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應急技巧

高考作文教學這些年陷入了一個怪圈。第一是高考作文的重要性誰都心知肚明;第二是高考作文靠天收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對考生而言,十年寒窗,一“文”不慎,就會折戟沉沙,飲恨考場。這是所有考生不能承受之重。那么,面對考場作文中出現的一些突髮狀況,究竟該如何應對?相信這不僅是學生考場作文的萬一之需,更是提高他們應對高考的信心之所在。本文提供了五種絕招。

第一招——斗轉星移

——當考生作文寫到一半,才發現已寫的內容離題了,那么應如何把話題及時扭轉回來?或者說讓已寫的文字化腐朽為神奇?

比如20xx年高考江蘇卷《品味時尚》,很多考生寫到一半發現,自己品的其實不是“時尚”,而是“經典”。

時間如此寶貴,錯誤如此嚴重,照理說,這是病入膏肓,無力回天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有那一雙妙手,立馬之間就可以讓你斗轉星移,萬事大吉。

20xx年,江蘇作文評審組對“時尚”的界定為:審美;有創意;時興;有人認同和追求。必須同時具備這四大特徵,才是時尚。

任何經典注定都不是時興的,把品味時尚,換成品味經典,文章明顯偏題了。

但是,請注意,所有的偏題作文,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兩者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緊緊抓住這點聯繫,剖析兩者的差別,恰好就變成了對文章概念的釐清和深入闡釋,簡直妙不可言。

比如,針對上面的這個過失。你完全可以這樣彌補:

以上,我花了大量的筆墨來品味經典,但遺憾的是,經典並非是時尚。儘管經典也是審美的,有人認同和追求,但時尚是時興的,創意的,在這一點上,兩者可謂大相逕庭。因為經典是永恆的。它經歷了時間漫長的淘洗,可謂,塵滿面,鬢如霜。

有趣的是,經典不是時尚,但時尚卻很有可能轉化為經典。

文章此後轉入對時尚有可能轉化為經典的論述。時尚的特點,時尚的內涵,在和經典的比較中顯得更加清楚,而時尚的趨向,又使得文章更深入一層。這些,豈不都是對時尚的品味?

這樣一變,斗轉星移,不僅切題了,而且因為有了這一層對比,文章還有了張力,有了更深的意蘊和內涵。

江蘇省高考閱卷組給出的樣卷17,所犯的就是同樣的錯誤。考生可以根據情況,在後半部分加以修改。

樣卷17

品味時尚

時尚之門,善良之心。時尚總是層出不窮,千變萬化著,而善良也總是不斷被人們探索

著。善良作為一種時尚,永遠也不會被時代淘汰。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上,我用一生的時 間去探索善良,品味時尚。

小時候,特別嚮往媽媽手中的那本童話書,和著媽媽娓娓的柔音,編織出一窩的斑斕閃爍。每講完一個故事,媽媽總會暖暖的囑一句:“長大後,要善良大家才會喜歡你,知道嗎?”

小小的我蹣跚著“善良是什麼?”

媽媽交給我一個盒子,自己去找吧!

應該是白雪公主身上的盈盈紗裙吧,應該是海的女兒化作的美麗泡沫吧,或者是醜小鴨

變成的白天鵝。

盒子裡有了些石頭。長大後,會看書了,又問自己“善是什麼?”

應該是霧都孤兒竭力送回的幾枚硬幣吧,應該是簡愛走向羅徹斯特的腳步吧!

盒子裡的石頭美麗了一些。

跟著媽媽深一腳淺一腳的爬上山頂,在四季的柔波中發現:原來善在大自然中。

是春絮萌動的欣喜;善是老樹攬成的夏陰;善是秋果捧出的甘甜;善是冬日暖陽的溫馨。

盒子裡的石頭色彩斑斕。

我一步一步的成長,一點一點的觸摸世界,在眾多繽紛的文字里,我開始小心的採擷,卻又禁不住問自己“善是什麼?”

我想了想,善是貝多芬在萊茵河畔走向盲女小屋的腳步,善是李清照濃睡初醒時對綠肥紅瘦的愛憐,善是杜子美在被矛屋所破一隅吟出的“安得廣廈千萬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盒子裡的石頭開始有了重量。

而今我卻不再執著予那些玲瓏單薄的石頭,因為我開始懂得,善並不像童年時想的那樣輕鬆,善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滄桑,有了振撼人心的力量。

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寬容;善是“我自接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大無畏;善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著。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愛憎分明。

善良如同盒子裡的石頭擁有同樣的美麗。打開時尚的大門。讓善良的心走進去。

在人生的旅途中,請用心去感愛善良,用心去品味對尚!

[評語】本文起筆便牽強附會,“時尚之門,善良之心”,硬將“時尚”與“善良”扯到一塊,認為“善良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時尚”,然後就另起爐灶,開始品味起善良了。邏輯思終混亂,語言幼稚,完全是在寫另一篇有關“善良”的文章。而且有些舉倒甚至與“善良”也毫無關係,如“我自橫刀向夭笑”、“路曼曼其修遠兮”;可謂二度走題,可見作者幾乎完全不會扣題行文。故屬五類卷,綜合評分25分。

第二招——借力打力

——當考生作文寫著寫著,突然發現自己的例子舉反了,正好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高考作文中,這種情況並不鮮見。那么,一旦發現自己觀點和材料相反,究竟該如何變廢為寶,化險為夷?

有一年高考作文是寫《近墨者未必黑》。

有一個考生舉了“孟母三遷”這個材料。但孟母之所以三遷,就是因為“近墨者黑”的緣故。寫完後,考生才猛然清醒,自己的這個例子舉反了。這個時候的緊張自不待言。那么,該怎么補救?

其實,不就一個例證嘛,想明白了,就什麼也不要怕。反例正說,說不定由於強大的思辨能力,反而成為作文的一大亮色。我們常常說,要選擇典型的事例來證明論點。但例子能夠證明論點嗎?本質上,無論什麼例子也證明不了論點,例子只能表明論點、說明論點。因為當我們選擇典型例子的時候,就意味著把不典型的例子,反例子給篩選掉了。這樣片面的例子怎么能夠證明論點嗎?想想看,如果把被我們篩選掉的反例子拿出來,豈不就證明了我們反面的觀點了嗎?

所以說,例子只能夠證偽,不能夠證明。

證偽學說的開創者卡爾·波普爾在《猜想與反駁》指出:

“經驗如果用來證實理論,那么它將是無法窮盡一般理論的。比如,再多的牡羊也不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隻黑羊出現,就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所以,經驗的真正意義在於可以證偽科學理論。”

之所以這樣說,並非是讓我們不重視例子的作用,而是告訴我們,任何例子都有兩面性。既然這樣,就算不小心舉了一個反面例子,我們照樣可以左右逢源。

比如在敘述完《孟母三遷》故事後,考生馬上就可以這樣寫:

孟母三遷的故事,表明的自然是“近墨者黑”的道理,但卻在無意中泄露了“近墨者黑未必黑”的真理。

孟母三遷了,孟子出息了。但誰能告訴我們,這個出息一定就是孟母三遷的結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但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由於歷史經驗的不可重複性,有人獲得了實踐的檢驗權,別的實踐就沒有了檢驗的機會,但誰能保證它不是真理?譬如孟母沒有三遷,孟子照樣會取得成就?甚至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個很顯然的例證就是,古代偉大的成功者多了去了,他們“皚如天上雪,皎若雲間月”,但“三遷的母親”為什麼只有一個孟母?

由此看來,一個人會不會變黑,並不在於他的周圍如何,而在於他的內心如何。矛盾總是通過內因來起決定作用,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戰鬥在敵人心臟里的余則成們,如何在漆黑中保持自己的鐵血丹心。

第三招——聚沙成塔

——對於一則多義性的材料,考生在寫作過程中,不知不覺把自己對材料的多種理解都進行了論述,此時應如何趕緊突出中心?

比如,20xx年福建高考作文,三個人進商店,分別買飲料,一個買甜的,一個買苦中帶甜的,一個買淡的。根據此情景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

對於這樣的材料,很多考生會把三種不同含義的細節都進行論述,漫無目的,面面俱到。這就成了“兩隻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往。

那么,如何把紛繁的論述聚集起來,聚沙成塔,更上層樓,中心鮮明突出?

結構主義指出,世界不是由物組成的,而是由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組成的。這時候有必要找出這三者之間本質上的聯繫,分析他們的關係,或者是對比關係,或者是映襯關係。再分析這些關係之間的轉化,或者是在這三者之上,再拔高一個層次,讓它能夠統攝前三者,使得文章高屋建瓴,識見不凡。

比如上面詳細寫了三種飲料選擇之後,馬上就要聚沙成塔,收束全篇。

有人說,三種人三種選擇,豈不太繁瑣了?我的觀點恰恰相反,“三”乃虛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種人三種選擇,乃無數人就有無數種選擇之謂也。

讓喜甜者選擇果汁,喜淡者選擇礦泉水,喜苦甜者選擇咖啡,讓所有的人各取所需,各盡其宜,各得所妙,有什麼不好呢?參差百態,乃是幸福本源;和而不同,方是和諧之道。

更進一步說,不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同一個人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生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又豈能一以貫之、抱殘守缺?

第四招——一步登天

——當考試時間只剩下幾分鐘,可是文章還沒有寫完,應該怎么辦?

首先肯定要抓緊完篇,完篇沒完篇是兩個概念。就江蘇省而言,高考評分標準為:

完篇而字數不足,正常賦分之後。再扣字數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滿3分為止;明顯未完篇的文章,視篇幅和內容的實際情況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過46分(參考賦分如下:不滿100字,O~5分;200字左右,6~lO分;300字左右ll~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l~40分;600字左右4l~46分)。

可能很多學生也知道要抓緊完篇,但究竟怎樣才能快速完篇呢?

第一種是直接式。一句話獨立成段,可以換一個角度,成就另一篇天空。

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他們》

第二種是總結式。用一組排比句總結分論點,再一句話收束,畫龍點睛。

只有啟程,才會到達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會獲得輝煌的成功,只有播種,才會有收穫。只有追求,才會品味堂堂正正的人。——《追求》

第三種是哲理式。運用相關哲理名言佳句,既概括全篇,又有餘音繞樑之感,言已盡意無窮。

我伸出手遮擋夕陽刺入眼睛的光線,仿若明暗相間的幻象,想起這一路跌跌撞撞,忍不住眼淚灼熱地流淌下來。仰頭喝下最後一口咖啡,生活的余香留於齒間。

伍爾芙微笑著說:“讓我們記住共同走過的歲月,記住愛,記住時光。”——《我於咖啡中看見》

第三種是精短小詩。只需點題,無需押韻,凝練,樸實,意味雋永即可。

想起了彼得拉克的一首經典的小詩:

我充滿思慮,信步閒遊,對我自己深厚的同情襲擊了我。如此濃厚

我禁不住放聲大哭——《同情》

第四種是幽默。詼諧灑脫,智慧聰明,談笑間,主旨突出,讓人會心一笑,喜上眉梢。

買牌時尚,唱之時尚,頭之時尚,博之時尚,咱們己品出了那么一點味出來了,剩下的,就是咱們自己去消化了。記住,品味時尚,所謂的時尚,以咀嚼,可以回味,但萬萬不只下咽,就像嚼口香糖!

第五招——亡羊補牢

——考生忘記了對核心話題的分析,只把話題當作一個概念,囫圇吞棗,亂貼標籤,這樣的作文,得分一定慘不忍睹。如果在中途忽然醒悟,這時候如何調整,才能轉危為安?

中途醒悟也不要著急,抓緊亡羊補牢,條分縷析,猶有未晚。這個時候,可以這樣挽回。

剛才所說的是品味時尚,那么,何為時尚,我們又該如何品味、咂摸時尚呢?

“時尚”是時興的,是審美的,是一部分人的獨特創意和個性化追求,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

時尚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但希望有人模仿,又懼怕所有人模仿。時尚源於獨有的創意,但希望一時流行,又懼怕長期流行。時尚永遠在路上。時尚總是在燦爛中高潮中死去,時尚的極致就是時尚的消亡……

江蘇省高考閱卷組給出的樣卷20,所犯的就是類似的錯誤。考生可以根據情況,在後半部分加以修改。

樣卷20:

品味時尚

人的一出生就注定要追隨社會的發展方向,與時俱進。只有品味時尚,我們才會在生活中更加充滿愛與快樂,只有品味時尚,我們才會在困難挫折面前,更加自信、堅定。

船長說:“品味時尚,就是在大海中把握航向,駛向生命無悔的地方。”時尚是什麼?這個答案是因人而異的。

史蒂夫 鮑爾默說:“品味時尚,就是在金錢泛濫、人情冷漠的今天更加重視友誼與合作。”因為比爾·蓋茨,人們選擇性地忽略了鮑默爾,然而正是因為他,才使微軟走到今天。

他和比爾 蓋茨是不同類的天才,一個極具煽動力、熱情,對數學熱愛,另一個安靜、沉默、迷戀程式設計,炯異的性格鑄就了他們深厚的友誼。如果沒有比爾·蓋茨,就沒有Windows作業系統,但同樣如果沒有鮑默爾,就不會讓Windows作業系統走向世界。正是由於他們的友誼與合作,才創造出這個藍色的星球上最宏偉的帝國——微軟帝國。品味時尚,讓友誼之花永遠綻放。

張亞勤說:“品味時尚,就是躲開父母的呵護,養成獨立的習慣。”人不在於聰明與聰明,而在於怎樣使用聰明。從小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養成獨立的習慣,他7歲時,就敢一個人乘火車到i000公里外的奶奶家;他曾在生病時,毅然決定參加科技大學的考試;他憑藉自己的努力,33歲就成為中國微軟開發的總裁、首席科研師,如果你想在人生道路上領跑,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勇氣獨自到奶奶家。張亞勤做到,而我們也可以做到。品味時尚,讓我們在獨立中學會飛翔,挑戰未來,實現夢想。

“許三多”說:“品味時尚,就是在困難挫折面前,不拋棄不放棄。”“許三多”就是這樣一個人,常常讓人以為他傻頭傻腦,他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他不害怕別人的嘲笑,他會在失敗面前微笑:他還會在危險關頭當“炮灰”。然而正是這樣一個人才讓我們更加敬佩與讚嘆,他的精神也更加深入人心。因為這樣,他取得成功,也獲得一次又一次豐收的喜悅。品味時尚,堅定信念,勇往置前,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品味時尚,延續友誼、學會獨立、勇敢在面對挫折,讓自己成為一個瀟灑的人,讓人生無悔,真正做到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