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入黨思想匯報

2.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趕超已開發國家的工業化戰略,採取追求國民經濟總產值高速增長和數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產業結構也極不合理。工農業中高消費、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勝的產業居多。為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做到:首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繼續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逐步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地利用現代科技結合傳統農技,在不對土壤、水資源進行破壞的前提下,對中低產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對高產地區進行生態功能的強化,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的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協調發展。其次,改變過去那種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費的工業發展路子,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耗費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對全國污染大、效益差的企業要令其迅速停產。加大力度扶持一些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資源的企業。通過高新技術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推動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加大對節能技術、節水技術、新材料

技術的研究開發,讓更多的企業用可再生資源代替自然資源,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水平,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最後,把循環經濟作為主導模式推廣到產業中去,大力建設生態工業園。探索建立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模式和體系,如企業、園區、城市、區域層次等,從小循環到大循環。根據生態效率理念,進行產品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選擇一批工業園區,根據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生態結構改造,建立服務交換系統、企業間的閉路循環和生態鏈以及虛擬生態園,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化代謝和共生關係,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使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兼而有之,達到雙贏。

3.轉變消費觀念,倡導綠色消費。

建設生態文明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趨勢,是基於對工業文明追求過度消費物質資料的批判和否定。對建立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基礎上的生活與消費的追求,不僅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反而會造成心理疾病和生態危機。因此,必須改變人們盲目地占有地球資源的高消費生活方式,重建一種能夠保持自然系統的穩固與平衡、利於人們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從追求繁華、浪費的生活方式中擺脫出來,以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以節儉代替揮霍,革除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高消費的畸形消費觀,改變人們對資源的強烈占有心態,使人們認識水平、生活風格越來越生態化。具體來說就是:要抵制、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和過度的包裝,推廣綠色的環保產品,從節約能源的角度倡導簡樸的生活方式;反對因追求不斷變化的流行時尚商品,而提前拋棄大量的仍可以使用的耐用消費品,樹立消費品最大限度利用的觀念;倡導舊物交換、廢物分類回收,實現廢品的循環利用;倡導使用公共運輸等。最後,要進一步引導人們追求深層的、非物質的滿足。那就是開展生態旅遊和生態休閒,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觀念深入人心。在這種綠色消費觀念的指導下,人們的身心將越來越健康。

4.健全完善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法律和制度。

愛護環境、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平衡,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宣傳、道德呼喚上,還應該健全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發揮強制力的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法律法規。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急需制定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法律法規,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其次,要提高法律監督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秩序。要真正發揮法律的調整作用,就必須有高效能的行政執法和完善的執法監督機制。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加強對各級政府生態環境執法的監督,防止出現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同時,加大對生態破壞行為的打擊力度,通過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使生態文明建設秩序規範有序,依法進行。最後,要建立生態文明的綜合評價和定量考核制度。評價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只看gdp、經濟成長率、利稅等指標,必須將其與生態環境指標綜和起來看待。同樣,在評價衡量領導幹部的業績時也不能習慣於只看當前的經濟指標,不注重長遠的社會效益。這是多年來導致一些地方領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儘快出台生態環境綜合定量指標體系,作為幹部業績評價的依據,真正落實生態環境目標責任制。