,終為筆冢。書家之臨池不倦,如此其至也。今汝不顧其艱辛至此,而欲一朝之間,盡得右軍筆法,亦已難矣。樊川曰:‘蜀山兀,阿房出’,放諸書道,亦可謂‘墨池顯,蘭亭始出’也。”

余悻悻然,曰:“雖然,書道貴於自然。先生所創‘七分半書’,參楷、隸之道,渾然天成,固不為斧鑿也。吾欲謀其變,惜無天成筆法,縱有所得,不過營營於點劃之間,不可謂通神之品。雖筆耕不輟,亦何如哉?”

曰:“是何言語!逸少曰:適我莫非新,謀新者,以人力求謀諸書道之變化,固非天成者也。況書無定法,猶水無常形,吾求其變,豈可怪也歟?子敬出,筆驚風雨,不墮乃父之名。吾觀其融真、草、篆、隸於一爐,而創破體,何其氣概之盛也!其所創連綿草者,似奇反正,若斷還連,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如火筋畫灰,連屬無端末,天下子敬第一品也’,米元章奉之神品,豈顧其謀新求變而非彼所謂天成者耶?”

“是故無筆耕之勤,無入書家之伍;無謀新求變,無為通神之品。庸人不識,正襟危坐,輟筆不耕,而曰‘待其天成’。吾恐其筆法未成,而歲月蹉跎也。”

“豈獨書道如此,萬事皆然也。必以逸少臨池之勤,子敬求變之勇,乃克有濟。二者得兼,然後存乎一心,隨意揮灑可也。至於無為無謀而欲一朝功成,其可得乎?”

余長揖而謝曰:“謹受教。願乞墨跡,以償夙願。”

先生欣然援筆,而書“‘勤’、‘勇’以濟,莫之能傷”。既成,乃嘆曰“吾於仙界,始知後人有詞家三境之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臨池不倦,筆耕不輟之境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謀新求變,碩果累成之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根基既具,於妙處偶得之至境也;至境雖妙,苟無‘勤’,‘勇’於前,亦不能及也。嗚呼,靜庵所謂,豈獨詞家也哉?是亦書道之三境,為人之三境也。願汝尊之守之,永世莫忘!”

遂出,不知所終。惟所題數語,猶存墨香。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李漢平(作者考後回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