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墊和伏筆的區別

所謂伏筆,就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

使用伏筆應注意:

(1)有伏必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鋪墊是為主要人物出場或主要事件發生創造條件而著重描述渲染、進行陪襯襯托的一種表現手法。

(1)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

(2)鋪墊的作用:鋪墊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

(3)鋪墊的原則:要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4)鋪墊的種類

①從情節發展的方向來分,有正鋪、反鋪。正鋪是鋪墊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鋪墊。反鋪是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鋪墊。

②從鋪墊的手法來分,又有伏筆鋪墊、懸念鋪墊(又叫墊襯)、鋪陳鋪墊(用鋪陳事物的方法,渲染氣氛,製造聲勢)之別。寶玉挨打是伏筆鋪墊,紅樓夢序曲是懸念鋪墊。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1、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卻在為表現主要人物或事件襯托或蓄勢。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2、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3、從筆墨上看: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4、從位置上看,鋪墊一般在文章開頭,伏筆常見於文章中間。

如,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接著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驚,“我”對孩子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隱情: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為孩子純樸天真的心靈由衷地激動。“熊”這個物件,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絕妙的鋪墊。又如劉鶚的《明湖居聽書》主要表現白妞出神入化的說書藝術,但文章先寫琴師的彈奏和黑妞的演唱。倆人的精彩演出更襯托出白妞說書技藝的高超,為主角白妞的出場作了絕好的鋪墊。襯托式鋪墊使文章收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

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牆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有如莫泊桑的《項鍊》,項鍊是贗品,在文中埋下了伏筆。首先是借項鍊時佛來思節夫人爽快的答應了,如果真的那么貴重不會輕易借給她的,另外在瑪蒂爾德找項鍊時到店裡,店主只說賣過盒子,貴重的項鍊不會沒有盒子的。

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因此,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比如目前四川衛視正在熱播的<天高地厚>有這樣的兩個情節:"在鮑真和梁雙牙和好的時候,鮑真的好朋友容容卻來到了鮑真和梁雙牙交流談心的屋子的外面,並且看見他們和好的場面有些不自然",是後面"容容和梁雙牙好起來的伏筆.因為,如何沒有這一暗示,後面容鵝絨和梁雙牙的好就很突然,就顯得出忽意料.同樣,電視劇中,梁雙牙在從城裡買東西回來,路過他父親開墾的地而進被作為開發區而荒蕪著的土地的時候,梁雙牙驚奇的在這裡發現一 棵穀苗,而捧回家在在花盆裡"是後面"梁雙牙想辦法,找關係租種閒棄的荒地"的鋪墊,正是這樣,充分展示梁雙牙酷愛土地的性格.沒有他在那裡看到穀苗高而愛惜的鏡頭,那後面的租種土地就有些基礎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