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現代文作用題術語全面整理歸類

“好處、作用、效果”題提問方式:某句段這樣寫有什麼用意(或好處、效果)?提問變式:為什麼這樣寫?為什麼要寫這一內容?刪去這一部分可以嗎?

作用題答題思考角度: 現代文閱讀“好處、作用、效果”題的典型答題思路是:運用了什麼技法,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好處、作用、效果”題回答前必須結合文章從以下方面多角度分析,抓住突出點答題,表述必須注意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內容效果,對象特點,主旨情感,結構效果(布局謀篇),意境氛圍,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本身的作用,讀者感受等。

具體說,要思考:(1)怎樣(如具體形象)表達了什麼內容?突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2)怎樣地表達了什麼主旨、觀點、情感?有什麼好處?(3)從所在位置思考在結構(布局謀篇、對上文、對下文)上有什麼作用?(4)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5)結合內容談修辭、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本身的作用,(6)讀者自身讀後的主觀心理感受?

一、文章結構安排

解題思路:

(1)確認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 從對象內容、主旨情感、結構氛圍、讀者感受等思考作用

1、開頭語段的作用大致為:引出所寫的對象,交代下文要寫的內容,引出下文,總領全文(對內容的作用);開篇點明題旨(主旨作用);或設定懸念,埋下伏筆,照應後文,為下文做鋪墊,與下文形成對比,欲揚先抑(結構作用);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氛圍)。

如果首段連續發問,那么,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省(引起讀者思考)的作用

如果開篇即連續感嘆,那么,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2、結尾段的作用: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呼應開頭,首尾圓潤,使文章渾然一體;卒章顯志,點明題旨;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有這樣作用的試題,往往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點"看不懂");等等。

3、中間段的作用  :①中間段如果比較短:那么,它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承上啟下),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在較短的中間段中,如果描寫的物象(即散文寫作的對象)並非選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與選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正面正襯(或烘托、鋪墊);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如果後文圍繞中間某點寫,作用是總領後文,如與前文中間某點呼應,其作用是照應前文。

②中間段如果比較長,而且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內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

4、重要詞句作用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定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文中句:承上啟下;引起下文;總結上文;

文末句: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省;暗示主題;強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二、選材組材角度

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關係,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等。

1、插入史實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實:①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②具有例證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②內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一般表示對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積極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

②有豐富文章的內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3、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

在寫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標題,一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徵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

4、環境、景物描寫的作用:點明時間、地點;營造氛圍;表現人物情感心理;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運;推動或轉換情節。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襯人,它又可細分為兩類:

正襯:即以景物之優美襯托人物心靈之美好,或以景物之淒涼襯托人物命運之悲慘。

反襯: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氣氛之歡快來反襯人物悲慘的命運或人物淒涼的境遇。

三、人稱的選用

① 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② 第二人稱:一般有擬人的意味,直接對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③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四、表達方式類

散文  小小說

敘 順敘 交待清楚明白 在散文中,為表達主旨作鋪墊。在小說中,塑造形象,表達主旨。

倒敘 引起懸念 

插敘 使敘述完整 

補敘 對前面的敘述加以補充解釋 

情 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在開頭起定文章基調的作用,在結尾往往使文章升華。

間接抒情 

寫 細描、白描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現主旨。

2.在小說中,主要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象化。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人物描寫(肖像、心理、細節、語言、行為) 

議論1.開頭或結尾的議論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間的議論常起過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說明作解釋,有利於把人、事、物展示給讀者。

五 、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營造了詩的意境,使行文搖曳多姿,結構緊湊而富有變化。

一般而言,由實而虛的基本作用是:從人們熟悉的實體寫到蘊含哲理的象徵體,符合認識的一般規律,便於讀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這個基本作用,再結合具體語境,把"實體"和"象徵體"變換成具體的寫作對象,另外,由實而虛還可營造了詩的意境,。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六  修辭手法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色彩顯明,描寫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覆: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七、鑑賞語言的作用(見《現代文閱讀的步驟與方法》“分析鑑賞語言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