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細節 感悟真情——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文《令人感動的一件事》指導案例

捕捉細節 感悟真情——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文《令人感動的一件事》指導案例

教學目標:

1.藉助多種方法通過情感渲染,引導學生回味親身經歷的或者看到、聽到的感動的事,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動情點,對人物的特點進行細節描寫,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如何動情點,通過細節書寫“感動”,體驗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上有許多東西,在與別人分享的時候,總是越分越少,而有些東西卻是越分越多,那是什麼呢?(學生交流“兩個人分享一個快樂是兩個快樂,兩個人分擔一個痛苦是半個痛苦”)像這樣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東西會越分越多!

二、回味愛:

1. 感受愛:

愛和快樂同在,最快樂的事就是感受愛和被愛。我們先來看看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讓你感受到愛的溫暖?(學生交流)每個人都有機會,讓我們一起呼喚出心中的這個人(學生呼喚)每天我們都在愛的溫暖中快樂地生活著,可是隨著我們的成長,有了屬於自己的天空之後,卻忽略了這些愛我們的人,忽視了他們為我們付出的點點滴滴,所以現在就讓我們走近他們,去回味那些讓我們感動的事,一起(生齊讀:捕捉細節,感悟真情)。

【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東西很多,可是因為學生整天沐浴在愛的溫暖中,對“感動”已經很漠然,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集中的話題,從而積極地喚起學生“頭腦”中的“情感儲備”,調動小班化學生全體參與的積極性,為解決“寫什麼”打下基礎。】

過渡:聽過《母親》這首歌嗎?讓我們看著歌詞靜靜地欣賞

(播放《母親》mtva)。

師:聽著這首歌你感受到了什麼?看看歌詞,你覺得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母親為我們拿書包,打花傘,給我們包餃子,擦眼淚……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但也正是這些小事包含著濃濃的母愛。現在就讓我們靜靜地想一想自己的親人,想想他們為我們做過了哪些事?

學生交流

小結:這些都是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現在,我們細細品味之後,心中就會溢滿了溫暖和感動。

2. 拓展愛:

過渡:給我們關愛,令我們感動的僅僅是親人所做的這些事情嗎?

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課件展示一組反映愛的畫面)

你看到了什麼? 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麼?(親情回報之愛、師生之愛、朋友之愛、社會的大愛)

學生交流。

過渡:是啊!同學們,圖片中展現的有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的小事,也有災難降臨時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抗震救災的大事,但無論大事還是小事,無論親歷還是耳聞,我們的感受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愛和感動。

【先由《母親》這首歌導入,而後欣賞一組照片,打開思路,這些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談話的興趣。通過激發每一個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都參與到本節課當中。】

3. 分享愛

師: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細細地搜尋記憶中曾經讓你最為感動的事,這件事可以是你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看到、聽到的,一會兒與大家分享。

學生先靜靜地默想幾分鐘,

然後,把想說的先和同桌說一說。

最後,全班交流。(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就在身邊,請你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動)

過渡:這些事之所以讓我們感動,是因為它引發了我們心靈的震動,它在瞬間打動了我們,讓我們動情。(板書:動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尊重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充分表達的機會。當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時,就通過同桌或者小組合作幫助學。】

三、抒寫愛

1. 抓“動情點”

感動的瞬間稍不留神就會自己溜走,怎樣把它留住呢?(寫下來)

怎樣寫才能既表達出我們的感動,又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呢?我們不妨先來閱讀兩則片段,看看能否從中獲得一點兒啟發。

片段一:

有一個小男孩,摔倒在街上,他看見爸爸正朝著他走過來……當爸爸走到他身邊時卻當做沒看見繼續往前走了,他很傷心,以為爸爸是不愛他的。可是他站起來時,卻發現——

(1)爸爸走到街的轉角時,回頭看了看他。

(2)爸爸走到街的轉角處,就在他側身拐彎的剎那,好像不經意似的悄悄回過頭來,很快地瞟了弟弟他們一眼,然後才消失在拐彎後面。

出示(1):爸爸的愛體現在哪裡?(轉角處的回頭)這個動作讓小男孩體會到爸爸的愛,也感動著男孩,這樣牽動情感的地方就是動情點。(板書:點)

出示(2):哪句更能打動你?為什麼?(第二句,詳細描寫了父親的神態、動作)(板書:神態、動作)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裡?(重點理解“悄悄”和“瞟”)師:爸爸心裡愛孩子,可是又不想讓孩子發現,想鍛鍊他的自立能力,那份看似不經意卻是很有心的“回頭”和“瞟”,給我們的震撼力極大。

同樣是動情點,卻有這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對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了細節描寫。(板書:抓動情點、細節描寫)

師生賞讀——

片段二:

爸爸走到街的轉角處,就在他側身拐彎的剎那,好像不經意似的悄悄回過頭來,很快地瞟了弟弟他們一眼,然後才消失在拐彎後面。

雖然這一切都只發生在一瞬間,但卻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小男孩的眼睛裡閃著淚花。當這個小男孩——我的弟弟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師小結:這篇文章不僅打動了男孩,打動了我,也感動了千千萬萬閱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作者抓住了事件中的動情點來寫。

【通過《拐彎處的回頭》兩個片段的對比,讓學生髮現事件中的“動情點”,從而認識到“善於抓住動情點來進行描寫”更能打動人,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的習慣。】

2. 細節描寫

當然,對動情點的描寫並不僅僅局限於神態和動作。

我們再來閱讀一則片段。

片段三:

穿過馬路,就是菜市了。我伸出一隻手從姥姥臂彎上取下籃子,提在手上,另一隻手輕輕握住她的手,說:“小時候,每逢過馬路都是你牽我,今天過馬路,讓我牽你吧!”姥姥的眼裡閃過驚喜,笑容蕩漾開來,像一個老農面對豐收的農田,像一個漁民提著沉甸甸的漁網。

“姥姥,您腿腳不靈便,車多人又擠,過馬路時千萬要前後左右看一看,別跟車搶時間。啥時家裡有什麼難事,只要需要,不管多遠多忙我們都會來的。”姥姥便背過臉去擦淚。

牽著姥姥過馬路,心裡有幾許感激、幾許心疼、幾許愛意,還有幾許感嘆……

學生自由閱讀。

師:看同學們的表情,老師知道同學們已經被這篇文章中的某些細節深深吸引住了,那么,老師想請同學們來說說,文中哪些細節打動了你?請結合文中的語句來談打動你的理由。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討論,尤其是對後一個問題的回答更應當具體一些。

【在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在各個組內巡視,及時給予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指導和要求。這樣的合作學習形式,不僅體現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而且能使學生的優勢更優,弱勢得到填補,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班級交流。(板書:語言、心理)(重點對姥姥的神態和我的心理描寫進行賞析——打個比方:用收穫的喜悅來突出姥姥“愛的付出得到了回報”的欣慰;感動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用心品出來的。)

小結:細節就滲透在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之中,所以,我們寫作時就要注意抓住動情點對突出人物形象的特點作具體生動、細膩逼真的描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不僅感動自己,同樣打動讀者。

3.寫“動情點”

請同學們試著運用細節描寫,寫一寫你最感動的一件事當中的“動情點”。一會兒我們交流一下。

學生們練習,

教師巡視,

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通過閱讀片段,讓學生自己發現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同時,當堂練習書寫片段,學以致用,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用我手寫我心,用我口表我心。】

四、按要求作文:

我們剛才只是寫了作文的一個片段,片段是為我們寫整篇文章做鋪墊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本次習作的具體要求:

課件出示:

選一件令你感動的事寫下來,題目自定。

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動情點,可以寫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看到、聽到的事情。2. 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進行細節描寫。

課後請同學們把剛才的片段加以補充和修改,整理成文。

化用羅丹的那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令人感動的事,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那就讓我們擦亮眼睛,學會觀察,用心捕捉生活細節。這樣,眼中有物,心中有情,自然筆下生花。

關注每個孩子,傾聽花開的聲音

——《令人感動的一件事》作文設計反思

《令人感動的一件事》是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作文,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關注每個孩子,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

抓住兩個關鍵點,實現發展性

我們都知道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寫作恐懼的心理,寫作時“無話可說”、“有話說不出”、“不知從何寫起”。因此,根據作文現狀及學情、學段的特點,我確定教學目標時主要抓住了兩個關鍵點:

1.藉助多種方法通過情感渲染,引導學生回味令自己感動的事,解決“寫什麼”的問題。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動情點,圍繞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進行細節描寫,解決“怎么寫”的問題。

●寫什麼—— 讓學生“言之有物”。

生活中令我們感動的東西很多,可是因為學生整天沐浴在愛的溫暖中,對“感動”已經很漠然,就像課堂導語中說的:“每天我們都在愛的溫暖中快樂地生活著,可是隨著我們的成長,有了屬於自己的天空之後,卻忽略了這些愛我們的人,忽視了他們為我們付出的點點滴滴……”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積蓄。”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已經儲備了很多關於“寫什麼”的積蓄,問題是在我們的習作課堂里能否提供一個相對集中的話題,從而積極地喚起學生的儲備,於是這堂課,我就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去回味那些讓我們感動的事”,發掘他們內心的情感積蓄,讓學生知道“寫什麼”。圍繞這個關鍵點,我設計了第一環節“回味愛”。這一環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感受愛。這一層次首先讓學生“看看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讓你感受到愛的溫暖?”學生自然想到最多的就是親人,為了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接著我和學生一起看著歌詞欣賞《母親》這首歌,歌詞中的“小事”給學生以啟發,在歌聲中,我給學生靜靜回味的空間,引領他們從日常平凡的小事中體驗到親情之愛。

第二層次是拓展愛。通過欣賞一組照片,引領學生走進“如何由被愛到愛人”的層次,像給親人洗腳、刷碗等,認識到“付出是一種愛,回報更是一種愛”,從而由自己家庭中的親情之愛,到學校大家庭中的師生之愛、同學之愛,逐漸上升到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大愛,使學生愛的體驗由小到大,拓展了學生的思路。

第三層次是分享愛。學生在前兩個層次中,對“愛”的體驗和感動逐層深入,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紛紛調動起來,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傾吐的欲望很強烈。在學生表達的時候,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感動的瞬間來說,為“怎么寫”做好鋪墊。

這三個層次實現了學生的發展性,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讓學生“言之有物”的目的也達到了。

●怎么寫——讓學生“言之有法”。

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下一步就是“怎么寫”了。根據學情和年齡段的特點,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動情點,圍繞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進行細節描寫。 

第一步,抓事件中的動情點。通過《拐彎處的回頭》兩個片段的對比,讓學生髮現最能打動我們的心靈的地方,最讓我們感動的瞬間,最能牽動我們的情感之處,就是事件中的“動情點”,從而認識到“善於抓住動情點來進行描寫”更能打動人。

第二步,怎樣進行細節描寫。通過閱讀片段,讓學生體會出“細節描寫就是對突出人物形象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作具體生動、細膩逼真的描寫”,只有抓住動情點進行細節描寫,我們的文章才能感動自己,打動讀者。同時借鑑電影藝術中的“特寫鏡頭和慢鏡頭”,有效地和文學藝術進行整合,使學生學習起來更容易。

第三步,在掌握了方法之後,我讓學生試著運用細節描寫,寫一寫自己最感動的一件事中的動情點。這樣,學生能當堂學以致用。片段寫好了,就為寫完整的一篇文章做了鋪墊。

關注每個孩子

在課堂上,力爭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讓他們能得到均衡發展:

1.課堂伊始,我首先由《母親》這首歌導入,而後欣賞一組照片,打開思路,這些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談話的興趣。通過激發每一個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都參與到本節課當中。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尊重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充分表達的機會。如:“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呼喚出心中的這個人”,“讓學生走到老師、同學身邊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動”,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當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時,就通過同桌或者小組合作幫助學。在這些過程中,教師在各個組內巡視,及時給予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指導和要求。這樣的合作學習形式,不僅體現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而且能使學生的優勢更優,弱勢得到填補,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3.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始終圍繞著“提升學生的作文素養”這箇中心,以學生為本,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使之主動發展,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達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法”,促使作文水平全面提高。如:在解決“寫什麼”的問題時,主要從以下幾個層次引導學生回味:縱向層次有親情之愛、師生之愛、同學之愛以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愛。在親情之愛中又包含著付出和回報兩個層次。橫向的層次有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看到的或者聽到的事情。在這些事情當中有像親情、師生、同學之愛這樣的小事,也有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愛這樣的大事。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說,有事可寫。

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即時的科學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與進步之樂,用成功的快感去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從上課前表揚學生的坐姿,到課堂上的即時評價,再到寫作之前的姿勢準備,我時刻注意學生習慣的養成,從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習慣給學生以肯定和引領,從而讓學生投入地、充滿信心地學習作文,有效地提高作文素養,這也是我永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