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入黨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支部:

經過近日對黨組織的學習與理解,在我的思想上對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下是我這次黨知識培訓的思想匯報

黨的xx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之一,並明確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家庭、每個單位”。xx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由生態和文明兩個概念構成的複合概念。生態,指的是人與自然之間高度和諧的生態關係的簡稱,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文明,指的是社會進步和人類開化狀態的集中體現,它表征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著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進步狀態。生態文明既包含人類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的意識、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技術、組織機構和實際行動。如果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這一視角來觀察人類文明形態的演變發展,那么可以說,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後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態。一般說來,生態文明包含著三個重要的特徵:較高的環保意識,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是指運用生態學等原理,對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恢復、重建和管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活動。它既是一種競爭、共生和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又是一種追求時間、空間、數量、結構、秩序持續發展與和諧的系統功能;既是一種著眼於富裕、健康、文明目標的高效開拓過程,也是一種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的進化適應能力;既是保護生存環境、保護生產力、保護生命支持系統的長遠戰略舉措;也是一場旨在發展生產力的技術、體制文化領域的社會革命,是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種實踐與探索。

科學發展觀追求的不是傳統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而是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國家發展觀,是倡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與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生態文明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二、生態文明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科學發展觀作為“以人為本”的新的可持續發展觀,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二者有著緊密的聯繫。從總體上講,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並指導著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第一、生態文明體現著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

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它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和具體的發展環節上。具體說來,以人為本的發展就是以人的政治需要來確定政治文明建設的目標,以人的經濟利益為目的來確定經濟發展的目標,以人的文化需求為目的來確定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以人的生態需要為目的來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於自身生存與發展要求所做出的必然選擇,既體現在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架構上,也體現在人們的思維方式、教育科學、人文關懷等微觀層面。生態文明著眼人類與自然整體協調發展,兼顧人類當前利益,關注的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

自身的利益。生態文明是以人為本的,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

第二、生態文明體現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首先,從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問題。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以損害自然界的生物種群來滿足人類無節制的需求,只能導致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和枯竭,最終危害人類自身,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新認識人類自身與自然的關係。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人類的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其次,從人與人的關係看,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化依賴於人與人關係的生態化。生態文明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要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然的主宰,人類的價值觀並不僅僅以人本身為最終目標,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範圍。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功利和幸福。最後,從人與社會的關係看,生態文明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社會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繁榮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社會文明必須把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正常運轉作為其重要標誌之一。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沒有人類的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