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國中語文研修日誌

中學語文培訓研修日誌(一)

人不學習就要落後,不學習就不能使我們的教育具有後續動力,不學習就會使人的頭腦僵化,“繼續教育”就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受益匪淺,本人主要有以下幾點深刻的心得:

一、學習使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理念,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應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培訓”專家深入淺出的講析、詮釋無不緊扣新課標理念,讓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學習後無不對新課標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豐實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領悟到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學習讓我增強了投身語文教學的興趣和信心。通過學習探討,我對語文教學有了嶄新的認識,學海無涯,教學相長,我要把自己所學的新的理念、知識運用到日常教學及班級管理之中,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言行,用科學的方法引導自己的學生。在國培教師的指引下,在眾多同行們的幫助下,我相信自己通過自身的努力,會在語文教學中不斷進步。

三、我覺得教師應樹立新觀念。新課程已經走進課堂,作為教師,我們應把握時代的脈搏,順應歷史的要求,那就要迅速轉型,由“知識倉庫型”升級為“創新型”教師,以創新教育來促進社會的發展。教師要勤於學習,充實自我,使自己具備相應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文化素養、道德素養。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要視角敏銳,跟上時代步伐,勇於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總之,不能停滯不前,不能只靠過去的經驗,不能做個教書的匠人,而應做個育人的藝術家。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所以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學到老,活到老。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好好鑽研教學業務,讓自己理論水平更高、實踐能力更強,發展進步更快。我會不斷研究,反思,改進,悉心向同仁們學習,把語文教學當作自己畢生的追求,思索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我也相信在傾聽、反思、實踐中,我的教學之路會愈趨成熟,相信會做得更好。

中學語文培訓研修日誌(二)

現代繼續教育資源以極其豐富的教育教學優勢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合作、創新的平台,我積極利用這個機會,刻苦學習“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努力提高自身的師德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我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把繼續教育研修作為提升自身素養,促進專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學習方式。

1、計畫周詳,學時充分。

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有實效。我根據區、學校制定的學習計畫,幾乎每天都安排了一定的學習時間和內容,把學習、作業、交流、討論互相穿插,保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獲取最大的學習效益。將近一個月里我用課餘時間和雙休日完成了多項選修課程的學習,在網上向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名師學習,在學習中,我還做了大量的學習筆記,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夠根據網上提供的一些案例發表自己的見解,探索更有效的方式與途徑。每次學習之後,積極獨立高質量地完成了網上作業,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

2、靈活機動,學以致用。

學習的過程是一次知識積累與運用、創造的過程,因此要會學、善用。繼續教育學習課程里有豐富的知識講解,我每次看後,總要有一個思考,即如何將這些優秀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帶進自己的課堂,有針對性的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縮短同發達地區學校教學上的差距。通過實踐對理論、經驗的檢驗,尋找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點、相同點與銜接點,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課堂教學藝術。我刻苦鑽研以求更大程度的吸收這些知識,結合教材所需,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現實化,讓自己不斷進步,爭取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3、積極參與,互幫互學。

繼續教育學習也是一個互動平台,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繼續學習中分有班級,在論壇中我們可以互相研討,把自己的學習體會經常同教師們交流,運用所學經驗積極向老師們徵求意見,積極修正,取長補短。這個方法可以促進廣大教師共同提高。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積極思考,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通過繼續教育研修,我的教學素養得到極大提高,爭取在以後的工作中將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教學效果。

中學語文培訓研修日誌(三)

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對於我們一線的老師來說,迫切需要解決八個問題。這八種傾向,嚴重地腐蝕語文教學的價值內涵。問題是這幾種傾向,還比較普遍地被認為是正確的、好的傾向,是新課標的體現。這八種傾向是錯誤解讀《語文課程標準》的產物,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出現的新的歧路;在最深刻的意義上,它也是語文教學的一些歷史積弊在新的條件下的惡性發展。它的實質,是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任其發展下去,將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掉語文教育的本體價值和根本內涵。因此,我們對這八種傾向應該引起高度警覺!

一、“泛語文”批判:正確處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係。

新課標有一個著名的命題,語文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實踐中,老師們是如何理解、操作並實現這個主張呢?

例如,有一個老師上《智取生辰綱》,一節課,大部分時間帶領學生討論“楊志為什麼會丟失生辰綱”,並列出原因8種之多:部下無能說、權力受制說、對手強大說、天意弄人說、作者安排說、內部矛盾說、自掘墳墓說、社會決定說。這根本就不是學語文,這是學習“如何押送生辰綱”。不是學課文,而是學課文里所描寫的、所涉及到的生活內容、人文內容。

又如,學《跨越百年的美麗》而大談居里夫人美在何處。

學語文,變成了學課文中所寫到的人文內容。語文被淹沒掉了。語文被邊沿化,被模糊化了。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語文課上成了生活常識課、思想方法課、自然科學課、數學課、物理課、歷史課、地理課、經濟課,或者任何什麼別的課,但就是不是語文課。

“泛語文”就是“沒有語文的課文課”,有人稱這樣的語文教學已經“喪魂失魄”:它已經喪失了自己的本質性內涵了。這樣振聾發聵的呼喊,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省。

二、“反文本”批判:正確處理學生與文本的關係。

文本碎片化是對文本的完整性、整體性的瓦解。如,有的教師對學生認為《背影》的父親爬鐵軌是“違背交通規則”的“解讀”大加讚賞,認為是一種“創造性閱讀”。文本的抒情性被否定了。基本情感傾向不承認了。

文本的無限漫延使得文本結構的完整性、整體性一旦被打破,文本就成為一個沒有邊界的“意義鏈”上的一節,例如,老師問“四嬸不讓祥林嫂參與祭祀,祥林嫂應該怎么辦?”學生答:“一把火燒了魯四老爺家。”老師大加讚賞:“好,有反抗精神。”

對文本的刻意反叛也是毫無意義的。你說《背影》中的父親是一個好父親,我偏說“父親有些婆婆媽媽,這樣對孩子關懷備至,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超視域對接”是“泛立場”、無中心、無止境、無可無不可的,因而也就是無價值無意義的。

“反文本”反掉的是什麼呢?它當然反掉了對文本的僵化的理解、一元化的解讀,但是,它同時也反掉了閱讀教學賴以存在的前提。對於閱讀教學來說,承認文本的客觀性,承認文本對閱讀的前提性的意義,這是閱讀教學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條件。如果不承認文本的客觀性和前提性,那我們根本就不需要閱讀,不需要閱讀教學了。因此,反文本,反掉的實際上不僅僅是文本,而是閱讀,是語文,是教學。

既要多元解讀,又要多元有界。

既要堅持解釋學立場,又要避免過度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