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習作中如何用好事例論據

綠楊中學 陳小靜XX年黃岡市中考語文作文題明確提出要根據材料寫一篇議論文,這就把如何教給學生寫好議論文的工作擺上了國中語文老師的案頭。寫作議論文要注意的東西很多,這裡,筆者就其中的一點談談看法。事實勝於雄辯,事例論證,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論證方法之一。在學生的習作中,如何恰當的運用事例作論據?參照國中學生的讀寫情況,筆者認為應該把握以下幾點。首先,所選擇的事例和要論證的觀點之間,必須有明確的對應關係。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論據為論點服務,論點統帥論據”,做到事例與觀點一致,切忌事例與觀點脫節。吳晗在《談骨氣》一文中,先擺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然後把骨氣的含義詮釋為三個方面:再對應這三個方面,舉出三個事例來論證,從而有力的證明了中心論點。文中的對應關係如下圖所示:論點: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富貴不能淫

事例論據:文天祥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拒不降元。

貧賤不能移

事例論據:貧者不受嗟來之食,餓死不受辱。

威武不能屈

事例論據:聞一多橫眉怒對敵人的槍口,毫不屈服。試想,如果將上述的對應關係打亂一下,肯定會造成觀點與事例不統一的毛病。其次,所選事例要有側重點和代表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章論述嚴密,說服力強。以前有一篇課文《事業篇》的第四段用四個分句一百幾十個字列舉了12位歷史人物,細細分析,就會發現,他們各有側重點和代表性:為民族文化寶庫增添財富的,如孔子、司馬遷、魯迅;為中華民族留下精神財富的,如屈原、岳飛、鄭成功;推動了歷史前進的如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在科技領域留下發明創造成果的,如蔡倫、祖沖之、畢昇。這樣,全段利用這些事例無懈可擊的從各個側面論證了論點: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再次,列舉事例,必須和闡述道理相結合。在列舉事例時進行闡述,為的是事例和觀點更緊密的結合起來,使讀者從感性的表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深層的認識。但學生在習作中往往是習慣於只擺事實,不講道理,犯了堆砌事例,以例代議的毛病,不能以理服人。議論文中,常見的擺事例作闡述有三種方式:先敘後議,如《談骨氣》一文第五段先敘述文天祥的事跡,第六段緊扣事跡進行闡述;先議後敘,如從談骨氣全篇來看,先提出論點,對論點進行闡述議論,然後再敘述三個事例證明;夾敘夾議,即邊敘述事例,邊穿插議論,如《談骨氣》中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一例時,就套用了此種方法。這三種方法在寫作時可根據需要分別選用,也可以綜合運用。最後,舉例的詳略要得當。議論文是以理服人,不像記敘文是以情感人,議論文中的敘述是作為論據來使用的,一般來講,應力求簡明。只要把事件梗概講清即可。但根據需要,也有例外,《理想的階梯》一文中以諾貝爾的事跡為例,有這樣的細緻刻畫:最後一次試驗時,他聚精會神地盯著燃延的導火線。一聲巨響,在旁的人們驚叫:“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卻從濃煙中跳出來,面孔烏黑身上還帶著血,興奮地狂呼:“成功了!”這一細節描寫把諾貝爾為了實現理想,不顧自身安危的忘我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而很好的證明了論點。可見,議論文中的敘例詳略也是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論證的需要而定。附:《事業篇》選段: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人類的史冊告訴我們:凡是留下英明的人,總是創造了永存的事業。孔子、司馬遷、魯迅之所以為千秋萬代傳頌,是因為他們為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財富;屈原、岳飛、鄭成功之所以載入史冊,是因為他們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偉大的愛國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孫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為他們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蔡倫、畢升、祖沖之之所以永遠為人們紀念,是因為他們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科學技術領域留下的發明創造,使後人享用不盡。誰做了對人類有益的事業,誰就樹了一座人生的不朽豐碑。《理想的階梯》選段:理想的階梯,屬於刻苦勤奮的人。馬克思為實現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理想奮 斗一生。他積極投身於火熱的工人運動,研讀無數種著作,學會了歐洲好幾個國家的語言。他不斷在圖書館鑽研,數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層。化學家諾貝爾為減輕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勞動,決心發明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試驗。最後一次試驗時,他聚精會神地盯著燃延的導火線。一聲巨響,在旁的人們驚叫:“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卻從濃煙中跳出來,面孔烏黑身上還帶著血,興奮地狂呼:“成功了!”那些傑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種崇高的目標所鼓舞,才產生了驚人的毅力與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濤激勵著他們去刻苦奮鬥。《談骨氣》原文: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我國經過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很多這樣有骨氣的人,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我們是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民族。

當然,社會不同,階級不同,骨氣的具體含義也不同。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但是,就堅定不移地為當時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原則來說,我們祖先的許多有骨氣的動人事跡,還有它積極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南宋末年,首都臨安被元軍攻入,丞相文天祥組織武裝力量堅決抵抗,失敗被俘後,元朝勸他投降,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就看怎樣死法,是屈辱而死呢,還是為民族利益而死?他選取了後者,要把這片忠心紀錄在歷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個陰濕的地牢里,受盡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勸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堅決拒絕,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害了。

孟子說的幾句話,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現出來了。他寫的有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古代有骨氣的人的英雄氣概,並且以自己的生命來抗拒壓迫,號召人民繼續起來反抗。

另一個故事是古代有一個窮人,餓得快死了,有人丟給他一碗飯,說:“嗟,來食!”(喂,來吃!)餓人拒絕了“嗟來”的施捨,不吃這碗飯,後來就餓死了。不食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那人擺著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聲“喂,來吃!”這個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這碗飯,  第二步怎樣呢?顯然,他不會白白施捨,吃他的飯就要替他辦事。那位窮人是有骨氣的:看你那副臉孔、那個神氣,寧可餓死,也不吃你的飯。

不食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還有個例子。民主戰士聞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槍殺的。在這之前,朋友們得到要暗殺他的訊息,勸告他暫時隱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敵人要殺他,在被害前幾分鐘還大聲疾呼,痛斥國民黨特務,指出他們的日子不會很長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勝利。毛主席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高度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孟子的這些話,雖然是在XX多年以前說的,但直到現在,還有它積極的意義。當然我們無產階級有自己的英雄氣概,有自己的骨氣,這就是決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壓不扁,折不彎,頂得住,嚇不倒,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建設的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