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作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以小見大指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在寫作中指對形象進行強調、取捨、濃縮,以獨到的想像抓住一點或一個局部加以集中描寫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

這種藝術處理以一點觀全面,以小見大,從不全到全的表現手法,給寫作者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和無限的表現力,同時為接受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獲得生動的情趣和豐富的聯想。

以小見大中的“小”,是描寫的焦點,它既是寫作創意的濃縮和生髮,也是寫作者匠心獨具的安排,因為它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勝大的高度提煉的產物,是簡潔的刻意追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寫作文時,同樣可以通過“一滴水”來表達思想情感,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題,這種寫作方法就叫“以小見大”。“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切入點小,角度新,素材易於選取,結構易於駕馭,描寫易於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寫作過程中應如何運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呢?

方法一:用小細節放大人物形象。即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某一方面的細微之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如:

有一次在急診室看醫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經昏迷了,氧氣罩也沒用了。醫生使勁地用一個類似皮球的東西往病人體內壓氧氣。

應該是呼吸系統有毛病。

兩個醫生輪流壓,像打仗似的。

漸漸的,病人清醒了,但仍說不出話來,醫生只好不斷發問,讓他用點頭或搖頭來回答。大概問了十幾個問題才碰上一個點頭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發病的,一個親人也沒有,送他來的是陌生人。

後來發現他可以寫字———雖然眼睛一直閉著。

醫生問他的病史,問他是不是服過某些藥,問他現在的感覺,忽然,一個醫生驚喜地叫了一聲:“寫下去,寫下去,再寫!你寫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病人果真一直寫了下去。

雖然那病人從生死邊緣被搶救回來後手顫抖不已——但還有人讚美他的字!也許是顏體,也許是柳體,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活著的人寫的字,可貴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讚美的字”。

那個醫生救人的技能來自書本,但他讚美病人的語言卻來自智慧和愛心,後者足以使急救室像殿堂一樣神聖肅穆起來。

作者抓住一位醫生在搶救病人時鼓勵其寫字講述病情這個很小的細節,通過語言、動作等描寫,把醫生的善良、細心、盡職等特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讓人難以忘懷。這就是“以小見大”的魅力所在。

方法二:用小題材表現重大主題。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來反映愛國、改革等重大主題。請看:

認識一個廣東高要人,姓章,三個兒子分別叫長江、黃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長江、潘長江,都是不小的腕兒,但同出一門,一口氣將中國三大水系一網打盡,擺起一統江湖之勢,就少見了。我調侃老章:“難怪你們家財源滾滾啊,別人種菜種果嚴重缺水,你們家卻從無此憂……”

喔,忘了事先介紹。老章雖說是廣東高要人,卻早已移民澳大利亞,在悉尼擁有自己的農場,全家人都是菜農。老章略顯尷尬地笑笑說:“三個孩子的名,全是他爺爺取的呢。”

一個來自福清,移民到澳大利亞來的福建人,姓胡,給出生在澳洲的孫子外孫取名:華泰(華山、泰山)、恆岳(恆山)、武夷(武夷山)、崑崙……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則大興文字獄的皇帝佬可要揪住他的小辮子了——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一家子將三山五嶽全包了。

我的女兒,20xx年11月出生於悉尼,我給她取名蔡朵行之。註冊出生資料時,註冊官一再拼讀:“Duoxingzhi Cai,Duoxingzhi Cai(西方人習慣名在前,姓在後)。”

他不明白,為何不入鄉隨俗取個簡簡單單的、人人皆知的英文名,如海倫、瑪麗之類。其實,女兒也有英文名,Isabelle,權當乳名使用,原意為高貴、美麗,受到了上帝的關照。但正式進入法律檔案的女兒的名字,我堅決要求採用中國式的名字。

註冊官終於辦好了女兒的出生證明文書,指著名字問:“這是什麼意思?

我有點兒得意了:“朵,寓意我的女兒像花骨朵兒一樣美麗;行之,來源於一句佛語,唯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我們萬里迢迢從中國來到澳洲,但我希望她長大後不管走多遠,最後都要回到中國。另外,中國有句老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希望她長大後牢記……”

說了等於白說,註冊官滿臉疑惑地看著我。

在澳大利亞,僅新威爾斯一個省,20xx年的新生兒註冊名為傑克的男孩兒就超過700個,註冊伊莎貝拉的女孩兒則有近600人——外國人好像太不把取名當回事了,在商場裡喊一聲“湯姆”,會有十幾個人同時回頭。

註冊官每天辦理生、死、婚、離各式文書,按說見多識廣,可他未必知道,世上有這么一種人,哪怕移民到喜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維亞海溝溝底,也絕對不會隨隨便便對待自己的名字,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在這日常使用的符號里,留住自己的“根”。他們用這種美麗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和告誡後代——我們來自何方,我們的心在何方。

短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是海外華人濃濃的思鄉情、愛國情,但作者沒有直接寫海外華人是如何思念故土的,而是選取了他們給子女取中文名字這一現象,巧妙地把他們內心對祖國的深情表達了出來。如此“以小見大”,令人回味。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即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小故事,來揭示某一人生哲理。運用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

地理老師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圖掛在黑板上,問:“同學們,這幅示意圖上的河流有什麼特點呢?”

“都不是直的,而是彎彎的。”同學們回答。

“為什麼會這樣呢?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彎路呢?”老師繼續問。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有的說,河流走彎路,拉長了流程,河流也因此擁有了更大的流量,當夏季洪水來臨時,就不會水滿為患了;有的說,由於河流的流程長了,每個單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對減少,河水對河床的衝擊力也隨之減弱,這起到了保護河床的作用……

“同學們,你們說的都對。”老師說,“但在我看來,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而走彎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有些障礙是無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選擇彎路,繞道而行;也正因為走彎路,讓它避開了一道道障礙,最終抵達了遙遠的大海。”說到這裡,老師突然把話題一轉,“其實,人生也是如此,難免遇到坎坷、挫折,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種常態,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嘆,不停滯不前,把走彎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條途徑,這樣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彎路的河流一樣,抵達遙遠的人生大海。”

文中,老師藉助河流走彎路這一自然現象,表達了“走彎路是人生常態,要坦然面對人生挫折”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見大”寫法。

在運用“以小見大”這一手法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小”和“大”之間要有緊密聯繫,也就是說藉助於你所描繪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達的“大”;二是要儘可能把“小”描寫得詳細一點兒,生動一點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將“大”點出來,以凸現文章主旨。

【佳作展示】

三爺爺家的地板

三爺爺是木匠,聽爺爺講,30多年前三爺爺成家時,僅分得兩間低矮的草房。要強的三爺爺新婚一個月後,就咬牙離開三奶奶,去了東北打工。20世紀80年代中期,三爺爺家一鳴驚人,蓋起了全莊第一座大瓦房,紅磚、青瓦、玻璃窗,讓左鄰右舍羨慕不已。更讓到三爺爺家參觀的人咂舌的是,三爺爺家的地面上竟然鋪著嶄新的大青磚,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要知道,那時不少人家住的還是泥土牆、茅草屋,屋上的磚瓦少得數得過來,把大磚鋪地當地板,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為此,三爺爺家風光了好幾年,方圓三五里的人家蓋新房,都要來向他取經,學他用大青磚鋪地。

幾年後,走南闖北的三爺爺發現,外地不少人家的地面鋪的是水泥板,方方正正的,特別清爽,不像自家的大青磚,黑乎乎的,上面還長青苔,很難打掃。動了心的三爺爺說乾就乾,把屋裡的大青磚清出去鋪了院子,買不到現成的水泥板,就請了兩個瓦匠,自己澆築。一周后,三爺爺家的地面變成了平整的水泥板。

20世紀90年代中期,莊上絕大數人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不少人家建新房時地面不再鋪方塊水泥板,而是先做光滑的水泥地,然後刷上紅漆,像電影裡的紅地毯一樣,富貴大氣。在外打工的三爺爺回到家,見自家的水泥板落後了,和三奶奶合計後,立馬進料僱工,把水泥板翻鋪到院子裡,把院中的大青磚重新挑進屋中,用錘子砸碎墊底,然後水泥抹地,上漆,硬是搶在春節前完了工。

轉眼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三爺爺、三奶奶覺得自家的紅水泥地面不如城裡人家的陶瓷地磚好看,這次不僅要把三間屋都鋪上新地板,而且還要把屋裡屋外粉刷一下,內牆還刷上白塗料呢。兩周后,三爺爺家裝修好了,牆壁潔白無瑕,地面墨綠如茵,令人賞心悅目。三爺爺樂呵呵地說:“這下,恐怕10年也不會落後了。”一桌子人連連點頭稱是。

可是爺爺告訴我說,誰也沒有想到,不到3年,莊上就有人家蓋了樓房,接著,小別墅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裝修也越來越高檔。腰包早已鼓起來的三爺爺再也坐不住了,拆掉老房,建起新樓,客廳鋪大理石,臥室鋪木地板,兒子的書房裡還鋪上了地毯。現在,手腳勤快的三奶奶總是把地板擦得一塵不染,鋥亮照人,叫你都不忍下腳。

真不知道,三爺爺家的地板還會不會再變。

【點 評】

文章主要寫了三爺爺家地板的變遷,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以小見大。作者通過三爺爺家地板20年來不斷“升級”這一獨特視角,巧妙地將中國農村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從一個側面謳歌了黨的富民政策,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二是線索明了。全文圍繞“地板”這一關鍵字,寫了三爺爺家地板的5次變遷,文脈清晰,一氣呵成,餘味無窮。

三是語言簡練。寫了三爺爺家5次鋪地板的前因後果,過渡自然,語言簡潔而不失生動。對人物的描寫雖僅有隻言片語,卻準確表現出了人物當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